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多父母把教育孩子當做老師的任務,以為把孩子送去學校就萬事大吉了。
近年來,隨著「家校共育」理念的興起,家長們越來越意識到家教的重要性,並從各個方面著手培養。
初衷是好的,可一些家長不是用力過猛就是方法錯誤,結果事倍功半,吃力而不討好。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說過: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都有哪些常犯的錯誤呢?
1
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爸爸媽媽,我覺得可以這樣做......」
家長:「別想那麼多有的沒的,照我說的做,準沒錯!」
以上對話,你會不會覺得熟悉呢?
在教育孩子時,有的家長習慣性地把自己居於高位、命令或指揮孩子做事情。
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和口舌,實則會對孩子帶來負面作用:
孩子的想法不被傾聽和重視,久而久之,他們不再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
只求把事情做好而不給思考、試錯的機會,孩子永遠學不會做事的要領和方法。
正確的教育應該是,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和他們一起分析是否可行。
此外,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妨做個示範或帶著他們一起做,使孩子在過程中學會如何自己解決。
2
對孩子反覆強調自己的辛苦
家長A:「要不是因為你,我和你爸(媽)早離婚了!」
家長B:「我們起早貪黑忙工作,還不是為了送你進好學校,你可別當白眼狼!」
為了勸孩子學好,一些家長常常把「辛苦」二字掛在嘴邊。
在他們的預想中,孩子會被這些話刺激到,進而發憤圖強、用功讀書。
可不料,家長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孩子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可能產生自卑、消極等負面情緒;
孩子誤以為家長嫌棄自己,進而頂撞家長,或任由自己「破罐子破摔」。
要知道,教育孩子是每個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或優越感。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孩子的擔當意識,這才是更為恰當的做法!
3
在外人面前挖苦或責罰孩子
鄰居:「你家孩子真懂事,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先寫作業再去玩。」
家長:「哎可別提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有多厲害,一到考試還不是不及格!」
有的家長喜歡替孩子「自謙」,或在誇獎別人家孩子的時候順便「貶低」自家孩子。
還有的家長,只要孩子做錯了就立刻責罰,完全不顧場合和時間。
家長或許並無惡意,但這些話卻深深傷了孩子的心:
明明自己沒有犯錯,可還是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頓挖苦,心裡自然不好受;
爸媽在外人面前越罵越起勁,原本認錯態度還算好的孩子早已變得麻木。
其實,孩子雖小卻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尊心,他們也會在意自己的面子。
正確引導而不是讓孩子蒙羞,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更有效!
4
故意打擊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媽媽你看,我這次數學考了98分!」
媽媽:「你們班***從來都是考滿分,你才考了98分,有什麼好高興的?」
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一些家長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家長就狠狠地教育一番;如果孩子表現不錯,沒什麼好誇的,他們就應該這樣。
結果,家長吝惜誇獎的做法,使孩子的積極性大受打擊:
「好好學習、考取高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討爸媽開心。」
「爸媽更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我成績不好,爸媽就不會愛我了。」
父母一定要明白,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我們既要提醒孩子虛心進取,也要給他們做事的成就感。
多肯定孩子的進步,適當誇獎孩子,他們才能更有動力和信心!
用心養育,用愛呵護,更要用正確的方法施以教育。
家庭教育中常犯的這4個錯誤,家長們要有則改制、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