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鑑定中,最古的作品和近、現代的作品較難鑑定。因為前者傳世極少,無從比較。後者距現在時間太近,存世又較多,偽作和原作在時代風格上並無二致,甚至連供參考的輔助條件也不復存在。但只要善於學習,多看多比較,是終究能做到真偽昭然的。
中國繪畫之鑑定是一門鑑賞、批評、審定相結合的專門學問,也是一項專門鑑賞、批評、審定繪畫作品的實際工作。它與單純的鑑賞和批評不同。鑑賞是一種較普通的藝術欣賞活動,主要是審美;批評是一種專業的社會科學理論,主要是品評;而繪畫鑑定是一種專門的社會科學實踐活動,主要是鑑別。但鑑定工作和鑑賞、批評有著緊密的聯繫,首先它需要較高的鑑賞水平和批評能力,要能正確分析、比較、評價、判斷作品的高低、真假和精粗、美惡,但是分辨作品的真偽卻是它的任務和目的。繪畫鑑定也是一項鑑賞、批評、審定相結合的藝術綜合研究工作。
繪畫鑑定不是為滿足個人精神需要的審美欣賞,也不是為指導創作與欣賞的理論批評,而是為文物、博物以及美術史研究和市場流通服務的基礎性審定工作。它試圖以科學分析方法鑑別古代書畫的真偽、高低、精粗、美惡,為鑑賞批評、收藏交流,為繼承學習研究中國繪畫傳統,提供準確可靠、真實而豐富的材料依靠,這就是繪畫鑑定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繪畫鑑定的性質是純客觀的冷靜判斷、分析,如同科學研究一樣,不帶任何主觀感情色彩,不抱任何思想政治立場和階級偏見,實事求是,讓材料證據說話。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原則指導繪畫鑑定,這樣才能明斷真假是非、高低精粗,才能去偽存真。
要學會鑑定,應當有意識地對真跡、贗品進行不斷地比較和分析,要具備歷史、美學、文學甚至自然科學等廣泛的知識,雖不要求鑑定者能動筆創作,但鑑定者必須對中國繪畫創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以及繪畫工具材料、裝潢手段等,十分熟悉了解,而對中國繪畫史更是必須精通。這是作為繪畫鑑定家必備的基本條件。
個人和時代風格是關鍵
中國繪畫鑑定的主要依據是作品本身的個人風格和時代風格。個人風格是由畫家個人的思想、性格、修養、審美趣味、習慣愛好等多種因素形成的。因此他們使用的工具、材料也會各不相同,運筆的緩急、輕重、用力的大小、分寸,著力點的分布,筆鋒轉折的節奏等等也各有其妙。再者在作品的取材、主題、構圖、形象造型、衣紋組織、皴法、筆墨色彩處理等等表現手法方面還會各具特色。所以根據這些個人風格可以判斷鑑定出作品的作者。
時代風格離不開它的時代背景,它與當時政治經濟、藝術思潮、物質生活、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條件密切相關,不同的時代繪畫有不同的風格。如宋元以前繪畫多宗教題材,壁畫盛行,畫家都是站著畫,就是在絹素上作畫也多繃在框架上,立者畫。大約從宋代開始,將紙絹平鋪在桌子上作畫的方式才漸漸興起來。這種平畫和立畫的用筆角度、用筆力度顯然不同,產生的筆墨效果自然兩樣。宋元以前線條末脫離「刀筆線條」的風範,中鋒用筆為正宗,線條講究粗細一致,力量含蓄,「轉彎要暗過」,富於彈性。南宋陸續開始出現抑揚頓挫、乾濕濃淡、輕重快慢的富於變化的線條。明清時代文人畫極盛,多自我情感抒發,筆墨風格更是多樣。山水畫在隋代之前不講比例,「人大於山,水不容泛」。北宋山水多取中原景色,南宋山水多是「剩水殘山」,江南景色。唐宋繪畫刻意經營,嚴謹,燦爛。元明後的文人畫講究「談雅清逸」,講筆情墨趣,忘形得意。五代、北宋花鳥畫尚寫生,元明之後尚寫意等等。這些表徵僅是時代風格的概括舉例。時代風格體現在繪畫題材、主題、比例透視、筆墨手法、製作技巧等各方面。由於時代不同,思想、生活、物質材料、審美觀點、表現手法等等都會不同,將影響、改變繪畫的各種構成因素,從而形成不同時代的不同繪畫風格。
繪畫中所出現的服飾裝束、器物用具、風俗禮儀等,往往與歷史制度和社會風尚有關,所反映的時代特點更為鮮明。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衣冠異制》曾專論這方面的問題,可見自古以來,鑑定家對此以十分注意。
繪畫的裝潢形成也有時代風格,如北宋人常畫高頭大卷,清代道光年間時興扇面。書法印章也有時代風格,如明代風行小楷,清代康熙以後時興「館閣體,宋代印章形狀多樣,有鍾型、鼎型等等。所以,根據時代風格來鑑定作品的歷史較為可靠。
輔助依據可有五個方面
中國繪畫的鑑定除主要依據繪畫本身之外,其他與繪畫密切相關的輔佐部分也是重要的輔助依據。
(一)印章
由於印章質地堅固耐用,又是畫家或收藏家的「信物」和「身份證明」,對於幫助鑑定繪畫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但是印章可以移花接木,偽造仿製,所以只能作輔證。
(二)紙絹
不同的紙絹由於質地特徵不同,繪畫效果也不同。不同的時代紙絹質地一般不同,如北宋一種白色發灰的紙,米芾、歐陽修都用過;明沈周、文徵明常用一種白綿紙,質松而易變黑;南宋畫院所用的絹,光勻細緻,歷久不退;明中期有一種粗絹,疏透如紗。宋畫多用絹,元畫多用紙。
繪畫依靠質地而存在,所以紙絹是繪畫鑑定的證據之一。但是由於紙絹的產地、質量不一,可能近期的一些紙絹反不如遠期的耐久,相反,久遠的完好,近期的破舊,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再者古代的紙絹後代人也可以使用,甲地的紙絹乙地的畫家也可以使用,因而可能魚目混珠,所以紙絹也只能作輔證。
(三)題跋款識
題跋有作者的題跋,同時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它說明作品的創作過程,或者對畫的評價讚美,以及收藏關係等。款識有畫題、作者姓名、籍貫、作畫年月、作畫是的年齡、地點等。款識有個人風格和時代風格,如五代繪畫一般不落款,要麼落款很簡單;宋代繪畫落款才漸多起來;明清題款,最為講究。宋徽宗趙佶,喜歡對花院中的作品加押加印趙佶的花押一律用「天」,此為「天下一人」之簡寫;八大山人落款多是將「八大」二字緊聯起來,既類「哭」字又類「笑」字,含義深遠,極富特色。因此鑑定繪畫用題跋款識作證,可以提供許多依據。但繪畫可作偽,題跋款識也可作偽,所以也只能做輔證。
(四)著錄
前人對於鑑賞或收藏過的書畫,往往寫成記錄,編寫為專書,這對繪畫鑑定是很好的參考材料。但因為著錄的水平、眼力有限,難免陰錯陽差,又由於著錄經歷代轉抄流傳,易發生差錯,因此著錄也只能作為輔證。
(五)裝潢
雖然裝潢非繪畫本身,與人之服飾仿佛,但有時也可作為有力的佐證。各時代之綾、錦質地,經緯編織結構,圖案花紋色澤各有特色,裝潢方式也不盡相同,並且前人收藏印多蓋在裱件的連縫上,所以裝潢能提供的「真實信息」也不少。但也有利用裝潢作偽的,其伎倆是保留原裝裱,挖出原書畫,將偽本鑲裱進去,既所謂「金蟬脫殼」、「舊瓶裝新酒」。何況裝潢是繪畫的附加物,非繪畫本身,和繪畫的關係不如上面所講的直接,作偽就更不難了,自然只可作輔證。
責任編輯:劉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