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大學」這個概念,並沒有隨著提法的不被使用而淹沒於歷史洪流中。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家長在介紹自己孩子的大學時,驕傲地說上一句:「那可是重點大學!」
▎重點大學: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火種1978年,國務院轉發教育部文件《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8所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後又陸續增加了11所。1981年,全國共有重點大學99所。
![]()
1977年高考恢復,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事業重新起航。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建設都秉持著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99所高校匯集了當時最多的教育資源,代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最頂尖水平,肩負著為國家發展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重任。上世紀90年代全國高校體制改革,「985」和「211」取代「全國重點大學」進入大眾視野。值得注意的是,入選的39所985高校都出自「全國重點大學」名單,可以說是
重點大學中的重點大學,但211高校名單上卻出現了不少新面孔。有人上車,就有人下車,「全國重點大學」隊列中有16所高校遺憾落選。
![]()
2016年,教育部宣布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並實行動態調整機制,中國大學格局重新洗牌。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公布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每次高校層次的劃分,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憂」,有一些學校實力不差,卻出於種種原因未能入選,成為首輪「雙一流」建設的遺珠。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雙一流:憑藉強勁實力重振輝煌不過好在「雙一流」並不是「一選定終生」,而是實行動態調整機制,無疑給這些高校創造了發展的重要機會。如今,2020年已經走完四分之三,首輪「雙一流」建設周期也迎來了收官之年,此前抱憾落選的高校能否上車,還是一個未知數。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否把握住這次機遇,還要看學校實力。
作為目前國內公認的最為客觀合理的學科評價體系之一,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學科評估結果在對高校學科實力的評價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
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學科表現優異,沒有辱沒學校傳承已久的金字招牌。此外,
燕山大學、江蘇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同樣表現不俗。
![]()
對於高校而言,人才隊伍始終是其快速發展的核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中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對於學校的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5年內,
華南農業大學和燕山大學各收穫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學校競爭下輪「雙一流」名單增添了重要砝碼。與兩院院士相比,國傑傑青、優青等青年學者或許更能成為高校學術的中堅力量。2017年-2019年,
南方醫科大學新增2名傑青、5名優青;
華南農業大學新增1名傑青、4名優青;
燕山大學收穫3名傑青、1名優青,達到了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平均水平;
江蘇大學同樣表現出色,新增2名優青。人才隊伍建設有山有峰,才能夠支持學科的長足發展,組建一支學緣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年齡梯度合理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才能為高校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
![]()
作為國家級高規格科技獎勵,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對科學研究水平和貢獻的最佳認可,也是衡量學校建設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
華南農業大學在國家獎上表現尤為突出,國家科技三大獎齊聚華南農大,實現了國家科技獎的「大滿貫」,標誌著學校學科建設邁上新的臺階,是下一輪「雙一流」的有力競爭者。此外,
燕山大學將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收入囊中,
江蘇大學收穫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分別斬獲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
南方醫科大學分別收穫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和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楊紹普為學校摘下2項國家獎,盡顯學術帶頭人的風採。在國家獎上,
湘潭大學、陝西科技大學、江西農業大學和東北石油大學同樣有所收穫。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能夠反映高校承擔科研項目情況和科研能力,也是衡量學校建設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國自然重大項目上,兩所農業大學表現亮眼,
華南農業大學和江西農業大學分別獲得3項和2項重大項目;在國自然重點項目上,
華南農業大學同樣表示出色,共獲得9項。
南方醫科大學同樣表現不俗,收穫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從重大資助項目的數量上來看,這些高校已經在特定的學科領域確立了足夠的優勢,擁有了穩定的科研「主戰場」。![]()
如今,距離雙一流計劃提出已經過去了數年,首輪雙一流收官戰也即將落幕。
實行動態調整機制的「雙一流」即將再次開放大門,未來,這些高校能否成功上車,重振「全國重點大學」的榮光,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