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通訊員 徐尤佳
冷空氣「不講武德」地提前來襲,讓心梗疾病患者們面臨的危險劇增。
最近這兩天,杭州市中醫院急診科、心血管病科接連收治了多例遭遇心梗猝死病人。
(圖片來源於CFP)
杭州大伯一天內心臟驟停四次
65歲的吳大伯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正在接受進一步康復治療。
「來的時候,病人已經心臟停跳了,醫生護士心肺復甦按壓了近半個小時,才救回來。」急診科的俞國鵬主治醫師說。
吳大伯是12月15日凌晨三點由120送到醫院急診的,當時心臟已經出現驟停。醫生們趕緊搶救,半個小時後,大家第一次從鬼門裡把他拉了回來。
吳大伯的太太此時在一旁也非常懊悔,連連訴苦要是早一點來醫院就好了。
其實前一天,丈夫就喊喉嚨發緊,人覺得氣悶,有時候咳嗽兩聲會感覺舒服一點。「平時他也蠻早睡的,昨晚他看電視一直到凌晨一點,然後坐在沙發裡就不停地咳嗽。後來上了床以後,還是咳嗽,我還和他說要不要等天亮了一起來醫院看看,結果就……」大約凌晨三點,吳太太發現老吳的臉色發青,叫他都不應,慌了神的她趕緊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吳太太告訴醫生,丈夫平時身體還不錯的,除了患有多年的高血壓一直靠吃藥控制,還有就是下肢動脈閉塞,前幾年做了手術。
人雖救了回來,但情況並不樂觀,吳大伯需要做冠脈造影檢查和手術。
手術做了近五個小時,期間患者的心臟又停跳了三次,醫生們堅持不懈,前後接力地在手術臺上進行了多次胸外按壓和電除顫,吳大伯也接連在鬼門關轉悠了好幾回終於被醫生們拉了回來。
心血管病科鄭劍武主治醫師提醒,氣溫冷熱交替的急劇變化,是影響心梗發生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在換季時節,例如每年12月和來年1月,是心梗頻發的「魔鬼月份」,最近一周來科室已經接連為近十位心梗患者進行了手術。吳大伯雖然以前沒有冠心病,但是他患有高血壓多年,也有下肢動脈閉塞病史,說明他的動脈血管質量還是堪憂的,再加上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從而引起心肌梗死症狀。此外,進入冬季後人們容易吃得多、消耗少,導致能量攝入和代謝比例失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梗發生。
心梗有三次報警,警惕任何一次都能救命
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而心梗發作前心臟都會對人體發出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
第一次報警:積重難返的不良生活習慣
這種警告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仔細想想你是不是有長期抽菸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這些習慣呢?如果有,那麼大概率會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以一定要儘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死或放過支架打過橋的,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人群都應定期到醫院體檢,如果發現「三高」一定積極正規控制,並做好長期監測。
另外如果有相關疾病的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切記這些都屬於心梗的「第一次報警」,不過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平時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繼續視而不見,那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
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不按正規治療走
有很多人明知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甚至心梗;或者已經被確診冠心病,但就是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最終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所以,「三高」人群要拋棄僥倖心理,生活中要定期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加以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若得了冠心病再不正規治療,那就是坐在心梗隨時爆發的火藥桶上了。
(圖片來源於CFP)
第三次報警:反覆發作心絞痛,最後警告要抓住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
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像吳大伯,其實在白天心臟報警了好多次,但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沒往心臟病發作上想,差點釀成大禍。事實上,心絞痛並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因此更要注意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勿耽擱救治良機!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