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鬧中沉澱底蘊古樸中煥發活力——探訪龍海石碼古城
樹下空間尋獲「鄉裡鄉親」
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滄桑,見證了城鎮的發展與變遷。在龍海市區,古樹被很好保護下來,蔭蔽路人,成為一道風景線;而圍繞古樹建立的城市公共空間,則是人們常去、願意去的休閒場所。
登第橋邊,古榕樹下,早起的老人練起了太極拳,幾位大伯圍著石桌切磋著棋藝,三三兩兩的人不斷集聚。「沒想到在縣城也能見到這樣的參天大樹。」68歲的鄭福永說。為了幫忙照顧上小學的孫兒,鄭大伯從農村老家搬到了龍海市區。每天清晨,送完孫兒、買完菜,他就會到樹下轉轉繞繞,尋獲「鄉裡鄉親」的情感。
附近的群眾對這裡的變化,有著切身體會。「以前,樹邊都是垃圾,誰都不願意靠近。」小吃店周老闆說,「通過整治,環境好了,人多了,我的生意也增加不少,而且大家保護公共衛生的自覺性也跟著提高。」
龍海市積極推行「五古」保護,對城市古樹進行重點保護,清除古樹周邊的違章搭蓋、垃圾等,並因地制宜整治成群眾公共休閒場所。去年,龍海還專門為全市699棵過百歲古樹建立檔案,並由市政府向社會公布給予保護。僅在石碼鎮,就有20棵古樹被登記造冊,系統地保護起來。
解東居委會的遊達明是兩棵古榕樹的具體負責人,他說:「古樹就像家裡的老人,經常來樹下坐坐,陪伴也是一種責任。」
「這就像給古樹辦好『戶口本』,『戶主』就是它們的監護人。」龍海市園林管理處主任陳西紅說,「我們可以按照登記冊,為責任人提供相對應的技術指導,他們發現問題也可以及時上報解決。此舉有利於把保護古樹的工作常態化推進下去。」
騎樓古街留住城市記憶
石碼騎樓是閩南地區最大的騎樓建築群之一,老街裡人流密集,一直是龍海最熱鬧的街市。近年來,龍海規劃月港、紫雲兩大新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日益完善,新城市風貌初具雛形,不斷吸引了新市民安居,老街區的老居民也陸續流入新區。
城市建設,龍海「喜新不厭舊」,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全過程,注重保護騎樓古街風貌,通過改造提升舊街區,挖掘古鎮文化底蘊,提升城市空間品質,造福騎樓古街的老居民。
「政府在建新區,也沒忘了老街區。」在錦江道舊碼頭的榕樹下,談起龍海老街區保護提升,老街坊們說。
石碼老街區緊鄰九龍江,1.6公裡長的錦江道被老石碼人稱為「龍海外灘」。為騰出更舒適的生活空間,留住城市記憶,龍海市規劃啟動錦江大道石碼段綜合改造項目風貌景觀提升工程,總投資1.26億元,不搞大拆大建,對沿街建築立面整治提升,新建城市公共空間兩個、停車位50個。
龍海市建設局表示,很多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築,通過修舊改造,將最終成為展示老城鎮歷史文化風貌,集商務、社交、文化、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活動空間。(鄭智敏藍騰周志榮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