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眾多的耳機品牌中,FIIL 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作為一家擁有一位明星創始人的公司,FIIL 身上卻沒有太多明星品牌的印記,除了新品發布時發幾條微博、發布會上做了幾次主講人,汪峰也沒有將 FIIL 打上太多自己的標籤。
從產品上看,FIIL 也和大部分國產音頻品牌走的路子不太一樣。
雖然過去一兩年裡,FIIL 產品的整體定價有所下調,不再像發布之初時那樣試圖直接在 Beats 等品牌的價位直接和國際大廠互搏,但 FIIL 耳機的整體售價依然明顯高於絕大多數主打性價比的國產品牌。
發布時定價 1599 元的 FIIL Wireless
至於產品本身,FIIL 走的是均衡、潮流的路線,在保證耳機的音質擁有足夠的競爭力的前提下,在耳機的功能和外觀上下功夫,去年 8 月份發布的 FIIL Diva 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一個半月前,FIIL 發布了一條全新的無線入耳式耳機產品線——隨身星,隨身星的英文品牌名是 Driifter,也就是流浪者(Drifter)多個 i,和 FIIL 品牌中的兩個 i 對應,並不是把英文拼錯了。
目前的隨身星系列有三個版本,採用動圈單元、不支持主動降噪的普通版隨身星,採用動圈單元、支持主動降噪的隨身星 NC,採用圈鐵單元、支持主動降噪、內置了 Duer OS 系統的隨身星 Pro,三個版本的售價分別為 499 元、699 元、999 元,目前上市的只有普通版,這也是我們體驗的版本。
舒適的頸掛式設計
隨身星採用了頸掛式的設計,頸圈部分採用了鎳鈦合金記憶金屬,如果你是個創新的粉絲,應該對這種材質並不陌生,創新非常經典的耳掛式耳機 Aurvana Air 在耳掛部分也用到了這種金屬。
鎳鈦合金讓隨身星的頸圈部分擁有非常優秀的柔韌性,可以隨便折隨便掰,不用擔心頸圈部分會壞掉。鎳鈦合金的表面是一層非常親膚的橡膠材質,摸上去戴上去都非常舒服。
頸圈兩側各有一個塑料盒,裡面放置著耳機的主要元器件,充電口和控制按鍵都位於右側的塑料盒裡,右側塑料盒延伸出來的耳機線上還有一個麥克風,官方宣稱採用了「DSP 通話降噪技術」,實測效果中規中矩。左側的塑料盒上沒有任何按鍵,盒子內側印著產品型號信息、SN 碼等信息,不過印刷的品質有待提升,我手上這條隨身星採用了兩周,不少字已經被磨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FIIL 隨身星的整體重量只有 26 克,非常非常輕,再加上耳塞部分的佩戴很舒適,並且入耳式耳機常見的聽診器效應控制得也很不錯,隨身星在長時間佩戴時也不會容易感到疲勞。
隨身星外觀上的另外一個特色是單元的磁吸式設計,可以耳機單元背靠著吸在一起。這種磁吸設計並不是 FIIL 的首創,2014 年發布的 Jabra Rox 就採用過類似的設計,近期上市的 Beats X、魅族 EP52 也是如此。
不過還是要說的是,隨身星的磁吸設計真的太方便了。在不使用耳機時,可以把耳機直接吸在一起然後掛脖子上,而不用擔心耳機在脖子上晃來晃去,再加上隨身星本身的重量就很輕(只有 26 克)並且耳機線材比較舒服,這意味著在使用隨身星時,只要你不介意,完全可以一整天都把耳機戴在身上,不用的時候就吸起來,用的時候再拿開。
另外,FILL 還給隨身星配備了磁吸霍爾模塊,可以配合磁吸實現幾個特別的功能。在播放音樂時,吸附耳機音樂會暫停播放,手機有電話撥入時,分離耳機就會進行接聽,非常方便。
從產品形態上看,相比起 Bose QC30 以及我們剛剛體驗的索尼 WI-1000X 等頸掛式耳機,FIIL 隨身星的產品形態要更加接近 BeatsX。
BeatsX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壞事,BeatsX 的外觀、做工、佩戴在無線入耳式耳機中都算得上非常優秀的,隨身星的細節處理相比 BeatsX 還稍微有點差距,主要差在塑料盒和按鍵的工藝處理上,但考慮到隨身星的價格還不到 BeatsX 的一半,能做到這個水準已經非常不錯了,放在國產無線入耳式耳機中,隨身星的外觀、做工、佩戴均屬上乘。
aptX 傳輸,11 小時續航
在無線音頻傳輸協議上,隨身星支持 SBC、AAC、atpX,音質依次變好,不支持 aptX HD(索尼自己的 LDAC 自然也沒有)。考慮到很多 Android 手機已經可以支持 aptX,iPhone 也可以正常使用 AAC,大家在使用中基本不用考慮藍牙音頻傳輸協議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隨身星可以同時連接兩個設備,兩個設備之間可以在自由切換,不用先斷開之前的設備,如果你平時會經常用到兩個設備聽歌,這個功能非常實用。
續航上,根據 FIIL 的官方數據,隨身星一次充電可以連續播放 11 個小時,在無線入耳式耳機中處於中等略往上的水準,充電接口為 Micro USB,充電口上有一個橡膠保護蓋,但官方沒有提到耳機有防水防水能力。
音質:「三頻均衡」?
在發布會上,FIIL 重點說了隨身星的圈鐵結構(動鐵部分來自美國樓氏),不過這個圈鐵僅限於還沒上市的隨身星 Pro 版本,我們體驗的這個普通版隨身星以及增加了主動降噪能力的隨身星 NC 用的都是普通的單動圈單元。
當然了,單動圈不代表調不出好聲音,考慮到我們之前體驗的多款 FIIL 產品在音質上做得都還可圈可點,我們對隨身星的音質還是有一定預期的。
在官方的介紹中,FIIL 表示隨身星擁有「三頻均衡的調音風格」,實際聽下來也基本如此,低頻部分稍微有一些加強,不過高頻部分的毛刺感有點多,有些影響了聽感。整體來看,隨身星的風格比較中性和清淡,這種調音風格在無線入耳式耳機中並不是很多見(更多的產品把低頻調得更加「重口」),屬於那種乍一聽可能沒那麼驚豔但又很耐聽的類型。
這麼說可能不太直觀,下面我們簡單聊一下隨身星和我們手上幾個無線入耳式耳機的音質對比。
相比我們剛剛體驗的索尼 WI-1000X,隨身星的音質差距明顯,當然,考慮到 WI-1000X 在近乎「黑科技」的音質以及隨身星的價格不足 WI-1000X 的 1/4,這個結果並沒有太多意外。另外,我們也非常期待同樣採用圈鐵設計的隨身星 Pro 在面對 WI-1000X 時,能有怎樣的表現。
相比魅族近期發布的、售價 299 元的魅藍 EP52,隨身星的整體音質表現則要明顯好一個檔次。
最後,我們再對比下 Beats 主推的無線運動耳機、售價 1188 元的 Beats X,考慮到隨身星的產品設計和定位都能看到一些 Beats X 的痕跡,這裡我們就多說幾句。
Beats X 和 FIIL 隨身星
隨身星的聲音風格和 BeatsX 有著明顯的區別,BeatsX 的聲音依然是一股「Beats 味」(這裡沒有任何貶義),低頻部分的量大並且結實有力,中頻部分偏暗,從 Beats X 換到隨身星,可以感覺到人聲更加飽滿,聲場更加開闊。
不過對於 Beats 的產品,我們很難用直接用傳統的標準來評判。憑藉著巨大的銷量和在行業裡誇張的影響力,Beats 已經用一種傳統音頻大廠難以複製的方式強行教育和印象了耳機和音樂行業,以至於在歐美音樂中,為 Beats 產品的做聽感上的優化早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
回到產品上,在 BeatsX 和隨身星之間,我個人會更傾向於聲音更加均衡和中性的隨身星,不過我們也非常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國內也會有 Beats 這樣有影響力的品牌出現。
均衡的「全天佩戴耳機」
在官方介紹中,FIIL 把隨身星稱為「全天佩戴耳機」。在體驗了幾天後,我們認為,FIIL 的這個描述還是比較準確的,鎳鈦合金金屬、26 克的重量、方便的磁吸設計讓用戶可以把 FIIL 隨身星長時間戴在身上而不會有明顯的不適,雖然不至於感覺「輕若無物」,並且這種產品形態也不是 FIIL 的首創,但著實可以證明隨身星的佩戴的確不錯。
在音質上,隨身星展現了 FIIL 一如既往的水準,聲音均衡、中性,在同價位中有足夠強的競爭力,但不足以挑戰行業裡更加優秀的水準,而 499 元的售價放在國際品牌無線運動入耳式耳機中只能算是入門,可放在國產品牌中也不算低了。不過如果你想買佩戴舒適並且音質不是「只能聽個響」的無線耳機,亦或是你新買的手機沒有 3.5 毫米耳機插孔,FIIL 隨身星還是有不錯的購買價值的。
最後再次強調一下,我們體驗的這款產品是售價 499 元的 FIIL 隨身星系列的入門版本,關於音質、降噪、操控上的很多描述並不適用於 699 元的隨身星 NC 和 999 元的隨身星 Pro,尤其是隨身星 Pro,它在普通版隨身星的基礎上,增加了主動降噪,音頻部分採用了無線耳機中少見的圈鐵設計,並採用了百度的 DuerOS 系統,可以實現豐富的語言交互功能。
隨身星 NC 和隨身星 Pro 將在晚些時候上市,我們之後也會在體驗之後,第一時間和大家分享著這兩款產品的使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