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第一次不能夠親自在現場參加頒獎典禮,感到很無奈,先向大家說一聲對不起。
想談談幾點感想。首先,我從 1991 年開始來臺,到臺灣清華大學訪問一年,此後時時到訪,至今不覺幾十年了。我一直關心臺灣的發展,臺灣有一流的數學家、科學家、工程師,他們朝氣蓬勃,敢想敢幹,臺灣工業園區的長足發展便是明證。即使遠在哈佛,我也常常接待臺灣來的學者。然而,近年我發覺來訪的學者少了,臺灣的本科生和硏究生也少了。
這或許和社會的氣氛有關。無論如何,硏究機構應該面向全世界,訊息必須自由地流通。這次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大學都不能上課了,大家利用 Zoom 來交流。哈佛上課和硏討班都用上它,歐洲的會議和硏討班每天都透過它進行。臺灣不能用 Zoom,致使跟外面的交流出現阻滯,令人十分惋惜。
做學問,和同行交流很重要,可以這樣說,不交流等於自殺。明朝海禁之後,和西方的交流中斷了,科技的發展就慢慢落後於西方了。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科技的發展一日千裡,取得的成果要比中國二、三千年得到的還要多。昨天我在演講中談到數學歷史,指出中國面對這些豐盛的數學成果,能掌握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超越?當前,無論中國大陸、臺灣或香港都拼命追趕世界潮流,可是也只能一部分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西方數學是個豐富的寶藏,今天我們能了解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孔夫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了解到自己所處比較落後之後,才能發憤圖強,跟西方先進交流也就更要緊了。
昨天跟幾位參賽的同學談了一回,似乎今天中學生交流的圈子比較小,除了跟老師和同學接觸外,很少到圖書館找參考材料,更不用說到大學去問學了。這不是我願意看到的現象。現在參賽的題目,大部分是老師提供的,題目固然不錯,但我也有另外的想法。當今資訊發達,中學生如果善於利用網上資料,應該能夠找到不少有趣的題目。此外,無論是在美國或大陸,學生每每向大學教授請益硏究方向和題目,這樣做有助於提高眼界和品味。
我希望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跟老師同學交流,到圖書館和網上找資料,並向大學教授請教。但講到底,參賽的題目應該由自己去發掘,找題目是競賽重要的一環。回想自己初高中時,也常常苦思,探索數學的脈絡。到圖書館看課外書,在書店打書釘,那都是常有的事。我自己也曾提出一個平面幾何的難題,朝夕思索也不能全解,詢之老師也無頭緒,最後在一本參考書中,得知問題的答案,竟牽涉及 Galois 理論!這個問題,直到現在我還覺得很有意思。我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累積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都能找到有意思的題目。當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當中,就有不少有意義的問題,其中不涉及高深數學。另外,組合問題不需太多數學的背景,但卻很有意思,同學們不妨嘗試一下。
我鼓勵大家把眼界放開,不必局限在數學的範疇內找問題,不妨看看工程的書,擴闊胸襟。臺灣工業界有很好的工程師,你們可以多接觸。
中國大陸目前遇到卡脖子問題,美國制裁中國的公司。中國的基礎科學不算很好,因此確也遭遇了一些困難。我想臺灣工業界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能夠把基礎科學丶基礎數學丶應用數學結合,臺灣的工業一定能更上一層樓。不管是人工智慧也好,大數據也好,裡面都要用到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我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要有耐性地把基礎打好,以後硏究數學也好,到工業界也好,都能無往而不利,天空海闊,任意翱翔。總而言之,學好數學,前途一片光明!
謝謝各位。
丘成桐
2020 年 7 月 18 日
有關更多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的資訊,請瀏覽以下網頁。
中國賽區:
http://www.yau-awards.science/
http://www.math.ntu.edu.tw/~shing_tung/
海外賽區:
https://yashk.org.hk/yau-award/
http://www.yau-science-awards.org/
顧險峰, 丘成桐 著:
《計算共形幾何(理論篇)》, 2020 年
歡迎關注《數理人文》雜誌微信版
© 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