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光:從降低企業用能成本說到一位諾獎得主的錯誤

2020-12-17 網易財經

汙染稅並不會使汙染減少到零的極端,而是使汙染減少到其對汙染者的邊際利益和對社會的邊際成本相等的社會最優點。

網易研究局出品——中國人如何更快樂

你快樂嗎?2020,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物質生活富裕後,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金錢和快樂一定成正比嗎?快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網易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


NO.007 環保與快樂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有目共睹。雖然也有一些環境破壞的負作用,但大家也樂見近兩三年霧霾日數的減低。因此,筆者很驚奇,24日聽到,並在網上證實下述報導:有關部門介紹了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的「兩降低一下調」政策,其中企業用電成本共計降低了590億元(人民幣,下同),油價實現了二連降。

電、氣、油等能源依賴可耗盡資源,其生產與消費又有很大的環境破壞作用,從整個社會的觀點,應該對其增加稅收,提高它們的價格,使人們(包括企業)應用它們的成本提高,從而鼓勵人們減少使用,以便達到減低環境破壞的程度,增加人們的快樂。

雖然說,在疫情期間,應該保證包括能源在內的重要物品與服務的供應,但不應該減低它們的價格。這樣,使對它們的使用有重要作用時,人們能夠使用;但在不很重要的地方,節省使用,以便達到環保的作用。要確保經濟不受疫情的過度影響,可以採用其他政策,包括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與比較積極的財政政策。即使要輔助某些物品,也應該選擇環境破壞作用比較低的物品,而不是油、氣、電等。因此,筆者認為,這個措施看來是違背正確指示的。不知道是不是筆者忽視了一些有關因素,希望有關方家不吝指教。

另一方面,對破壞環境沒有徵收足夠的稅,是否受到一些極端右傾的反對對汙染徵稅的議論的影響呢?

國內著名的張五常教授於1990年7月,在科斯教授(Ronald Coase)獲得諾獎之前,寫過《我所知道的科斯》一文,重新刊登在2013年底,在張教授主辦的追憶科斯的深圳會議時出版的手冊《追憶科斯》(下稱《手冊》)。在此文的第4頁,張教授敘述了一個在1960年春天,包括好幾位後來的諾獎得主與其他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聚會』:

「科斯問:『假若一家工廠,因生產而汙染了鄰居,政府應不應該對工廠加以約束,以抽稅或其他辦法使工廠減少汙染呢?』所有在座的人都同意政府要幹預 ― 正如今天香港的環保言論一樣。但科斯說:『錯了!』跟著來的爭論長達三個小時,結果是科斯屹立不倒。」 (引自《手冊》第27頁)。 「科斯反對政府干預汙染勝了一仗」 (引自《手冊》第28頁)。張五常教授關於上述辯論的敘述,也由諾獎得主GeorgeStigler (1985) 的回憶文章所印證,可靠性完全沒有問題。

科斯的觀點發表於1960年的Journal of Law &Economics。此文(Coase 1960)曾經很多年成為被引用最多的經濟學文章,也是科斯的最主要兩篇文章之一,可說值得半個諾獎。此文雖然也論述了一些正確與重要的觀點,包括汙染的兩面性與科斯定理,但此文最主要的論點是批判庇古A.C.Pigou對汙染徵稅的建議,也就是上述三小時辯論的內容。

科斯不用數學,也不用圖形分析,只比較完全自由汙染(全有)與完全禁止汙染(全無)的兩個極端情形。給定這個只考慮這兩個極端的比較,科斯用合理的數字,有說服力地論證,完全自由汙染可能比完全禁止汙染好,或反過來,不能一概而論,必須看具體情況。科斯的這個結論,用來批評要求完全禁止汙染的極端環保主義者,是成立的。然而,科斯卻用它來批判對汙染徵收庇古稅,這是錯誤的,因為他的結論,是基於『全有或全無』的比較,忽略中間情形。然而,讓人驚奇的是,在場的其他20名經濟學者,包括好幾位後來的諾獎得主,卻在辯論後全部支持科斯,從原來的20對1票反對科斯,變成21對0票支持。

庇古以及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經濟學者,並不建議完全禁止汙染,因為這可能使生產幾乎完全停頓,可能得不償失(因此,應該保證能源等重要產品的供應);而是根據單位汙染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對汙染徵收汙染稅,或稱庇古稅(因此,不應該減低企業的用能成本)。這汙染稅並不會使汙染減少到零的極端,而是使汙染減少到其對汙染者的邊際利益和對社會的邊際成本相等的社會最優點。當汙染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很難估計時,對汙染徵收汙染稅的稅率,可以根據通過清理或減排(abatement)投資來減少汙染的邊際成本的大小來決定。而且,根據這樣的稅率,汙染稅的收入會大於最優清理投資總量,使清理的資金來源也不成問題(詳見拙作Ng 2004)。

由於科斯只比較全有與全無的兩個極端,使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不對稱性。在自由汙染的情形,最後一個單位的汙染量,對汙染者而言,其邊際利益是無窮小的,而其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卻是很大的。這個不對稱性使能夠減少汙染的庇古稅是有利的。如果只比較完全自由汙染與完全禁止汙染,汙染的利益與危害可能大致是對稱的。由於科斯只做這個全有或全無的比較,使他以及其支持者忽視上述不對稱性,而得出反對對汙染徵稅的錯誤結論(Ng 2007,或黃有光2011)。

科斯的錯誤,一方面是方法論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芝加哥學派過分強調市場的功能,反對政府干預。市場能夠有效運行的地方,讓市場工作,這是對的。然而,汙染或環保問題,單單市場本身是不能有效處理的,必須政府的輔助,甚至世界各國合作來進行。

1960年那場大辯論,涉及許多後來的諾獎得主,為何他們會被一個顯然錯誤的比較所誤導呢?我認為,這一方面是他們過分支持市場,反對政府干預的右傾思想所影響。從他們這個錯誤,我們可以吸取教訓,小心思想意識的誤導。

科斯與張五常反對對汙染徵稅的錯誤觀點,在中國到近年都有很大的影響,其支持者包括著名的北大張維迎教授(詳見:黃有光2015)。筆者以前在中國建議對汽車與汽油徵收汙染與堵塞稅,就曾經被批評為忽視了科斯對庇古的批判。因此,認識這個『全有或全無』的錯誤,是很重要的。

張維迎於香港《信報財經月刊》2014年12月號,發表了「市場失靈理論的謬誤」一文(下稱張文)。此文企圖論證:「傳統經濟學有關市場失靈的理論都是錯誤的。第一,外部性[例如汙染]並不是政府干預市場的正當理由,沒有外部性就沒有社會。」。

傳統經濟學對汙染等的徵稅理論,是基於外部效應的概念。汙染是負效應,是外部成本,因為汙染者沒有負擔這個成本。張維迎認為「用外部性理論證明政府干預市場的合理性,或者證明市場的失靈,是完全錯誤的」(張文,第122頁),道理是:張維迎問,「假如我開一間飯館,我比競爭對手做得好,我把他擠垮了,這是不是外部性?這也是外部性。那我應不應該賠償他?經濟學家不會認為要賠償他。那麼為什麼前一種情形[指環境汙染]要賠償,後一種情形不用?外部性理論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張文,第121頁)。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顯然的,張維迎的問題在於混淆金錢與實質外部效應。前者是通過對市場價格的影響而導致;後者是直接產生影響。這是課本的簡單區分,例如:「這裡的外部性概念僅限於實質real的外部效應,並不包括通過價格變化起作用的『金錢的』pecuniary外部效應。例如,如果某些人大量增加對某一商品的需求,將會推動該商品的價格上升,從而使其他的消費者受損。但至少在沒有扭曲的完全競爭經濟中,消費者剩餘的減少可以完全被生產者剩餘的相應增加所抵消,因而這種金錢外部效應並未降低效率」(黃有光2005,第7.1節末端)。例如,張維迎的飯館,對其競爭者造成損失,但卻給消費者帶來利益。可以論證,不考慮其他的扭曲,或其他扭曲的預期作用大致相互抵消[我說的第三優情形],利益大於損失。因此,不必要求張維迎的餐館補償其競爭者。

相反的,在實質外部效應的情形,例如工廠或汽車對空氣的汙染,會有嚴重效率損失。簡單起見,不考慮良心效應或環保意識,假定每個行為者極大化自己的淨效益。因此,最後一些單位的汙染,對汙染者的淨利益接近於零,但卻對受汙染危害的人們造成重大危害,因而是沒有效率的。因此,對汙染徵稅,鼓勵汙染者適量減少汙染是有淨利益的。這是庇古稅的精要所在。不過,如果完全禁止汙染,像一些極端環保主義者要求的那樣,則也會矯枉過正。

上述金錢與實質外部效應的區分很重要,因為大致上(忽略其他扭曲所造成的次優的問題)金錢的外部效應不造成效率損失,而像汙染等實質外部效應可能有重大損失,甚至影響世界的生存可能性,非處理不可!

文獻

黃有光 (2005),《福祉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張清津譯.

黃有光(2011)。《從諾獎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經濟學謬誤》,復旦大學出版社。

黃有光(2015)。環保理論的謬誤?與張維迎商榷,香港《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2月,第455期,第131-133頁。

張維迎(2014)。市場失靈理論的謬誤,香港《信報財經月刊》2014年12月號。

張五常(2013)。《追憶科斯》,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系。

COASE, Ronald H. (1960). The problem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3, 1–44.

NG, Yew-Kwang (2004). Optimal environmentalcharges/taxes: Easy to estimate and surplus-yielding, Environmental andResource Economics, 2004,28(4):395-408.

NG, Yew-Kwang (2007). EternalCoase and external costs: A case for bilateral taxation and amenity rights, Europe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 23: 641-59.

STIGLER, George J.(1985). Memoirs of anUnregulated Economi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黃有光簡介:

Monash大學榮休教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諮詢委員。

194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66年獲新加坡南洋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經濟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雪梨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任副教授(Reader),1985-2012年任講座教授(personal chair), 2013年後成為終身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於1980年被選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於1986年被選入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的十名澳大利亞學者與全球十名華裔學者之一, 於2007年獲得澳大利亞經濟學會最高榮譽—傑出學者(Distinguished Fellow)。受邀請於2018年到牛津大學作第一屆Atkinson Memorial Lecture。

往期回顧:

第一期|年齡與快樂的關係:30歲左右是人生快樂的最低點>>

第二期|富人比窮人更難獲得快樂?>>

第三期|適應效應:突然中了大獎,你能高興多久?

第四期|防疫的快樂經濟學>>

第五期|維持健康:最好的防疫方法?

第六期|防疫宅居是否能夠提高生育率?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

【精彩推薦】黃有光·網易研究局專欄PC版>>

【精彩推薦】黃有光·網易研究局專欄客戶端版>>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楊澤宇_NF6036

相關焦點

  • 獨家|黃有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
    貧困的問題顯然非常重要,雖然從1995年到2018年,人均GDP倍增,兒童死亡率減半,但依然還有許多除貧的工作須要做。根據諾獎委員會的信息,這三位學者也顯然有重要貢獻。不過,我對他們的研究沒有專業認識。因此,這裡不詳細討論他們的貢獻。有編者問我,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以我所知道,這肯定是楊小凱。他於2004年7月7日因為肺癌去世時,只有55歲。
  • 這次,輪到日本諾獎得主說病毒是人造的?
    如果我今天說的話現在甚至在我去世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政府可以撤回我的諾貝爾獎。中國在撒謊,這一真理將有一天向所有人揭露。」圖片來源:京都大學官方網站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嚴肅的科學家,也不得不面對謠言之苦。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從製造謠言來說,用諾貝爾獎得主的名義,更容易聳人聽聞,更容易傳播。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黃有光:應該徵收單身稅還是補助生育?
    活動預告:2018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將於8月26日在北京舉行,屆時,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馬斯·薩金特在內的經濟學大咖將共議中國及世界經濟問題相反地,通過對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分攤,反而會使原有人們得利」。關於相反看法的錯誤,詳見拙作《從諾獎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經濟學謬誤》,第1.3節。筆者論述,「在決定生育的決策中,人們大致沒有考慮『將來人們的福祉』」。這是造成由個人或各個家庭決定的生育率可能低於社會最優生育率的最大原因。但輿論與學者,以我所知,都沒有討論這個關鍵問題。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02 始於尋找質子衰變 最近,在我組織的一個演講和對話中,諾獎得主溫伯格說:「繼續安靜模式的實驗物理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尋找質子衰變那樣的稀有事例,因為我認為質子衰變甚至有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我希望,人們在深層地下耐心等待一大箱液體中發現稀有事例的實驗能夠繼續。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 當諾獎得主遇到馬雲,他們會討論什麼?6月24日,包括5位諾獎得主在內的羅漢堂學術委員會委員、10多位世界頂尖學者來到阿里思過崖,與馬雲「西湖論劍」。對於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諾獎得主們多少表示出了擔憂和焦慮,馬雲則像一個積極的樂觀主義派。在90分鐘的交流中,超過10次表達對自己對未來的信心和樂觀。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雖然沒有得到國家的支持,但最終,交大還是繼續「引進」了這位諾獎得主,讓人驚訝交大的財力和對這次引進的「勢在必得」!實際上,交大自己就有一個研究所每年給世界各個大學排名,其中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
  • 俠客島:六位諾獎得主同臺談中國,都講了什麼?
    全世界的政界、商界和學界風雲人物參會,此次會議,不僅有政界高層為中國的發展出謀劃策,更有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中國經濟、全球化和創新發展把脈。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ID:xiake_island)3月18日發布了這六位諾獎得主給出的中國方案: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啊朋友們。 每年兩會後,都是密集的會議期。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寫了本有意思的書:敘事經濟學|歐美新書推薦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寫了本有意思的書:敘事經濟學|歐美新書推薦 原標題: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寫了本有意思的書
  • 這個問題甚至難倒了諾獎得主
    羅伯特·奧曼  「我說我不知道,然後孫女對我說,是因為他要把褲子提起來,不穿背帶褲子就掉下去了。」  奧曼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與金融論壇上分享了自己與孫女的故事,場下響起一陣陣笑語,也一下子拉近了這位頂尖諾獎得主與聽眾的距離。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劉天嘯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英語也是他的強項,獲得2016年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所以,他與諾獎得主可以輕鬆用英語對話。 「自然生長」出來的小學霸 劉天嘯的成長經歷,處處體現著「自然」二字。奶奶是中學語文老師,小天嘯最早是受到了奶奶的啟蒙,還未正式上學就能跟著奶奶讀出並記下家周圍的公交線路。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人到中年,他卻從電氣轉到化學領域,研究出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拿下了諾獎。低學歷、跨專業,從來不是科研者自暴自棄的藉口。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中村修二,身份背景同樣平淡無奇。
  • 平價訓練AI機器人;97歲諾獎得主勵志人生;Github中文項目排行榜
    【今日資訊頭條 | 平價訓練AI機器人:谷歌大腦&伯克利聯合推出低成本機器人訓練平臺ROBEL】來源:GoogleAI松寶有話說:數據訓練的成本在增加,來了個平價的。2.【業界 | 97歲諾獎得主的勵志人生:本科學文學,博士轉物理,54歲才開始鋰電池研究】來源:量子位
  • 沒有大學學位也能拿諾貝爾獎?2020年諾獎得主 學 歷 大 比 拼!
    文章字數:2663閱讀時間:5  min■ Summary 2020年的諾貝爾獎終於揭曉完畢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一盛典都是頂級學者們的「神仙打架」然而今年的諾獎得主中,>卻有一位連大學學位都沒有拿到,甚至一生充滿坎坷和悲劇,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她是如何逆襲神壇之路的!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巧合的是,北京時間 10 月 18 日,塞門扎正在參加中國的一場科學家峰會。
  • 諾獎得主不懂英語的一記響亮耳光
    (中國網10月8日)諾獎仍然與中國人無緣,這倒不令國人十分懊惱和氣憤,然而令人十分不解和詫異的是,身為諾獎得主的日本人益川敏英竟然能夠不懂英語,甚至還到了一竅不通的地步。這在國人看來是多麼地不可思議呀。和益川敏英一樣對英語一竅不通的諾獎得主或許並不多見,然而管中可以窺豹,當不懂英語的人獲得諾獎成為現實的時候,我們理應從中發掘出一些東西並加以反思。
  • 黃有光:如何有效管理碳排放?給生態環境部的幾點建議
    例如,雖然馬上要下臺的美國總統川普曾經推文說,「全球暖化的概念是中國製造,為中國服務的,是為了使美國的製造業沒有競爭性」,但他這個說法被美國自己的經濟學諾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 批判為「幻想」(fantasy)。這位諾獎得主也公正地確認,「認真分析顯示,非碳化的速度的改善主要來自中國」(Nordhaus 2019, p.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