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家長頂嘴,是許多孩子都存在的現象,即使是最乖最聽話的孩子,也免不了要跟爸媽拌兩句嘴,有的孩子更是頂嘴成性,小小年紀就把父母懟得無言以對。爸媽普遍認為,只要孩子頂嘴,就是學壞了,就是忤逆的行為,其實這真是有點冤枉孩子了。在心理學家看來,從來不會頂嘴的孩子才是真正麻煩。
陶陶上小學三年級了,平時是個不愛說話的內向孩子,也不愛跟同學們一起玩,喜歡獨處。
這天陶陶媽從女兒的課桌抽屜裡,翻出一個帶鎖的日記本,裡面掉出來一封信,淘淘媽打開一看,只見陶陶用稚嫩的筆跡寫著:「爸爸媽媽,如果哪天你們找不到我了,不要擔心,我走了,我在這個家裡太難受了。」
陶陶媽很驚訝,晚上質問陶陶什麼意思,陶陶一聲不吭。媽媽只好帶陶陶去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
醫生跟陶陶單獨談了一會兒,對陶陶媽說:「你們孩子從來不頂嘴吧?」
淘淘媽說:「別說頂嘴了,我們大人說話她從來不敢插嘴,也不敢發表意見。她要是敢頂嘴,她爸絕對狠揍她!讓她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她是班裡最文靜的孩子!老師都說她可乖了。」
心理醫師嘆了口氣說:「你們還沾沾自喜?把孩子養成這樣,你們是最失敗的父母了。你們這種情緒化的父母,又幾乎不給孩子發洩情緒的機會和空間,孩子內心的壓抑和反抗你們從來看不見,這種長期的高壓下,孩子的心理不出問題才怪!」
像陶陶這樣,從來不頂嘴的孩子,在家裡也話不多的孩子,說明親子關係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
孩子不是對父母沒意見,也不是聽話,而是處在對父母的逃避、厭惡狀態,完全失去了跟父母溝通的興趣和欲望,這一定是因為以前孩子想跟父母表達反抗,但被父母一味地打壓,久而久之,對父母徹底失望了,就乾脆把父母「屏蔽」起來,這種無聲的反抗更可怕。
對,沒錯,心理醫生的看法是,孩子頂嘴是長大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爸媽要看到,頂嘴也是一種進步。
◆表達自我,自我意識更強
孩子小時候自我意識不強,可以隨意讓父母支配,隨著年齡增長,有了區分自我和外界的強烈意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目標清晰了,目的明確了,敢於表達自我,表現自我了。這是成熟的表現。
◆懂得反抗,懂得拒絕
孩子漸漸變得不聽話,從「可怕的2歲」開始,學會說「不」這個字,就證明孩子懂得反抗了,懂得拒絕了,他勇於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不再是個懵懂的孩子。
試想一下,如果有壞人要帶走孩子,他不懂得反抗和拒絕,只會順從,那將是多麼可怕。
◆學會爭奪權力
每個人成熟的第一步,都是從違背父權開始的,這裡的父權是泛指所有父母的控制。當孩子會頂嘴了,說明他正在跟你爭奪決定權,他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獨立。
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小祖宗」,而現在棍棒教育也早已退出了家庭育兒的舞臺,到底該怎麼應對孩子的頂嘴呢?李玫瑾教授給我們支招,用這3句話,孩子更容易溝通,比講大道理有用。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這麼說話是不對的,你先冷靜一會兒,等你好了我們再聊
人都是情緒的動物,孩子更不會駕馭自己的情緒,做父母的責任就是要教會孩子如何進行自我控制。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先讓孩子自己冷靜一會兒,發洩一下,等情緒平息以後,再說道理,孩子才能聽進去。否則氣頭上說什麼都只是白費力氣。
★如果你覺得難過不開心可以表達出來,但不要發脾氣罵人
人在情緒爆發點的時候,也就是氣頭上的時候,都是不冷靜的,口不擇言是常事。但要告訴孩子,生氣的時候也不能傷害別人。告訴孩子,你可以表達你的不爽,但不要衝別人發脾氣,更不要罵髒話。
★我們一會兒就要做XX事,你想怎麼做呢?
李玫瑾教授舉例說,比如出門前,孩子正在鬧脾氣,不想出門,家長可以說,我們過一會兒就要出門,那麼你想穿那件衣服呢?這樣做既沒有向孩子妥協,又給了孩子一個臺階下,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利,這才是處理孩子情緒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