熱鬧中沉澱底蘊古樸中煥發活力 探訪漳州龍海石碼古城

2020-12-22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熱鬧中沉澱底蘊古樸中煥發活力——探訪龍海石碼古城

  樹下空間尋獲「鄉裡鄉親」

  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滄桑,見證了城鎮的發展與變遷。在龍海市區,古樹被很好保護下來,蔭蔽路人,成為一道風景線;而圍繞古樹建立的城市公共空間,則是人們常去、願意去的休閒場所。

  登第橋邊,古榕樹下,早起的老人練起了太極拳,幾位大伯圍著石桌切磋著棋藝,三三兩兩的人不斷集聚。「沒想到在縣城也能見到這樣的參天大樹。」68歲的鄭福永說。為了幫忙照顧上小學的孫兒,鄭大伯從農村老家搬到了龍海市區。每天清晨,送完孫兒、買完菜,他就會到樹下轉轉繞繞,尋獲「鄉裡鄉親」的情感。

  附近的群眾對這裡的變化,有著切身體會。「以前,樹邊都是垃圾,誰都不願意靠近。」小吃店周老闆說,「通過整治,環境好了,人多了,我的生意也增加不少,而且大家保護公共衛生的自覺性也跟著提高。」

  龍海市積極推行「五古」保護,對城市古樹進行重點保護,清除古樹周邊的違章搭蓋、垃圾等,並因地制宜整治成群眾公共休閒場所。去年,龍海還專門為全市699棵過百歲古樹建立檔案,並由市政府向社會公布給予保護。僅在石碼鎮,就有20棵古樹被登記造冊,系統地保護起來。

  解東居委會的遊達明是兩棵古榕樹的具體負責人,他說:「古樹就像家裡的老人,經常來樹下坐坐,陪伴也是一種責任。」

  「這就像給古樹辦好『戶口本』,『戶主』就是它們的監護人。」龍海市園林管理處主任陳西紅說,「我們可以按照登記冊,為責任人提供相對應的技術指導,他們發現問題也可以及時上報解決。此舉有利於把保護古樹的工作常態化推進下去。」

  騎樓古街留住城市記憶

  石碼騎樓是閩南地區最大的騎樓建築群之一,老街裡人流密集,一直是龍海最熱鬧的街市。近年來,龍海規劃月港、紫雲兩大新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日益完善,新城市風貌初具雛形,不斷吸引了新市民安居,老街區的老居民也陸續流入新區。

  城市建設,龍海「喜新不厭舊」,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全過程,注重保護騎樓古街風貌,通過改造提升舊街區,挖掘古鎮文化底蘊,提升城市空間品質,造福騎樓古街的老居民。

  「政府在建新區,也沒忘了老街區。」在錦江道舊碼頭的榕樹下,談起龍海老街區保護提升,老街坊們說。

  石碼老街區緊鄰九龍江,1.6公裡長的錦江道被老石碼人稱為「龍海外灘」。為騰出更舒適的生活空間,留住城市記憶,龍海市規劃啟動錦江大道石碼段綜合改造項目風貌景觀提升工程,總投資1.26億元,不搞大拆大建,對沿街建築立面整治提升,新建城市公共空間兩個、停車位50個。

  龍海市建設局表示,很多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築,通過修舊改造,將最終成為展示老城鎮歷史文化風貌,集商務、社交、文化、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活動空間。(鄭智敏藍騰周志榮文/圖)

相關焦點

  • 石碼古城,是閩南人的文化原鄉!
    龍海作家海迪:石碼騎樓才是石碼文化的精粹無可諱言,石碼舊城真正值得保護的就是石碼騎樓,及石碼近代商業繁榮的相輔配套,而不是別的什麼。對一個舊城鎮的保護是有條件和要求的。林鴻東:保護石碼古城要走社區營造的道路海迪在龍海論壇上發了《石碼舊城保護,保護什麼》一文, 肯定了紅磚騎樓的價值,因為「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它規模大,規整規範,功能奇特,外觀恢宏,震撼力強。
  • 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 將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
    本報漳州訊(文/特派記者 黃樹金 通訊員 龍聞 圖/張奇輝)昨日,記者現場採訪了解到,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首期投資達1.26億元,將修繕改造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築,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建成集觀光、文化、商務、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區。
  • 石碼五香,迎來最美代言人
    康榆漩推介龍海石碼五香「大家好,我是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學生。我來介紹家鄉龍海……」鏡頭一轉,扎著馬尾、青春陽光的康榆漩回過頭,而她所漫步的老街就是龍海市石碼鎮。她要為大家推介的是,福建龍海傳統的地方小吃「石碼五香」。
  • 閩南特色小吃:漳州龍海石碼五香外酥內嫩、回味無窮
    「石碼五香」是龍海傳統名小吃。長期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五香條來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了石碼的傳統民俗。  「石碼五香」的主要原料是:豬瘦肉、澱粉、洋蔥、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等。
  • 石碼五香 讓古早味盛名遠揚
    東南網8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於莉 通訊員 劉娟 陳曉瓊 周志榮)石碼五香,是漳州龍海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長期以來,逢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石碼五香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為龍海石碼的傳統民俗。石碼五香的由來悠遠。
  • 360億助力區域,龍海新城的未來真相
    千億龍海 時代在此發生 2019年,龍海以1100億元GDP傲居漳州各縣區第一,作為漳州唯一破千億的縣區,龍海的時代雄心,源自其深厚的實力和文化的肌理。(數據源自漳州人民政府網) 龍海推動「一江濱兩新區」建設,從項目建設、創衛創城、招商引資、形象打造四個方面齊發力,共安排項目130個、計劃總投資近360億元,一篇宏圖,為龍海的發展提供恢弘的時代語境。
  • 在廈門如何吃到地道的漳州滷麵or石碼五香?答案在這……
    思明區思明東路上的思東沙茶麵,店主夫婦都是漳州人,兩人在漳州賣了二十幾年的漳州滷麵,前年才搬到了廈門。放棄了老家二十幾年積累起來的人脈和口碑,將店搬到距漳州20公裡的人流量稀少的這條街上,夫婦倆看起來毫不在意。
  • 漫步龍海,與閩南風情不期而遇
    西靠群山,東朝大海;中國水仙花之鄉,魚米生態之都;九龍江從這匯入大海,海上絲綢之路從這啟航她不是旅遊城市,卻有閩南最有味道的古城;她沒有懶貓和文藝範的咖啡鋪,卻在保存完好的建築裡浸透著慵懶的舊式情調。這個距離廈門不到40分鐘車程的地方匯集著閩南不多見的美麗,她就是福建龍海!
  • 漳州古城邀你體驗「老街情、慢生活」
    煙炙磚、竹篙厝、圓枋脊伽藍廟、番仔樓、老教堂你沒看錯這裡就是漳州古城漳州古城位於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保護面積約53公頃,煙炙磚、竹篙厝、圓枋脊等古老元素點綴著傳統院落,伽藍廟、番仔樓、老教堂等歷史建築巍然挺立,「唐宋古城、明清街區、民國風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是其形象的概括。
  • 「重走紅軍進漳路」採風活動走進龍海
    「紅四軍進駐石碼後,緊緊依靠地方黨組織,採取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抗日宣傳。第二十八團指戰員們和兄弟部隊的戰友們3人一組,5人一隊組成宣傳分隊,隊員別著『抗日救國』的臂章,手拿小紅旗,走街串巷進行抗日宣傳。在龍海一中紅軍樓的牆壁上書寫了一系列抗日標語。龍海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幹部林婷說。
  • 漳州小吃有哪些 漳州小吃
    漳州風景名勝很多,是個適合旅遊的好地方,那麼漳州都有哪些小吃呢?1、貓仔粥貓仔粥,是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的特色小吃,貓仔粥以白米飯、肉片、蝦仁、牡蠣、魚片、香菇等為原料,食之味鮮可口,回味無窮。2、手抓面手抓面,是福建省漳州地區的地方風味小吃。將黃油麵條煮熟後攤成巴掌大的麵餅,塗抹上醬料,再放上油炸豆腐乾,捲起來用手抓著吃。
  • 福建漳州最值得去的11大景點
    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眾多被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土樓,歷史底蘊深厚。漳州是一個迷人的城市,它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讓人念念不忘。裕昌樓裕昌樓是福建土樓中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樓,被稱為「福建土樓之母」。這個建築建造風格十分奇特,東斜西歪,也造就了門窗的不規則和不對稱,讓人嘆為觀止。這座土樓藝術造詣非常高,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 漳州石碼五香 讓古早味盛名遠揚
    石碼五香 讓古早味盛名遠揚  本報記者 黃如飛 於莉 通訊員 劉娟 陳曉瓊 周志榮  石碼五香,是漳州龍海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長期以來,逢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石碼五香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為龍海石碼的傳統民俗。
  • 漳州1300多年的古城老街,擁有眾多文化遺產,即使破舊遊客也喜歡
    漳州本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古城自然就是這座城城市最為核心最有價值的地區,而且漳州古城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漳州擁有著1300多年歷史,從唐朝時期至今經歷了無數風霜雨雪,繁華、落寞都曾經經歷過,而如今在中國就是這麼一座顯得平平常常的城市。
  • 在龍海石碼的這家小店,吃一份滷麵加五香
    在石碼這個小鎮上,做滷麵的店很多,也有幾家名氣響噹噹而且開得比較久的店。但是對於餐飲來說,口味始終還是第一位的,口味好了,顧客就多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漳州以外吃五香的經歷,打著漳州五香招牌的小吃店,吃起來的五香裡面加了好多粉,影響了口感,而且也不是現炸現吃的。如果小夥伴有吃過,那麼我建議你到石碼這家店來,嘗嘗正宗的石碼五香味道。他家也有賣生五香,買回家自己炸的,十條35元,這個價格也算十分公道了。
  • 龍海舉辦休閒食品博覽會:「漳州味」家門口賣
    此次,藉助首次舉辦食品博覽會,龍海不僅行銷食品,更獲得食品上下遊產業鏈配套項目的青睞,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漳州味」家門口賣東南網12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通訊員 周志榮)6日至9日,第二屆中國食品名城(漳州)食品交易會暨首屆龍海國際休閒食品博覽會在龍海舉辦。展會上,眾多「漳州味」成了全國採購商的香餑餑。
  • 漳州龍海:月港古鎮揚新風 移風易俗活動多
    漳州龍海:月港古鎮揚新風 移風易俗活動多 漳州政府網 日期:2018-03-05 09:16 來源:網站維護 【字體:大 中 小】
  • 活態保護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聚焦泉州文化保護經驗成效
    兩天時間裡,採訪團深入泉州的大街小巷,市鎮鄉村,在金魚巷、中山中路和閩南技藝展示館等老宅舊街巷中探訪歷史文脈的清晰延續,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中體會尚未商業化的閩南特色歷史風貌,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中感受舊工廠園區如何煥發新活力,了解泉州在傳統文化活態保護方面的成效與先進經驗。
  • 暢遊龍海石碼老街 感念兒時的記憶
    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總覺得石碼是個很繁華的城市,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石碼街的女人很白很水,所以很嚮往石碼人的生活。一到大年初一,會揣著兩毛錢的紅包,約幾個同村的小夥伴坐船過來石碼玩,閩南語叫「削街」。今天石碼遺存的很多建築,既有南洋風格的牌樓,又有巴洛克式西方建築,沿江的天主教堂和大港墘的基督教堂歷經風雨至今猶存。石碼街的騎樓保存完好,規模也大,如需拍攝清末民初的街景,來這裡幾乎無需搭景。
  • 探訪福建漳州月港:海絲史跡 百年興衰
    【解說】位於福建龍海海澄鎮境內的月港,是明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在中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如今這裡雖然已經不見當年的海舶鱗集、商賈鹹聚的繁華,但是海面上來往的小漁船和保存400多年的古建築及遺址,仿佛向人們述說著當年的輝煌光景。日前,中新社記者來到來到福建龍海,走進月港古鎮實地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