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氣候特徵
物侯
鴻雁來: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詳見雨水節下(雨水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玄鳥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鳥解見春分(春分初候,玄鳥至;燕來也),此時自北而往南遷也,燕乃南方之鳥,故曰歸。
群鳥養羞:三獸以上為群,群者,眾也,《禮記》注曰:「羞者,所羹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羞」是「饈」的本字。古代「羞」、「饈」通用。養羞是漢語詞彙,拼音yǎng xiū,指儲藏食物《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朱右曾 校釋:「養羞者,蓄食以備冬,如藏珍羞」
民俗
祭禹王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吃龍眼
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
白露米酒
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十樣白
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吃番薯
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白露節氣的由來及習俗,學習我國傳統文化,邢臺市第三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快跟隨我來看看吧!
鏡頭一:教師講解白露由來篇
鏡頭二:巧手製作篇
快來看看我的傑作吧,小朋友們用心製作手工蘋果,體驗動手創作的樂趣。
我要用自己的巧手來製作一串串美味的葡萄!
我的葡萄製作好了,你們要不要來品嘗下呢
請你們快來品嘗我製作的各種水果吧!
瞅瞅我們畫的這幅白露節氣的主題畫怎麼樣呀,我們自己都禁不住誇讚自己了!
通過此次白露主題活動,加深了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白露」的認識和了解,讓幼兒真實體驗了白露的有趣與快樂,同時激發孩子們進一步探究民俗文化的興趣,加深了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