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美國著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主任馬克·泰勒教授應邀訪問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並在人文樓二層會議室作了題為「網絡化的宗教」(Networking Religion)的演講。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劉禾教授,文學院耿幼壯教授、王敦副教授、張靖博士以及來自各學院的眾多學生到場聆聽。此次講座以「宗教」為題,其內容是針對自然、社會、心理、文化體系之間的相互關係,並由此解說宗教的生成軌跡,從而避免原教旨主義或保守主義的宗教觀。
馬克·泰勒教授以「網際網路已經讓這個世界改變了多少」為問題開始了講座。他回顧了網際網路的歷史,指出計算機並沒有改變世界,而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世界。在當前環境下,「生存就是被聯絡」。這種網絡化的生活覆蓋了文化、經濟以及政治領域。他運用了圖式理論(Schemata)來分析當下存在於生活各個方面的「複雜自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並以宗教為例來說明這種網絡的存在及運作模式。任何一種理論或神話就是這種圖式,不僅僅給與人們認知或知識,還指導和影響到人們的實踐。
「宗教是一種自然發生的、複雜的、適應力很強的象徵、神話和儀式網絡,一方面它通過各種賦予生活意義與目的的方式,將感覺、思想和行動圖式化;另一方面它瓦解、分裂每一個趨向穩定的結構。」馬克·泰勒教授對宗教如此定義,他指出宗教有一種穩定與解構並存的內在特質,一方面賦予意義,一方面會質疑意義,這兩種特性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傳統的神話,不論是巴比倫神話還是柏拉圖,又或是希伯來聖經,創世的故事都不外乎秩序與混亂兩種力量的較量和鬥爭。如果將這兩種力量對立,便忽略了其中內在的相互轉化關係。因此,傳統的神學家分別從思想、行為及感情三個方面來解說上帝和信仰,但均在各自的歷史時期裡遭遇質疑,無法再延續其解釋。他提出,應該將這三個方面整合在一起來重新解釋宗教現象。
馬克·泰勒教授認為,「複雜的自適應系統」存在於宗教、社會文化和政治體系的各個方面,這些系統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我們的獨特身份。這些系統並不是等級分明的,卻是狀如蜂窩,沒有中心,因而開放、自生,通過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意義。在此意義上,他提出與傳統不一樣的神學、宇宙觀及人類學的問題:真實是什麼?世界是什麼?自我是什麼?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反映了一個人的世界觀,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理解將影響到對其他問題的理解。
馬克·泰勒教授強調,我們處於一個相互聯繫的世界。全球化讓我們可以分享很多東西;但是,相同的地方越多,就越發讓人們強調獨特性。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和思想都會有反應和後果,因此,我們的行動都需要考慮到這種彼此間的相互關聯。此外,我們需要認識到技術對我們的生活和思想的影響,因為技術如毒品一樣,改變了我們的意識,也讓我們對其產生依賴。他還對目前研究性大學的學科劃分提出批評,期待當代大學生開闊視野,跳出學科的界限,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博學雜學。
講座結束後,在場師生與馬克·泰勒教授進行了交流互動。此次活動是「視界人文講座」(Perspectives: Lecture on Humanities)的第二場。「視界人文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旨在邀請當代海外人文學術界最富創造力與影響力的學者與人大學子交流,倡導人文關懷、多元對話與前沿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