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子咬了一晚上,凌晨四點多又一次咬醒了,算了算,睡眠時間應該夠了,索性讓自己清醒起來,寫點文章吧。
大家看到題目了嗎,「我能給大家最好的交代」。我能給大家最好的交代就是是養苔蘚方面我最直接的簡單的成功的經驗。
這裡有一點要交代,關於這一點我一直在交代。我的經驗是我從自己小白之路以及各位苔蘚新手的養苔困惑中總結出來的。對於進階苔蘚玩家及專業苔蘚行家,看我的經驗分享怕是得不到什麼幫助,不過當個故事看看也是挺好的。
還有就是我是苔蘚悶養選手。除熱衷於悶養外,我還熱衷於苔蘚微景觀,所以我養的苔蘚都在一些瓶瓶罐罐。所以對於苔蘚露養以及苔蘚缸養的朋友怕是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好了,先賣個關子,看了今天的推文。按著我的方法做,我能保證新手朋友,養活養好苔蘚不是問題。苔蘚養不活的多是露養,悶養肯定能活。而悶養容易徒長,容易黴,這是讓大多數人將苔蘚悶養這一養護方式視為畏途的主要原因。
而我一直以來就在解決一個困難,那就是悶養的防黴抑徒長問題。其實原理很簡單,發黴徒長就是溼度高不通風導致的。相信大家都想到了,那就是開孔,開孔怎麼開,開多大。開孔大了,或者開孔位置不合適,苔蘚周圍的水汽很快散失,失去了悶養的優勢,悶養就是為了減少澆水頻率。開孔小了,又和沒開一樣,水汽久久不散,裡面無法完成一個乾濕交替的周期太長,或者壓根無法完成乾濕交替,裡面一直是溼的。
「乾濕交替」不是今天文章的重點,這裡簡單說一下,乾濕交替是養好植物的不二法門,苔蘚也是植物,也遵循此規則。乾濕交替頻率周期那就又是一個大課題了,要因植物制宜,因地理位置制宜,因季節制宜。露養苔蘚之所以容易掛,真正原因就是乾濕交替頻率太高。悶養容易發黴徒長,那是因為無法完成乾濕交替,長期處於溼的狀態。
2020年我成功的設計了一款苔蘚瓶子,現在夏天已經過了,我用這款瓶子養的苔蘚,沒有發黴,徒長問題也很好的得到了解決。我將此瓶的設計方法分享給大家,我以前也說過這款瓶子,但最近我用這款瓶子又養了一些苔蘚,做了一些實驗驗證,充分證明此瓶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買那種普通的透明塑料瓶,上下開孔
這是下部開孔,差不多鉛筆頭粗。底腳也是淘寶買的。
上部開喇叭口,用火將瓶底燒軟,用一根鐵棍(粗細根據瓶子直徑定)捅進去就完成了。
下面給大家看看,我用此款瓶子養的苔蘚。
1號瓶
1號瓶
1號瓶
1號瓶
從1號瓶可以看到,尖葉匍燈蘚的徒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咱們再來看看2號瓶,2號瓶裡養的是檜葉白髮蘚。
2號瓶
2號瓶
2號瓶
2號瓶
咱們再來看看三號瓶,三號瓶養的是曲尾蘚,曲尾蘚可能是最喜歡這個瓶子的蘚。長的直溜溜的。
摸上去硬硬的,有點扎手。
我的養護位置為陰面臥室窗臺,基質為水苔。給水方式為浸泡,觀察到瓶壁上水珠不多的時候開始浸泡,浸泡後放回瓶中,因為它在一個架子上,所以自己會把多餘的水分瀝乾。底部有孔,可將水外排。使用水為普通自來水,沒有用肥,沒有用燈,沒有用多菌靈。
以上就是我能給大家最好的交代了,這是我琢磨養苔幾年裡嘔心瀝血之作。我全給大家交實底了。原料便宜,簡單易得,有些朋友可能會說塑料不美觀,而且開孔也不方便,我也給大家想到了替代方案。當然了替代方案沒有上下開孔的效果好,大家隨我看下圖。
上部為玻璃瓶,去阿里巴巴買,三四塊錢一個。下部為養花用的粗陶託盤。
有的蘚種開始長出孢蒴了
這個裡面用的基質也是水苔,養護方法也是浸泡。
大家仔細看,右上角的大葉蘚開始出新芽了。
咱們再來看看另一瓶,這一瓶不僅有苔蘚,還有一顆金線蓮。
金線蓮剛開始只有兩個葉片,現在又長出另外兩個新葉片。
不能寫了,現在六點多了,天就要亮了。上面用粗陶託盤養苔有個問題就是苔蘚球失水快,就是不適合懶人,大約十天左右就要泡水一次。
最後歡迎小夥伴加入「苔蘚互助交流三群」。目前「苔蘚互助交流一群」和「苔蘚互助交流二群」已基近飽和,「苔蘚互助交流三群」也已經一百多人。讓我們一道和全國各地的苔友互相交流學習。大家可以通過掃描下方的二維碼,自由的加入。大家也可以加我微信yangfan6688,有什麼養苔困惑可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