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大家都知道,今年表現最亮眼的板塊就是消費、醫藥、科技三劍客了。
當中有些股票的估值已經高出了大多數人能理解的範疇,仿佛掙脫了地心引力。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海天味業,就在不久前其市盈率(PE)超過了100倍,達到了歷史最高點,110倍。
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懂,包括曾經的我。也有很多人在分析原因,什麼機構抱團、優質白馬股定價權被北上資金奪走、泡沫終將破裂。
就在這個時候,海天味業突然連續大跌,短短幾個交易日內跌幅達到20%。
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會想問:
「100倍PE的海天味業,貴嗎?是泡沫嗎?」
「為什麼它能漲到110倍PE這種沒天理的估值?」
但在這些疑問的背後,我發現是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跌了這麼多之後,海天味業能買了嗎?」
而在這個問題之後,其實還有個更更本質的問題:
「一隻股票到底多少倍估值才能買?」
今天,我們就以海天味業為例,從底層來拆解一下這個問題,這樣當大家以後面對「一隻股票要不要買」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必心中會更加有數。
首先,我們知道,一家公司:
市盈率=市值÷淨利潤
那麼,反過來:
市值=淨利潤×市盈率
市值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股價。那麼一家公司未來的股價變動,也就是你的收益率,由公司的——
淨利潤變動和市盈率變動決定。
舉個例子,比如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審慎的思考,你判斷海天味業未來三年平均每年的淨利潤增速為30%,而市盈率保持不變,那麼假設三年後你的判斷正確,你獲得的收益就是淨利潤增長的收益,三年近120%,年化30%。
再假設,淨利潤每年30%的增速不變,三年後因為市場對消費股的情緒降溫,海天味業的市盈率從今天的100倍跌落到50倍,那麼,三年後持有海天味業的收益將會是:
1.3×1.3×1.3×50÷100=10%,年化3%。
從年化30%跌到3%,十倍的差距,想必大家能體會到殺估值的可怕,這也是為什麼一個股票超過100倍市盈率大家就會覺得有泡沫的原因。
再好的公司,也得配上好價格,才能有好的收益。
但100倍市盈率就一定貴麼?一定不能買麼?
未必,因為有的人可能覺得3%的收益相當不錯。
目前海天味業的市盈率為88倍,我把海天未來三年的不同淨利潤增長和估值情況下的收益率做成下面這張表(表中橫欄為三年後市盈率,豎欄為淨利潤增速):
對照這個表,你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未來三年的投資預期收益率是多少?
2.未來三年每年公司的淨利潤增速是多少?
3.三年後公司的市盈率是多少?
比如每年我的投資預期收益是25%,而表中淨利潤每年增長30%,3年後如果海天味業還能維持80倍的市盈率,就能實現我的收益目標,那麼我就可以買入。
當然你也可以先判斷利潤增速和估值,再看收益率滿不滿足自己的預期。
這其中,淨利潤增速的判斷依託你對公司基本面的判斷,而估值的變化依託於你對未來市場情緒和風格的判斷。
顯然市場情緒和風格的判斷是相當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買入一個股票時留出安全邊際的原因,萬一之後市場情緒和風格的變換,導致公司估值降低,就會出現我們前面說的,殺估值導致收益率大幅縮水的情況。
別看現在消費、醫藥、科技這些龍頭白馬股估值炒到這麼高,全市場都覺得好公司就應該貴,市盈率就應該高,甚至有分析師說出100倍的海天味業不貴的言論。
我不評判這類觀點的對錯,我就跟大家說一個事情: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有一波波瀾壯闊的白馬龍頭股行情,以「漂亮50」為首的白馬龍頭公司,包括:美國運通、可口可樂、3M、寶潔等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從1968年11月開始一路暴漲,直到1972年頂點,遠超同期標普500表現。
當時美國市場上大家也在說這些公司多麼多麼有競爭力,行業地位多麼多麼高,ROE多麼多麼高,100倍PE買入並不貴。
但之後的情況是怎麼樣呢?根據《股市長線法寶》的作者西格爾教授的統計,在未來的20多年裡,「漂亮50」為代表的白馬龍頭股跑輸了大盤,表現差強人意。
而關鍵是,它們的競爭力、行業地位、ROE、利潤增速還是那麼好,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很簡單,就是集體殺估值唄。
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今天無論A股還是美股市場,都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同時,留足安全邊際的意義還在於,你對公司的增速判斷可能是錯的,所以在更低的估值買入可能更有助於幫你實現你的預期收益。
除了找到滿足你預期收益目標的股票,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你實現預期收益,那就是:
降低預期。
這就要說到海天味業的能漲到這麼高的重要原因——
可能現在買入海天味業,三年後的預期收益只有5%,你覺得很低,但很多人,尤其北上資金,它們的資金成本其實很多都是0,甚至是負數,想想歐美那些可怕的零利率和負利率,想想歐美那毫無節制的印鈔機。
對於這部分資金來說,5%的收益很高了!
甚至之前我在保險公司的朋友和我說,很多外資只要能鎖定2%的收益,它們都可以很滿足,這類保險產品在他們那是被搶的。
而海天味業這種確定性比較高能給它們大概率提供這種收益的標的,自然受到追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北上資金這麼點資金,能奪走A股好股票的定價權,因為——
人家的資金成本又低,資金期限又長,相比國內基金平均1年的持股期限,昂貴的資金成本,超高的業績考核壓力,簡直是降維打擊。內資機構被滅是正常的。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同學想問,那我能不能像外資一場也超長線持股呢?反正我是閒錢投資,也沒有業績考核壓力,我想說——
有志氣!有智慧!那我就把海天味業10年的收益表放在下面:
從表中你可以發現,時間一旦拉長,業績對收益率的作用就會遠遠大於估值,只要能保持30%每年的增長,哪怕市盈率從88倍掉到20倍,每年也還有12.1%的收益。
這就是複利的力量,複利消解了大部分的市場情緒和風格變換。
這就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說的:
「股市短期看是投票機,長期看是稱重機。」
如果你投資期限較短,你更關注的應該是市場對公司、行業和風格的看法,也就是猜別人怎麼想。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那你應該更關注公司的價值增長。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我們以海天味業為例,講了一家公司該不該買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1.公司未來的淨利潤增速是多少,這需要你對公司基本面的判斷。
2.公司未來的估值是多少,這需要你對市場情緒的判斷,但這判斷很難,所以儘量留足安全邊際。
3.你的收益預期是多少,持股時間是多長,公司能不能滿足你的要求?是否留足了安全邊際?
當然如果增速或者估值超過你的預期,那麼收益自然也會超過你的預期。
預期不要太高,往往容易有驚喜。
其他公司的判斷邏輯也是類似的。
這就是「買不買一個股票」版的「把大象關進冰箱」,就分三步走。
沒有一概而論的答案,做出這個判斷需要你對公司的利潤增速和未來估值做出判斷,而每個人的收益預期、資金期限、對安全邊際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要問一家公司能不能買,應該問你對這家公司未來的增速和估值有何判斷?在這個判斷之下,我的收益預期能不能達成?
不是能不能買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買的問題。
如果判斷不了,那就不要買。
就好像問一隻大象能不能關進冰箱,這就要看冰箱和大象分別有多大,以及你是不是真想把它關進去了。
歡迎關注公號:小散躺贏。
@今日話題@Ricky@蛋卷基金$上證指數(SH000001)$$海天味業(SH603288)$$長春高新(SZ000661)$#新能源汽車大漲比亞迪創歷史新高#
以上內容僅作為個人記錄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按此投資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