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中國經濟史學會、中外學術情報
據「中國經濟史學會」公眾號12月9日信息,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黃英偉研究員不幸病逝。黃英偉同志的英年早逝,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一大損失!
黃英偉同志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以來,將經濟史研究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對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農戶收入、農業生產效率等問題都有很傑出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是經濟所青年學術骨幹。
黃英偉同志為了讓自己的研究具有紮實的基礎,他還東奔西走地收集了大量的有關史料,在資料整理和建設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黃英偉同志為人親和敦厚,誠樸待人,勤奮擔當,堪稱楷模。
據公開信息,黃英偉出生於1979年,河北省隆化縣人,2010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進入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攻讀博士後。之後被評為副研究員、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
經濟史、經濟增長、農業經濟、農村人民公社
教育經歷:
2005-2007年,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碩士
2007-2010年,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
職業生涯:
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
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4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
2014年至今,《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
個人承擔項目情況:
[1]2018-今, 中國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早期形成」執行研究員
[2]2015-2017,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5FJL004),「人民公社時期農戶收入研究」主持
[3]2013-2017,中國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傳統經濟再研究:以制度轉型為視角」執行研究員
[4]2013-2013,中國社科院重點國情調研項目,「蘇北『蠶桑第一鎮』的發展之路」主持
[5]2011-2012,第五十批博士後面上項目,「集體化時期農戶收入研究」主持
[6]2011-2012,中國社科院重大國情調研項目,「無錫、保定農戶收支調查」參與
[7]2010-2011,中國社科院國情調研項目,「西北乾旱地區水資源調查」參與
[8]2008-2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民合作社的縱向一體化」參與
[9]2007-2008,亞洲開發銀行項目,「三江平原發展可持續替代生計和社區參與可持續溼地管理」參與
學術論文發表:
[1]黃英偉:《關係對集體制農戶收入的影響》,《浙江社會科學》(2018.5)
[2]黃英偉、袁為鵬:《日本侵略對淪陷區個人經濟生活的影響——董士帳本(1936-1942)的證據》,《貴州社會科學》(2018.4)
[3]黃英偉、吳萍:《底分評定:人民公社時期底分影響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8.1)
[4]高超群、黃英偉:《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挑戰與機遇芻議》,《歷史教學》(2017.12)
[5]張晉華、郭雲南、黃英偉:《社會網絡對農戶正規信貸的影響——基於雙變量Probit模型和SEM模型的證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6)
[6]張晉華、潘怡曄、黃英偉:《農民合作社對農戶正規與非正規融資的影響研究——基於社會網絡的視角》,《經濟問題》(2017.9)
[7]黃英偉、張晉華:《高級社增加了農戶收入嗎?——基於<農業生產合作社典型調查>的研究》,《開發研究》(2017.1)
[8]Huang Yingwei, Li Jun, Gu Zheng. Rural Household Income Mobility in the People’s Commune Period: The Case of Dongbeili Production Team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griculture Economic Review, 2016, 8(4)
[9]黃英偉:《私人帳簿的經濟史研究價值》,《經濟學家茶座》(2016.3)
[10]黃英偉、張晉華:《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差異與農戶收入:基於分層線性模型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3)
[11]黃英偉、陳永偉:《金融發展與就業促進:理論和實證》,《勞動經濟研究》(2015.1)
[12]黃英偉、陳永偉:《福兮禍之所伏:反思玉米引種歷史》,《經濟學家茶座》(2015.2,總68輯)
[13]徐衛國、黃英偉:《人民公社社員的活命「工資」:糧食》,《經濟學家茶座》(2015.1,總67輯)
[14]李懷印、黃英偉、狄金華:《回首「主人翁」時代——改革前三十年國營企業內部的身份認同、制度約束與勞動效率》,《開放時代》(2015.3)
[15]黃英偉:《歷史上的地權:研究現狀與趨勢》,《經濟學動態》(2014.12)
[16]徐衛國、黃英偉:《人民公社時期農戶勞動報酬實物化及其影響——以20世紀70年代河北某生產隊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4.4)
[17]黃英偉、張晉華:《集體化時期人口、收入分配與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山西省東北裡生產隊為例》,《農業考古》(2014.4)
[18]陳永偉、黃英偉、周羿:《「哥倫布大交換」終結了「氣候-治亂循環」嗎?——對玉米在中國引種和農民起義發生率的一項歷史考察》,《經濟學(季刊)》(2014.3)
[19]黃英偉、陳永偉、李軍:《集體化時期的農戶收入:生命周期的影響——以河北省北街2隊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2)
[20]李燕、孫穎、黃英偉:《西部農村女性家庭地位與權力意識——基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農村地區的調查》,《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3.1)
[21]黃英偉:《集體化時期農村經濟檔案論述——以江蘇祖堂大隊為例》,《古今農業》(2012.4)
[22]張晉華、馮開文、黃英偉:《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實證研究》,《中國農村經濟》(2012.9)
[23]黃英偉:《農業問題更在農業之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21日A06版)
[24]黃英偉:《工分制的制度經濟學分析》,《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12.6)
[25]黃英偉、洪如玲:《社會網絡與農戶收入:基於22省的數據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1.36)
[26]黃英偉、李軍、王秀清:《集體制末期農戶勞動力投入的性別差異――一個村莊(北臺子)的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2)
[27]黃英偉、廖薇、張晉華:《集體化時期東北裡人口特點與變遷》,《蘭州學刊》(2009.12)
[28]Kaiwen Fen, Jinhua Zhang, Yingwei Huang.Review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1978-2008,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09.4)
[29]黃英偉、王強、楊俊武:《赫哲族傳統生態倫理觀及其弱化》,《農業考古》(2009.4)
[30]趙勇、黃英偉、汪娟:《西部農村能源建設的問題與原因分析――以廣西石象角村為例》,《貴州社會科學》(2008.6)
[31]黃英偉、張法瑞:《考古資料所見新石器時期家豬的分布》,《古今農業》(2007.4)
[32]黃英偉、張法瑞、尹北直:《中國工廠化養豬的發展歷程》,《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5)
[33]黃英偉、張法瑞:《中國商品豬基地縣建設(1983-1989)――兼論對城市豬肉供給的作用》,《豬業科學》(2007.4)
[34]黃英偉、張法瑞:《從《齊民要術》看北魏的養豬業與養羊業》,《中國農史》(2006.6增)
[35]黃英偉、宮鐵波:《小功率電容降壓穩壓電源的設計》,《無線電》(2003.9)
學術著作:
[1]黃英偉:《20世紀70年代農戶收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2]黃英偉、王大任、楊園爭:《蠶桑退卻:農戶和鎮政府的應對——江蘇省新沂市河溝鎮調研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3]魏明孔、黃英偉:《西北乾旱地區水資源現狀與利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4]黃英偉:《工分制下的農戶勞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年。
[5]《中國農業經濟史教材》,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年。
[6]《神農之魂,大地長歌――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當代農業(1949-2009)》,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年。
學術工作:
《經濟學(季刊)》、《中國經濟史研究》、《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和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匿名審稿人。
科研生活辛苦,各位師友注意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