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汙水系統中病毒特性和規律相關研究分析

2020-12-14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語: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徵,研究了病毒在水體中的賦存狀態,分析總結了國內外汙水處理中病毒的相關研究,認為汙水處理廠只要保持正常穩定運行,就能夠有效降低汙水中病毒的濃度,可阻斷腸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通過汙水處理廠出水進行傳播。對比分析了汙水處理消毒過程中的臭氧消毒、氯消毒、紫外線消毒工藝,再生水處理過程的多級屏障作用可以有效去除病毒,結合工藝控制可以保障出水安全。此外,指出了汙水處理工藝中可能產生氣溶膠風險的位置,給出了相應的防護建議。這對新冠肺炎期間指導城鎮汙水處理廠安全穩定運行,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進一步傳播擴散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2019年12月,武漢暴發了一種以肺炎為特徵的新型呼吸系統疾病,經分離鑑定,確認病原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迅速。2020年2月1日我國研究人員在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核酸陽性,2月13日中國疾控中心在患者排洩物中檢測到了活體病毒。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汙水處理行業的極大關注,生態環境部緊急發布了《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必須加強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的監管工作,避免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汙水傳播擴散。

01 病毒在汙水中的賦存狀態

1.1 汙水中的病毒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人和動物的排洩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病毒顆粒,這些病毒顆粒可能通過汙水排放、化糞池系統滲濾液和農業區徑流進入水環境。國內外科研工作者針對汙水處理過程中致病菌的研究較多,對病毒的研究相對較少,而病毒的發生、存活和衰變與致病菌有很大不同[1]。目前在生活汙水中已經發現了150多種腸道病毒[2],當人類通過受汙染的水或食物接觸到這些病毒時,理論上就存在一定的被感染風險。絕大多數關於城市水循環中病毒賦存狀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腸道病毒上,而包膜病毒在結構上不同於腸病毒,因此一般認為包膜病毒在水中表現出的特性也有所不同。近年來,汙水中的病毒宏基因組顯示了人類病毒的多樣性,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包膜病毒[3]。

目前人類已知的五種冠狀病毒粒子(MERS-CoV,HKU1-CoV,HCoVNL63,HCoV-OC43,HCoV-229E)在人體排洩物中都已經被檢測到,綜合國內外研究結論,可以認為冠狀病毒不太可能對城市水循環衛生系統構成重大威脅[4]。

病毒感染人類需要同時具備4個必要條件: a. 病毒的存在;b. 一定量的病毒濃度;c. 易感染人員接觸病毒;d. 病毒與易感染體表面受體結合。目前尚未見到汙水廠進水中檢測出新冠病毒的報導,排洩物存在病毒不能簡單推斷為市政綜合汙水一定會感染人,汙水的淨化處理仍然是人類控制疫情傳播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從業人員的暴露風險確實增大。

關於COVID-19在汙水系統中生命周期特徵、規律的研究還較為有限,但COVID-19作為病毒的一種,其在汙水中表現出的特徵應該與其他病毒,尤其是冠狀病毒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綜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對於指導本次疫情期間汙水廠安全穩定運行,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擴散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1.2 汙水中的病毒濃度

汙水中的病毒濃度取決於受感染人數和受感染個人傳播病毒的速度。大多數汙水中病毒數據是關於腸道病毒和qPCR法測量的,汙水廠進水中基因組濃度高達108~109拷貝/L,受限於細胞培養技術和病毒提取方法,汙水中病毒粒子數量的報導很少,只能由人體糞便或尿液樣本中的病毒量大致推測。比如,Noroviru病毒在人類糞便樣本中的基因組濃度可以達到1010拷貝/L[5-6],而在非疫情期間,該數值為109拷貝/L[7]。JCPyV病毒和BKPyV病毒在人類尿液中的基因組濃度為1010拷貝/L,在汙水中的濃度為108拷貝/L[8]。SARS病毒在患者腹瀉排洩物中的基因組濃度為1010拷貝/L,而患者尿液中的基因組濃度為2.5×107拷貝/L[9]。綜合分析已有研究信息,疫情期間人類排洩物中病毒濃度可能提高1個數量級,而汙水中病毒濃度比排洩物中約低1~2個數量級。

1.3 病毒在汙水中的存活時間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能夠存活一定時間,具體存活時間的長短跟病毒種類和環境條件有關,包括溫度、有機物和微生物,其中溫度是病毒存活的關鍵影響因素。病毒在汙水中一般會吸附在泥砂、粘土、礦物等懸浮固體表面,這些物質可以為病毒提供保護,使病毒具有一定的逆境抗性從而延長其存活時間[10]。但同時如果這些固體沉澱下來,也可以成為去除病毒的一種機制[11]。需要注意的是,當病毒顆粒以聚集狀態存在時,可以提高其在不利環境因素下的存活機率,這也同時提醒汙水廠要高度重視汙水處理工程中的汙泥無害化處理環節。

病毒在生物體外表現出一系列對環境因素的敏感性,其中T90值(即在水環境中達到90%失活的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年不等。汙水管網水力停留時間一般少於半天,因此汙水處理廠進水中有可能存在病毒。通常認為帶有脂膜的病毒在水環境中很容易喪失感染性,但並不是所有的包膜病毒都能迅速失去傳染性。病毒失活率受溫度和基質影響較大,溫度和鹽度越高,病毒的失活率也越高[12-13]。在兩項有關水中人類冠狀病毒的研究中發現,溫度對病毒的活性有顯著影響,室溫條件下的病毒樣本的失活率比4℃條件下高出一個數量級[14]。研究表明,病毒存活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這主要是由病毒外殼蛋白變性和環境中降解蛋白質的胞外酶活性增加引起的[10]。

汙水的成分(有機氮組分、細菌病毒)和處理過程對病毒的生存影響較大,經過滅菌的汙水中病毒的失活速率大於未滅菌的汙水,汙水中懸浮物和有機物提高了病毒在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但是汙水中的某些物質也能導致病毒加速失活,如冠狀病毒在巴氏消毒的汙水的T90遠低於蒸餾水培養基[12]。

冠狀病毒在未經過濾的初級汙水中的存活時間比在過濾的初級汙水中更長[14]。一項關於冠狀病毒在水中存活時間的研究表明,TGEV和MHV兩種冠狀病毒在水(試劑純)、地表水和巴氏殺菌的汙水中可以長期存活,但傳染性都很低,而且溫度越高病毒的活性越低[11]。另外有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在水環境中的傳播要比腸道病毒少,因為冠狀病毒在廢水中會更快地失活,病毒粒子可在2~3天內減少99.9%,這與SARS-CoV存活數據相當[14-15]。可見,汙水組分對病毒失活的影響是複雜的,並且不同的病毒和環境樣本之間的關係存在顯著差異,但汙水處理過程對病毒去除作用無疑是正向的。

02 汙水處理對病毒的去除作用

一旦病毒從宿主細胞中釋放出來,它們就會暴露在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環境因素中,如同生物大分子一樣存在,在這些環境因素中,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市政汙水處理廠處理流程的推進,病毒數量呈顯著的降低趨勢,最終出水中病毒的分布呈現對數正態關係[16]。表1列舉了一些市政汙水處理系統的進水和出水中病毒的分布情況[17-20]。

2.1 汙水常規處理

研究表明,常規活性汙泥法處理市政汙水過程中病毒的去除率為0.65lg~2.85lg [21]。一些病毒經過超細格柵就可實現0.1lg~1.0lg的去除率,經過生物段處理病毒濃度可進一步降低1.4lg~1.7lg[17]。有研究表明,砂濾通常可以去除10%~98%的病毒,如果在砂濾之前加入混凝工藝,病毒的去除率可提高到3lg[22]。

活性汙泥可以去除很大一部分病毒,這個過程主要發生在生物池和二沉池中,生物池中的活性汙泥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生物池中的病毒粒子可以吸附活性汙泥的表面,最後和活性汙泥一起進入二沉池,通過固液分離富集到二沉池底部汙泥中,吸附在剩餘汙泥上的病毒逐漸失去活性。不同規模和處理工藝的汙水處理過程可使感染性腸病毒減少約0~2lg,使感染性腺病毒減少2lg~3lg。一項針對5座市政汙水處理廠的調查發現,汙水處理廠從進水到消毒後的病毒濃度降低幅度可以達到1.9lg~5.0lg[23]。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較長水力停留時間和較低MLSS可以提高病毒的去除效果[24]。由於活性汙泥的吸附作用也是物理過程,對病毒沒有殺滅作用,後續的消毒工藝對於減少出水中病毒的數量至關重要。

MBR法是活性汙泥法和膜過濾的集成。MBR法去除病毒的原理可歸因於四種機制,即病毒附著在混合固體顆粒上攔截、病毒粒子被膜截留、病毒粒子被膜上附著層截留以及活性汙泥細菌對病毒的捕食和酶分解失活[25]。僅從安全和消毒效果角度看MBR工藝優勢明顯,經過膜截留後降低了水的濁度,可以大幅度提升消毒效果,降低了出水暴露風險。據報導,在單一MBR法(出水未做進一步消毒處理)去除汙水中的病毒效率在3.0lg~6.0lg之間[1]。MBR工藝的運行參數也會影響病毒的去除率。有報導表明,較長水力停留時間和較短的汙泥泥齡可以提高病毒的去除效果[26],分析認為可能與汙泥吸附病毒並快速排除有關。

不同處理工藝生物池混合液中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在液相和固相中的分布未見相關研究,但是,由於存在剩餘汙泥的排放過程,MBR工藝不會無限濃縮富集病毒,水處理系統很快就可以達到穩態。另外,從活性汙泥的吸附作用以及病毒在汙泥中宜於存活來看,固相濃度理論上應該高於液相,由於相同進水條件下不同工藝生物池汙泥總量基本相同,在完全混合的狀態下,只要控制好氣體和汙泥處理環節,不同工藝病毒暴露風險應該差別不大。儘管如此,即使MBR工藝濾液中仍然可以檢測到病毒的存在[1],為了保證出水病毒的去除率,疫情期間需要高度重視汙水消毒工作,建議採用紫外消毒的汙水處理廠,補充次氯酸鈉消毒。

2.2 消毒處理

2.2.1 臭氧消毒

與氯相比,臭氧消毒效率更高,但是需要更高的運行成本。殺滅病毒時臭氧初始劑量一般為3~10 mg/L,接觸時間約為10 min。有研究表明,臭氧和紫外線協同殺滅SARS CoV的速度比有效氯快數百倍,而且可殺死對氯消毒劑有高度抵抗力的微生物[27]。水中臭氧含量為27.73mg/L,作用4min可完全滅活SARS病毒;臭氧含量為17.82mg/L作用4min和4.86mg/L作用10min,均可使SARS病毒的滅活率達100%[28]。這些參數可以為使用臭氧消毒的汙水廠提供參考。

2.2.2 氯消毒

化學消毒劑如氯、二氧化氯、次氯酸鈉和氯胺對病毒蛋白質外殼的損傷較大,足夠高劑量的化學消毒劑還可以破壞病毒的核酸。王新為等考察了次氯酸鈉和二氧化氯對醫院汙水的消毒效果,結果發現,SARS CoV在汙水中對含氯消毒劑的抵抗力比大腸桿菌低,當汙水中游離餘氯量保持在0.5 mg/L氯或2.19 mg/L二氧化氯以上時可以保證完全滅活汙水中的 SARS CoV[29]。

一般市政汙水深度處理消毒氯的使用劑量為5~20mg /L,接觸時間為30~60min。當氯的投加量﹥10 mg/L,接觸時間為60 min時可以殺滅水體中的全部輪狀病毒[8]。氯劑量為16和8 mg/L,接觸時間為30 min,可分別殺滅汙水中1.2lg和0.35lg的腸病毒。增加氯劑量或延長接觸時間,即提高CT值可以有效提高病毒的殺滅效果。二氧化氯、次氯酸鈉和氯胺也是替代的消毒劑,高濃度的次氯酸鈉溶液可用於去除設備和管道上附著的汙泥[30]。含有效氯為200、400、600 mg /L的次氯酸鈉溶液分別在20、20、10 min 對腺病毒滅活效果﹥4lg,600 mg /L的次氯酸鈉作用20 min 滅活效果達到100%[31]。也有研究表明二氧化氯去除病毒的效果比氯更好,而氯胺殺滅病毒的效果較差。需要指出的是用含氯消毒劑消毒時各種水中氮形態和有機物的含量對消毒效果有比較大的影響[32]。

2.2.3 紫外線消毒

紫外線主要破壞病毒的核酸,也會對病毒的蛋白質外殼產生一定破壞。徐麗梅研究了紫外線對Polioviru病毒的殺滅作用,低劑量的紫外光線能透過病毒蛋白質外殼導致病毒RNA的損傷[33]。波長為254 nm的紫外線照射5 min時,病毒數量明顯減少,254 nm紫外線照射30 min時,感染細胞內檢測不到病毒粒子。波長為254 nm的紫外線比365 nm的紫外線照射滅活腺病毒氣溶膠的效果更顯著,254 nm紫外線和65 ℃熱力對一些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滅活作用,紫外線照射可作為室內空間整體消毒的一種方法。不同病毒需要的紫外線消毒劑量見表2。

Ansaldi等人研究了紫外線對SARS CoV、甲型流感病毒與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滅活效果。紫外線(40 mW/cm2)下,分別作用2 min即可破壞病毒的核酸,使病毒失去全部活性[34]。

2.3 膜過濾

膜過濾工藝處理可以進一步減少水中病毒的數量,膜過濾法去除病毒是一個單純的物理過程,即利用膜孔隙通道截留水中的病毒粒子。由於大多數病毒顆粒(10~300 nm)通常比微濾膜的孔徑(100~1000 nm)小,因此過濾起始階段病毒去除率較低,微濾膜的去除效果不到1 lg,但隨著膜上汙染物的積累過濾效率有所增加,即使膜上汙染物在水力反衝洗時微濾膜仍能保持較高的病毒去除率。另外根據報導混凝-微濾系統可以減少4lg的病毒,長期過濾過程中膜的不可逆汙染會改善混凝-微濾系統中病毒的去除,即使沒有混凝預處理,膜也可以有效過濾病毒顆粒[35]。

超濾膜孔徑大小約為2~50 nm,能徹底濾除水中的細菌、鐵鏽、膠體等有害物質,而且可以物理消除大多數病毒,並且隨著膜表面形成濾餅層加厚可以進一步提高病毒的去除效率[36]。此外,通過調整跨膜壓力(TMP)也可以實現更高的病毒去除率。帶微量負電荷的超濾膜比帶中性電荷的超濾膜更有利於病毒的清除[36]。

反滲透膜可以看作一種離子級的過濾器,可以過濾掉幾乎所有冠狀病毒和其他絕大多數病毒,這一點已經在2003年SARS期間在國內再生水廠運行結果得到充分證明。各種市政汙水深度處理工藝對病毒的去除能力不同,總結見表3。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膜組件的斷絲率是影響病毒去除率的關鍵因素,疫情期間應切實加強膜完整性檢測。

2.4 市政汙水處理廠出水中的病毒

從公共健康角度來看,可以認為汙水廠進、出水中可能帶有病毒,所以,上述病毒感染人的四個條件中滿足了第一個條件,但這只是說明汙水處理廠出水有病毒存在的可能性,美國進行的大量與汙水回用有關的流行病研究表明,再生水利用是安全的。2003年SARS暴發高峰期間,天津市衛生防病中心對市內各汙水處理廠進、出水進行了檢測,也均未發現SARS病毒。原因可能是汙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時出水中病毒濃度和活性已經很低,達不到病毒的檢出條件,少數病毒隨著汙水處理廠出水排放到地表水中,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氧化、陽光中的紫外線等也會迅速使病毒失去活性[4]。

綜合以上研究結論可知,現有城鎮汙水處理廠只要保持正常穩定運行,即可有效去除、殺滅汙水的COVID-19,因此汙水處理廠不會成為新冠肺炎的傳染源。

2.5 汙泥處理對病毒的去除作用

汙水處理過程中單純的沉澱和過濾過程僅是將病毒轉移和富集到汙泥中,因此,汙泥中病毒的滅活也是不可忽視的,在汙泥處置時要充分考慮到相關病毒學安全性問題。而汙泥的穩定化和無害化處理如脫水、堆肥、熱處理和中溫厭氧消化均可有效殺滅病毒,其中熱處理是迄今為止病毒失活效率最高的汙泥處置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活性汙泥吸附的病毒仍然具有感染風險,處置過程中操作人員需要採取更為有效的防護手段。另外,已經有證據表明,剩餘汙泥中的水分在處置過程中可能形成氣溶膠,由於氣溶膠中的病毒附著於其他物質而處於結合狀態,可免受生物學(酶作用)和理化(溫度、pH 和紫外線等)因素的滅活作用,從而可以長期保持其感染性,這些氣溶膠如果不加處理可能產生一定風險[39]。

2.6 汙水處理過程中的氣溶膠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由固態或液態顆粒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氣溶膠顆粒粒徑一般在1~5μm。汙水中氣泡在外力作用下從汙水中快速逸出產生爆裂,散落出許多大量細微固液顆粒即形成氣溶膠,這個過程將會同時攜帶汙水中的微生物,變成生物氣溶膠。病毒比細菌更容易被氣溶膠攜帶,有研究發現包膜病毒比非包膜病毒更容易附著在顆粒上。

目前,對汙水處理中氣溶膠攜帶病毒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針對腸道病毒的研究。研究表明,水力跌落大、湍動劇烈的汙水處理單元形成氣溶膠就越多。汙水提升、格柵間、除渣、曝氣池、汙泥濃縮池和汙泥脫水機房等預處理過程氣溶膠濃度高於其他處理區域。不同處理工藝氣溶膠風險的影響因素較多,傳統市政汙水處理工藝池體表面積大,工藝相對複雜,潛在產生氣溶膠的點位相對較多;MBR工藝雖然曝氣量大,但由於工藝相對較易封閉,在控制氣溶膠風險上有一定優勢[38]。也有監測發現,預處理過程氣溶膠的濃度與處理廠的規模相關,規模越大,氣溶膠濃度越高。對於近幾年興起的地下或半地下汙水處理廠而言,由於其相對封閉、溼度較大,更加需要嚴格控制氣溶膠的產生,切實做好全廠氣流的組織和調控,各區域操作空間換氣量一定要小於除臭排氣量,封閉池體遠離抽氣口的一端應該適當打開,使操作空間和池體密閉空間真正形成氣體的有序負壓流動,避免形成空氣流通死區。如果簡單封閉池體、加大地下操作空間的換氣次數,反而可能會增大氣溶膠在操作空間的擴散風險。另外,研究表明生物除臭反應器在處理臭味氣體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削減微生物氣溶膠[39]。

研究表明,汙水系統工作人員更容易感染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40]。2003年SARS期間,WHO認為感染SARS的危險職業包括汙水處理廠工人和食品及動物管理者。目前COVID-19氣溶膠傳播途徑尚待明確[41],出於安全考慮,汙水處理操作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工作,佩戴手套、面罩或護目鏡和防護服,儘量避免接觸容易產生氣溶膠的區域。疫情期間排水管渠維護和清疏作業應以機械、水力為主,非特殊情況下不建議組織下井作業。對於清理出來的固體廢物必須及時用密閉運輸車輛運送到符合規定的場所最終處置。汙水處理廠應立足於「以人為本」,堅持「底線思維」,充分利用在線儀表的優勢,儘量減少人工化驗檢測頻次,保障從業人員安全,保障汙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03 總結和展望

①受感染者的排洩物中可能存在活性COVID-19,但並不意味著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發生變化,消化道(糞-口)傳播在全部傳播中的作用和意義仍需進一步研究。

②病毒感染人類需要同時具備四個條件,不能從排洩物中檢測到活體病毒,就簡單推斷出汙水處理廠也會成為COVID-19病毒的傳染源。

③汙水處理過程能夠有效降低病毒濃度,降低幅度可以達到1.9lg~5.0lg。汙水處理廠只要保持正常穩定運行,即可徹底阻斷腸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

④汙水處理過程必須高度重視消毒處理,消毒效果排序: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液氯消毒>次氯酸鹽消毒。

⑤必須高度重視汙泥處理過程。汙泥處理中脫水、堆肥、石灰處理對病毒均有殺滅作用,殺滅效果有差異。

⑥再生水處理過程可以有效去除病毒,結合工藝控制可以保障出水安全。

⑦為避免氣溶膠暴露風險,加強防護,減少人工取樣和檢測頻次,加強除臭處理,地下汙水處理廠重視氣流和系統調控。

⑧汙水處理廠要充分利用在線儀表優勢,保障從業人員安全的同時保障汙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⑨目前汙水處理過程中的病毒的相關研究還有很多空白,近期建議可以圍繞生物池混合液中病毒在液相和固相中的分布比例以及病毒擴散、吸附規律等開展。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戴曉虎:汙水處理廠汙泥中病毒的賦存特性及處理處置過程中暴露風險...
    新冠病毒(2019-nCoV)與SARS-CoV、MERS-CoV、Ebolavirus、H5N1等一樣,均屬於包膜病毒。一些臨床報告表明SARS-CoV、禽流感病毒等包膜病毒可通過感染患者的糞便排出體外,進而通過排水系統進入汙水處理系統。相關存活性研究表明,許多包膜病毒隨糞便進入城市汙水系統後,可在幾天到幾個月內仍具有感染能力。
  • 城鎮汙水處理廠次氯酸鈉消毒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
    《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將糞大腸菌群數列為城鎮汙水處理廠出水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指標。為保證城鎮汙水處理廠出水中糞大腸菌群數的穩定達標,一般採用在汙水處理環節末端設置消毒工藝的措施。常見的汙水消毒方式有化學法(如液氯、次氯酸鈉、二氧化氯、臭氧等)和物理法(如紫外線)。
  • 城鎮汙水處理廠尾水消毒那些事
    壹 標準解讀關於糞大腸菌群及餘氯的排放標準,在城鎮汙水處理廠綜合排放標準(GB18918-2002)、城鎮雜用水標準(GB18920-2002)、景觀環境用水(GB18921-2002)都有相關規定,而在北京地標(DB11/307—2013)則明確對生活汙水作出關於餘氯的排放標準,即要求汙水排放口餘氯濃度不低於
  • 城鎮居民人均日生活汙水汙染物產生量如何測算
    城鎮居民人均日生活汙水汙染物產生量是生活汙水處理工程設計的重要參數,也是《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中提出的城鎮生活汙水集中收集率這一行業監管新指標統計計算和汙水處理行業效能評估的重要基礎指標。
  • HPB技術在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中的創新與實踐
    HPB技術在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中的創新與實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及汙水收集率的提高,汙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另外,汙水處理廠還面臨著從一級B標準提升至一級A標準、準IV類或更高標準的任務。
  • 【大數據】全國227個樣本城鎮汙水處理廠治理全成本分析
    北極星環保網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我國汙水處理費徵收標準基於汙水的治理成本制定,並要求涵蓋汙水處理廠的治理成本。通過構建全成本分析框架,選取全國的227座汙水處理廠為樣本,覆蓋全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析汙水處理廠的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對城鎮汙水處理廠的治理全成本進行估算,並進行地域、執行標準與治理成本之間對比研究。
  • 楊慶團隊:城鎮汙水處理生物濾池工藝中一氧化二氮釋放問題的研究新...
    楊慶團隊:城鎮汙水處理生物濾池工藝中一氧化二氮釋放問題的研究新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淨水技術》小編關注到,北京工業大學楊慶教授團隊在城鎮汙水處理生物濾池工藝中N2O釋放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成果以「Impact of gas-water ratios
  • 城鎮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價格潔淨好助手
    城鎮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價格潔淨好助手 ,「bmtha」   江蘇眾途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產品品種多樣,型號規格齊全,城鎮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價格,設備操作簡單,使用壽命長,如有需要,歡迎隨時來電諮詢!
  • 鄭興燦:基於新地方標準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調研方案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研究背景:2018年6月,DB 32/1072—2018《太湖地區城鎮汙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以下簡稱「新地標」)正式實施,新地標中太湖流域一二級保護區內要求的COD、NH3-N、TN和TP等汙染物排放限值均高於現有GB 18918—2002《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排放標準,在此背景下,江蘇省啟動新一輪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
  • 甘一萍:大型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必要性及技術分析
    在2018第四屆長三角(蘇浙滬)排水與汙水處理研討會上,來自北京的治水專家,中國水協排水委秘書長甘一萍由「北京為什麼要做地方性的標準」這一角度切入,從提標改造的需求、升級改造技術路線的分析、大型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案例三個方面,通過技術試驗及工程實踐,闡述了在深度處理、提升的過程當中,可以採取的技術及存在的問題,討論了北京汙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的必要性、技術路線選擇及寶貴經驗,並分享了適合北京再生水廠提標改造的兩條技術路線
  •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城鎮汙水處理廠消毒設施運行調研與優化策略
    為了解汙水處理消毒設施運行的效果,對全國56座城鎮汙水處理廠進行了調研,總結了消毒單元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調研結果表明,超過80%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採用次氯酸鈉和二氧化氯作為消毒劑。次氯酸鈉和二氧化氯消毒的優勢在於消毒的持久性效果較好以及運行管理相對簡單。
  • 市政汙水回用系統中UF膜對RO膜汙染抑制作用的研究
    然而相比於其他傳統的 RO前處理深度處理工序,UF的投資和運行成本相對較高,且目前對於其保證RO長期穩定運行的效果及控制RO生物汙染和有機汙染等方面的優勢點也並不明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比傳統的多介質過濾器處理工序,科學地闡明採用 UF在保證整體汙水回用系統的穩定性及有效控制RO膜汙染方面的優勢。
  • 醫療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檢測標準及方法解析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針對這一問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汙水擴散傳播。為什麼需要如此重視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呢?
  • 瓦池汙水處理廠進水水質特徵及其對出水水質的影響分析
    本文以公安縣瓦池汙水處理廠2017年全年實際進水水質資料為研究對象,分析各水質指標的變化規律;參照德國ATV-DVWK-A131E標準確定汙水處理廠的設計進水水質,與原先該廠的設計進水水質進行比較;根據汙水處理廠進水和出水水質資料,分析各指標出水水質與進水水質的相關性。通過分析得到公安縣瓦池汙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特徵,為南方地區管網收集條件類似的汙水處理廠設計和運行提供借鑑。
  • 應用生物強化技術對含食品廢水的汙水中菌群的改造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環保部制定了節能減排目標,同時將城鎮汙水處理廠的汙染物排放指標提高,即出水排入國家和省確定的重點流域及湖泊、水庫等封閉、半封閉水域時,要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規定的一級A標準(以下簡稱
  • 汙水處理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和
    2、城鎮汙水處理廠建設重點  由於我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數中小城鎮處於不太發達的農村地區,造成汙染的是量大面廣,是我國下一階段治理的重點。對於我國大量的中、小城鎮的小型城市汙水處理廠,是我國水汙染控制的難點。根據這一特點必須開發中小城鎮適用的簡易高效汙水處理成套技術,重點要解決城市汙水處理廠的三高問題,即投資高、電耗高和運行費用高。
  • 水環境中的新興和潛在新興病毒
    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美國環境保護署、國務院及地區流行病學家建立了水傳播疾病和引擎蓋監測系統(WBDOSS),以收集和報告與飲水和娛樂水相關的水傳播疾病暴發的事件和原因的數據。Craun和合作者最近對1971年(36年期間)WBDOSS飲用水監測的數據進行了審查:在報告的疫情中,只有56.1%(病毒來源的7.9%)確定了病因。
  • 浙江省《地埋式城鎮汙水處理廠建設技術導則(試行)》
    (國務院令第641號)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決策部署,規範和指導地埋式城鎮汙水處理廠的設計、施工和驗收。2.0.4 生態綜合體 ecological complex生態綜合體是由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和支撐系統五大要素,通過系統的組合構築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人居環境體系。在此體系中,突出強調了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活的和諧統一。
  • 廣西貴港市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以補齊汙水管網等設施短板為重點,完善汙水管網收集系統,加快推進城鎮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提高汙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系統提升汙水收集處理效能,加快實現汙水處理設施和汙水管網全覆蓋
  • 《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
    而《汙水標準》考慮的範疇相對狹窄,控制項目為62項,其中基本控制項目為19項,僅考慮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及與受納環境的關係。綜上所述,兩個標準制訂的出發點和關注焦點都有較大差異。03 比較研究引發的科學思考3.1 兩個標準中部分指標控制限值的分析討論通過對比兩個標準所有的指標,發現對於同一指標,規律性的趨勢是《汙水標準》控制閾值高於或等同於《地表水標準》控制閾值,這可以理解為汙染物進入受納水體後經過系統的稀釋,發揮系統自淨能力而使汙染物濃度進一步降低到地表水標準的控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