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共10750字,閱讀需60min,建議收藏
康復醫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恢復中發揮著顯著作用。大量研究證明骨科康復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使其功能得到改善,顯著降低致殘率。在人類常見的135種疾病中,有106種與骨關節相關。骨科疾病發生率較高,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給社會、家庭造成了極大負擔。加強骨科疾病的臨床及康復治療,對於恢復患者機體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極為重要。
一、骨科康復現狀
1.國外骨科康復現狀:
世界先進國家及地區骨科康復實行一體化的團隊治療模式。政策導向對康復醫學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美國康復醫療轉診制度引導各類康復機構迅速發展和完善,促進了社區康復服務機構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康復醫院得到了快速發展,這得益於診斷相關組計劃的實施。在DRGs實施後10年中,康復病床數量翻了一番,康復專業醫療機構、長期護理機構發展迅速。2002年1月,以功能相關分類法(FRGs)為基礎的預付制正式頒布並實施。FRGs支付方式能促使醫院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及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使患者功能恢復,讓患者回家獨立生活成為醫院治療的最終目的。
2.國內骨科康復現狀:
現代康復醫學在國內起步較晚,發展比較緩慢,2008年汶川地震的傷員救治為我國康復醫學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也促使了骨科康復的發展。但目前我國康復醫療仍存在以下問題:(1)康復醫療尚待發展:國內骨科康復醫學起步較晚,普遍存在重手術輕康復、手術與康復脫節的現象,使得許多患者得不到專業的康復治療。(2)康復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康復專業人員缺乏。目前,我國康復醫師佔基本人群的比例約為0.4/10萬,較發達國家的5/10萬相差較遠。康復醫療機構也嚴重不足,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多半仍無康復專科醫院。而且我國康復機構大多以神經康復為主,骨科康復僅佔其中很小部分。(3)康復醫療服務體制不夠完善:骨科醫生的康復意識不強,導致許多患者錯過最佳康復時機。醫保支付基本是醫藥費用,大部分康復治療項目未納入報銷範圍,康復輔具的費用均是個人承擔。醫保定點醫院及醫保報銷的結算方式等也制約了康復治療的轉診。
二、骨科康復的基本內容
骨科康復是通過骨骼肌肉、神經系統功能康復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臨床診治及功能評定的基礎上,運用物理療法、作業療法、假肢矯形及其他輔具等康復醫學手段,改善或代償患者受損的機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儘快、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
骨科康復治療的基本內容應包括:配合手術治療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心理治療、假肢和矯形器輔助等。
骨科康復包括手術前康復、術中風險控制、術後康復等。骨科醫生不僅要重視手術操作技術,也要關注圍手術期康復、綜合管理和術後隨訪等,這是保障術後功能恢復的前提。綜合管理包括減少創傷、出血、疼痛;預防感染及靜脈血栓栓塞等。
1.骨科康復一般評定:
(1)疼痛評定:視覺模擬評分(VAS)等。(2)感覺功能評定:包括淺感覺、深感覺及複合感覺評定。(3)關節活動度(ROM)評定:了解四肢關節及脊柱的活動範圍。(4)各關節功能評定量表:常用的包括Harris髖關節評分、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量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膝關節損傷和骨性關節炎轉歸評分等。(5)肌肉力量評定:徒手肌力檢查,等速肌力測試等。(6)步態評定:徒手步態檢查、步態分析系統。(7)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改良巴氏指數(MBI)。(8)生活質量評定:健康調查簡表(SF-36)、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等。(9)肢體長度/圍度測量。(10)平衡功能檢查:Berg平衡量表、平衡評定儀。(11)功能測定:計時起立步行試驗、五次坐-起試驗(FTSST)等。(12)綜合能力評估。
2.骨科康復特殊評定:
(1)骨折固定穩定性評定;(2)骨折癒合程度評定;(3)脊柱穩定性評定;(4)脊髓損傷程度的評定(AIS);(5)尿動力學評定;(6)神經電生理的評定。
3.術前康復:
(1)術前教育: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醫學知識宣教,使其主動配合完成術前術後康復訓練。(2)術前評估:對患者的生理機能及心理狀態進行充分評估以便確定其能否耐受骨科手術及配合完成術後康復治療。(3)術前康復指導:術前有計劃地進行功能訓練,讓患者適應並學會康復訓練動作。如踝泵、ROM、股四頭肌、膕繩肌等肌力訓練等;輔助行走器具(如助行器、拐杖)的配製及使用;氣道準備,如術前霧化、咳嗽及排痰訓練,改善心肺功能;床上大小便訓練,預防術後尿瀦留等。(4)術前營養不良、貧血的處理:對營養不良的擇期或限期手術患者,術前即需行營養支持治療。對貧血患者首先治療原發疾病;同時進行貧血治療。(5)減少禁食時間:患者在術前8h前可進食固體食物;手術2~3h前可清流飲食;鼓勵患者在術前晚和2~3h飲用適當的高碳水化合物飲料。(6)睡眠管理:失眠症狀的改善可明顯緩解術後疼痛,促進早期下地活動及功能鍛鍊,提高患者舒適度及滿意度,加速快速康復。
4.術中減少損傷:
儘量減少手術創傷,微創是快速康復的重要因素。小切口和肌肉間隙操作對組織損傷小、出血少、患者功能恢復快。術中同時關注麻醉方式選擇、體溫控制、液體管理、預防感染。
5.術後康復:
(1)早期開始康復訓練:康復醫師及治療師及早介入術後功能訓練。擇期手術(如關節置換術)者可在術後當日開始。急症手術(如骨折)可在復位、固定後,在保證患者安全的情況下及早開展康復訓練,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攣縮。(2)疼痛管理:其內容包括:疼痛宣教、合理疼痛評估、超前鎮痛、麻醉術後處理;多模式鎮痛藥使用,個體化鎮痛、儘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非甾體抗炎藥併發症的預防;冰敷等。(3)水腫處理:腫脹常會影響傷口癒合,一般處理方法包括局部加壓包紮、冰敷、制動、抬高患側肢體。必要時給予消腫藥物治療。(4)靜脈血栓栓塞的預防:基本預防措施:手術操作儘量輕柔、精細,避免靜脈內膜損傷;規範使用止血帶;術後抬高患肢,防止深靜脈回流障礙;術中和術後適度補液,多飲水,避免脫水;常規宣教,鼓勵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鍛鍊、下床活動、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菸、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物理預防措施:患者主動踝泵練習、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及梯度壓力彈力襪等,利用機械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減少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對患側肢體無法或不宜採用物理預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對側肢體實施預防。藥物預防措施:臨床常用藥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Xa因子抑制劑、維生素K拮抗劑等。(5)預防術後感染。(6)術後液體管理及引流管優化。
6.出院處理:
(1)康復醫學科、康復醫院或社區醫院康復。(2)隨訪管理:術後2~3周隨訪:檢查切口,拆線,評定關節功能狀況,治療疼痛、睡眠障礙及靜脈血栓栓塞預防等,及時發現並處理併發症;術後3、6、12個月及以後每年隨訪,內容包括功能量表測定、影像學評價、併發症處理等。
7.康復器具的應用:假肢、矯形器、助行器及輪椅等。
三、常見骨科疾病的康復治療建議
1.人工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康復:
(1)術前康復治療:待手術關節周圍肌肉力量、ROM訓練;教會患者術後功能訓練的方法及正確使用助行器、腋杖和手杖等。(2)術後康復治療:術後第一階段(術後1周內)康複目標為最大限度地減輕疼痛及腫脹;獨立轉移(床-輪椅-廁所)。注意事項及禁忌動作: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內收超過中線、內旋超過中立位(後外側入路);避免手術側臥位;仰臥、健側臥位時雙膝之間放置墊枕;仰臥位時避免將墊枕置於膝關節下方以防止髖關節屈曲性攣縮;若同時行截骨術的患者,應減輕負重至20%~30%體重。術後第二階段(術後第2~6周)康複目標是無輔助裝置下獨立步行,步態正常;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注意事項: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內收超過中線、內旋超過中立位(後外側入路);避免久坐(>1h);避免疼痛下進行治療性訓練及功能性活動。康復內容:繼續前期肌力、ROM、平衡及本體感覺訓練;髖周肌肉力量強化訓練;步態訓練;前向上臺階練習(從10cm、15cm到20cm);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穿脫褲子、襪子、撿拾地上的物品等);有條件可進行水療。術後第三階段(術後第7~12周)康複目標是可上下臺階;獨立完成穿脫褲子及鞋襪;定時起立行走、單腿站立等功能測試結果達到相應年齡組正常範圍;恢復特殊的功能性活動。注意事項:避免在疼痛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和治療性訓練;監控患者活動量,避免再損傷。康復內容:繼續髖周肌肉力量練習,方法逐漸過渡至漸進性抗阻訓練;繼續步態練習、前向上臺階練習;開始前向下臺階練習(從10cm、15cm到20cm);有條件可進行水療。(3)常見併發症及其處理:傷口不癒合/感染:術後早期康復過程中一定要查看傷口情況,若局部出現炎症表現,必須及時進行相關檢查,並聯繫手術醫師,商討下一步處理方案。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後抬高患肢,及早開始肢體遠端踝泵等主動訓練、氣壓式血液循環助動儀等物理治療,必要時給予抗凝藥物治療。關節脫位:一旦出現關節脫位,必須立即與手術醫師聯繫,以進行手法復位或麻醉下復位。異位骨化:一旦發現異位骨化,必須立即評估其處於進展期抑或是靜止期。進展期的異位骨化,在進行康復治療時一定要保證無痛,以避免過度刺激導致骨化範圍擴大。
2.四肢創傷骨折術後康復建議:
康復治療是在骨折整復和固定的基礎上,在充分考慮確保骨折癒合的情況下,針對可能引起關節功能障礙的因素,例如腫脹、粘連、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採取相應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及矯形器等手段,使肢體損傷部位恢復最大功能,以適應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
骨折術後康復分三階段:
(1)早期康復:纖維骨痂形成期(第0~4周):急性期(術後48h內)康複目標是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康復內容:保護患肢、局部制動、冰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非損傷部位開展早期康復預防繼發性功能障礙。亞急性期康復(術後48h~4周):患處腫脹和疼痛較前明顯好轉,是開展康復的重要時期。康複目標是逐步恢復關節活動範圍、增加肌力訓練、重建神經-肌肉控制及心肺功能。康復內容:患肢抬高,保持正確的體位;等長收縮訓練;受傷部位遠側及鄰近關節的活動範圍訓練;物理治療:可選用脈衝電磁療、低強度脈衝超聲、電刺激治療。(2)中期康復:骨痂形成期(第5~12周)康複目標是消除殘存腫脹;軟化和牽伸攣縮的纖維組織;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和肌力;恢復肌肉的協調性。康復內容:繼續加大ROM訓練,直至恢復全關節活動範圍。骨折癒合後關節出現伸直或屈曲攣縮,可做伸直或屈曲牽引。在患者可忍受範圍內由治療師進行持續被動終末牽伸。繼續進行肌力和耐力訓練,等長肌肉練習可逐步過渡到抗阻練習(由手術醫生判定骨折完全癒合後開始),加大肌肉鍛鍊強度。臨床診斷骨折癒合後,可進行所有肌群漸進性抗阻練習。並加強有氧耐力訓練,鼓勵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工作和娛樂活動。(3)後期康復:骨折癒合期(第12周以後):康複目標是全功能活動範圍;全功能性肌力和耐力;正常參與所有功能活動、工作和休閒。康復內容:關節活動範圍:除繼續以前的鍛鍊,關節鬆動術可採用三級、四級鬆動技術。在肘、腕、手部及踝關節周圍骨折術後僵硬患者,給予佩戴動態或靜態漸進支具可增加關節活動範圍。關節出現攣縮和僵硬,可做恢復性的關節牽引,也可在患者可耐受範圍內由治療師進行持續被動終末牽伸。繼續前期訓練,避免肌肉疲勞。全身有氧耐力訓練,恢復身體體能。本體感覺神經肌肉強化。功能恢復:鼓勵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工作和娛樂活動。
3.運動損傷康復建議:
(1)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圍手術期康復:術前康複目標為恢復正常ROM;正常步態及最大肌肉力量和功能。KT2000檢查;等速測試/功能測試/平衡測試;定製術後支具;支具穿卸教育;冷療指導;漸進性步態訓練;支具鎖定在0°使用拐杖時在(髕腱)可耐受範圍內部分負重及直抬腿練習;髕骨鬆動、膝關節被動伸直、主動屈曲或助力下主動伸直90°~0°訓練);主動ROM(AROM)或輔助AROM練習;漸進性抗阻練習和功能活動;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術後第1階段(術後0~2周),目標為完全被動伸直;控制術後疼痛、腫脹;ROM(0°~90°);早期漸進性負重;防止股四頭肌抑制;獨立完成家庭治療方案。注意事項:避免主動伸膝40°~0°;行走時支具鎖定在0°;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康復內容:墊毛巾卷伸展,俯臥位懸吊訓練;股四頭肌再學習(股四頭肌電刺激);支具鎖定在0°位漸進性部分負重到可耐受範圍內扶拐負重;髕骨鬆動;主動屈曲/助力下伸直0°~90°;各方向直腿抬高練習(SLRs);短臂功率自行車練習;髖漸進性抗阻訓練;本體感覺訓練(雙側負重);蹬腿訓練(雙傾/70°~5°);上肢心血管系統訓練;冷療;評定基礎上的家庭練習計劃;強調患者依從計劃訓練和負重的注意事項/漸進性。術後第2階段(術後2~6周),目標為ROM為0°~125°;髕骨活動度良好;腫脹輕;恢復正常步態(無痛);無痛且良好控制下邁上約20cm高階梯;注意事項:在充分股四頭肌控制和下肢力線恢復前,避免反覆下樓;訓練和功能活動時避免疼痛。康復內容:在股四頭肌控制良好時(直抬腿時無疼痛和遲滯),調整支具角度(0°~50°)漸進性負重或在可耐受範圍內負重;當步行無痛時,去掉拐杖;遵術者醫囑變化支具;若ROM>115°,常規測量肌力;蹬腿(80°~0°);助力ROM;小範圍靜蹲/重心轉移;本體感覺訓練;開始前上階梯練習;漸進性抗阻下直抬腿練習;膕繩肌/腓腸肌靈活性訓練;髖和膕繩肌漸進性抗阻練習;主動伸膝至40°;術後6周時KT2000關節檢查(不要做最大拉力檢查);在評定基礎上開展家庭康復練習。術後第3階段(術後6~14周),目標為恢復正常ROM;下肢從約20cm高階梯邁下時無痛且控制良好;提高ADL耐力;提高下肢靈活性;保護髕股關節;注意事項:訓練和功能活動時避免疼痛;在足夠肌力和術者允許前,避免跑步和運動訓練。康復內容:漸進性靜蹲練習;開始下邁階梯練習;蹬腿;跨步;90°~40°等張伸膝(開鏈);高級(幹擾)本體感覺訓練;靈活性訓練(運動帶);倒走或往後跑跑臺練習;股四頭肌牽伸;前下邁試驗;術後3個月時檢查KT2000;在評定基礎上開展家庭康復練習。術後第4階段(術後14~22周),目標為能無痛跑步;能滿足ADL最大力量和靈活性;跳躍試驗時患膝達到健側的75%以上。注意事項:治療訓練和功能活動時避免疼痛;在恢復足夠的肌力和術者允許前,避免運動。康復內容:能順利下邁約20cm高的階梯後,開始在跑臺上做向前跑步練習;繼續下肢力量和靈活性練習;強化運動的靈活性/專項性;當力量足夠時,開始功能往復運動練習;等張伸膝(全弧無痛)(閉鏈優先);等速訓練(從快速到中速)(閉鏈優先);術後3個月時KT2000關節測量;在評定基礎上開展家庭康復訓練。術後第5階段(術後22周以後),目標為對專項運動動作無恐懼感;獲得最大力量和靈活性,滿足專項運動的要求;跳躍試驗時患膝達到健側的85%以上。
注意事項:
訓練動作和功能活動時避免疼痛;在恢復足夠的肌力和術者允許前,避免運動。
康復內容:
繼續強化下肢力量、靈活性和敏捷性;強化功能往復運動;專項運動配戴支具;在康復過程監控患者的活動水平;再評估患者的主訴(即疼痛/腫脹-相應調整方案);鼓勵其依從家庭治療計劃;術後6個月時KT2000測量關節穩定性;在評定基礎上調整家庭治療方案。
(2)踝關節外側副韌帶重建術圍手術期康復:術前康復治療:重視知識宣教;針對性的術前肌肉力量、ROM訓練;教會患者術後功能訓練的方法,教育患者如何正確使用腋杖和肘杖等;向患者說明康復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處理方法及注意事項。術後康復治療:術後康復儘早開始,包括步態的訓練。術後早期禁止負重,踝關節被石膏固定在中立位。在癒合過程的最早期階段,一旦開始AROM練習,應該特別注意防止踝關節的內翻,對修復組織的過度牽拉可能會使組織斷裂。正式的物理治療在術後6周開始。患者用拐杖或行走器輔助下進行可耐受負重訓練。最初階段重點觀察家庭訓練計劃的效果,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及爭取各個平面上ROM的進展。對門診患者進行評估可發現患者的內在器質因素,包括後足的內翻和全身韌帶的鬆弛度,這些結果會影響術後修復跟腱應力甚至整個治療方案的實施。康復的進程是由功能來決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支持相關康復指南的研究和理論都是和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定(FAI)相關的。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和FAI在原理上是類似的,對此類患者,本體感覺的訓練和外翻、內翻肌力的練習也是很重要的。恢復正常的運動或能夠開始體育運動大概要等到術後3個月。和規定的康復期限相比,更應該看重患者主觀的感受和客觀的測量結果。明確患者自身的能力和康複目標也是至關重要的。對於運動員,在其恢復運動的最初4~6個月內最好用系帶的踝部支具保護踝部。
(3)肩袖損傷修復的圍手術期康復:術後第一階段:最大保護期(術後0~3周),目標為保護修復組織,減輕疼痛、炎症反應,逐漸增加肩ROM(須在手術醫生指導下)外旋45°,內旋45°,前屈120°,改善近端及遠端的肌力和活動度,可獨立進行家庭訓練。注意事項:在訓練後佩戴支具制動,禁止主動活動患側肩關節,輕柔自行活動肘、腕、手,避免超出手術醫生制定的活動範圍,避免活動度練習及等長收縮練習中的疼痛。康復內容:懸吊支具的佩戴;日常生活動作的糾正;冰敷;鐘擺練習;助力、被動活動度練習;治療師進行的被動關節活動;仰臥位對側肢體協助的助力關節前屈;仰臥位使用體操棒進行肩胛平面的內、外旋;主動活動度練習肘、前臂、腕、手;肩胛穩定性練習一側臥位;中立位屈肘亞極量三角肌等長收縮改善活動。術後第二階段:中度保護期(術後3~7周)目標為保護修復組織,減少疼痛、炎性反應,改善80%~100%的前屈和外旋的活動度,提高肩胛周圍的肌肉力量和穩定性,改善肩肱節律和神經肌肉控制。注意事項:避免日常活動中的疼痛,避免主動抬高手臂,不能進行肩袖最大範圍的主動運動,避免活動度訓練及治療訓練中疼痛,避免超出活動範圍限制的運動。康復內容:繼續第一階段的練習,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增多活動範圍;解除懸吊;主動助力活動範圍練習:仰臥位體操棒練習前屈、內外旋;關節鬆動技術、拉力器訓練;治療球的肩胛穩定性練習;等長收縮練習:改良中立位的內外旋(亞極量),中立位三角肌等長收縮;等張收縮練習。術後第三階段(術後7~13周):目標為消除或減輕疼痛和炎性反應,重獲被動的全關節範圍活動,改善力量和柔韌性,在抬臂90°以下恢復正常肩肱節律,逐漸恢復到抬肩90°以下的低強度日常活動。注意事項:限制上舉過頭動作,在活動及練習時避免聳肩,患者要避免猛烈的活動及提重物。康復內容:活動的改進,需要時繼續冷療;繼續體操棒練習:內外旋、屈曲;繼續關節鬆動技術-改為Ⅲ和Ⅳ級;柔韌性練習,水平內收;進行功能性活動度練習;肩帶肌力量練習:肩胛前屈、肩胛後縮練習、用彈力帶練習肩關節伸展、啞鈴練習、肩袖等張力量練習;主動活動度訓練:側臥位外旋;改良中立位彈力帶練習內外旋;功能性力量練習:仰臥位主動前屈活動範圍練習(肩胛平面)、站立位前屈;發展節律穩定性練習;上肢閉鏈練習。術後第四階段(4~19周):目標為將肩帶肌和肩關節肌肉力量增強至5級、改善神經肌肉控制、在全關節活動範圍內使肩肱節律正常化。注意事項:肩關節近端穩定性增加後再嘗試上舉過頭運動。康復內容:繼續行肩帶肌及肩袖肌肉組織的等張力量練習,背闊肌下拉訓練(划船機、推胸機);繼續柔韌性練習一側臥位後部關節囊的牽伸;進行肩胛穩定性練習;開始肩胛平面的等速練習(內外旋)。術後第五階段(術後20~24周):目標為柔韌性、力量、神經肌肉控制最大化以適應體育運動和重返工作、娛樂、生活活動的要求等速測試:健側的85%,能獨立進行治療性運動練習來保持並提高功能水平。注意事項:在治療性練習和活動時避免疼痛,在獲得足夠的力量、柔韌性、神經肌肉控制前避免體育運動,在手術醫生允許的情況下可重返體育運動。康復內容:繼續行肩帶肌及肩袖肌肉組織的等張力量練習;等速訓練及內外旋測試;繼續柔韌性穩定性練習;練習方案個體化;功能性往復運動(水平面以上)。
4.足踝損傷的康復治療:
常見足踝損傷為踝關節骨折、踝關節骨性關節炎、跟腱斷裂、足外翻、扁平足等。重點介紹踝關節骨折和跟腱斷裂縫合術後康復治療。
(1)踝關節骨折術後的康復治療:按照時間可分為早、中、後期康復:早期康復:纖維骨痂形成期(第0~4周)。急性期康復(術後48h內)目標為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康復內容:趾泵練習,利於足部血液循環,促進腫脹的消除;加壓包紮打開後即可開始進行物理治療,可採用冷療,半導體雷射治療,促進腫脹消除,同時可促進傷口癒合。亞急性期康復(術後48h~4周),目標為恢復相應的活動範圍;肌力訓練;重建神經-肌肉控制。康復內容:患肢抬高,正確的體位,冷療,輕型加壓包紮(或彈力繃帶);物理治療(脈衝電磁療、低強度脈衝超聲治療);等長收縮訓練;受傷部位鄰近關節的活動範圍訓練(膝關節肌蹠趾關節的主動活動範圍訓練)。注意事項:練習後如組織腫脹明顯,可持續抬高患肢,關節部位使用冰敷。持續劇烈的疼痛,首先評估足趾血運情況,有無小腿和足部麻木、感覺功能異常,如有應排除小腿骨筋膜室症候群。中期康復:骨痂形成期(5—8周),目標為消除殘存腫脹;軟化和牽伸攣縮的纖維組織;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和肌力;恢復肌肉的協調性。康復內容:應用物理治療;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加遠端肌力和近端穩定肌力,恢復患肢完成輕度功能活動;負重訓練,此期患者可在拐杖輔助下漸進性負重訓練,站立或行走。後期康復:骨痂塑形期(9—12周),目標為強化運動功能,重建神經-肌肉控制;進行ADL訓練以適應職業活動中的需求。康復治療:物理治療(低能量雷射、淋巴按摩、壓力治療儀等);關節活動度訓練;肌肉力量訓練(完全負重,抗阻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步態、臺階訓練。
(2)跟腱斷裂縫合術後康復:術後第一階段:保護和癒合期(術後1~6周),目標為保護修復的跟腱,控制水腫和疼痛,減少瘢痕形成,改善背屈活動度到中立位(0°),下肢近端各組肌力達到5級,在醫生指導下的漸進性負重練習,在家中獨立完成訓練項目。注意事項:避免被動牽伸跟腱,限制膝關節屈曲90°位下的主動中立位(0°)踝背屈,避免熱敷,避免踝關節長時間下垂。康復內容:醫生指導下使用腋杖或手杖,穿戴帶輪盤的跟腱靴進行漸進負重;主動踝背屈、蹠屈、內翻、外翻;按摩瘢痕;近端肌力練習;冰敷。術後第二階段:早期關節活動(術後第6~12周),目標為恢復正常的步態,恢復功能性的ROM以滿足正常步態(踝背屈15°)及上臺階的要求(踝背屈25°),恢復踝背屈、內翻和外翻肌力到正常的5級。注意事項:避免治療性練習和功能性活動中出現疼痛,避免被動牽伸跟腱。康復內容:保護下從可耐受負重到完全負重練習步態,無痛時則可脫拐;主動踝關節背屈、蹠屈、內翻、外翻練習;本體感覺訓練;等長、等張肌力練習;踝內翻、外翻;術後6周:膝屈曲90°位踝蹠屈、背屈練習;術後8周:膝伸直位踝蹠屈、背屈練習;自行車練習;倒走跑臺;物理因子治療;瘢痕按摩;上臺階練習。術後第三階段:早期肌力練習(術後第12~20周),目標為恢復全範圍AROM,踝蹠屈肌力到正常5級,正常的平衡能力,恢復無痛功能性活動,下臺階能力。注意事項:除了前述外還要避免跟腱高負荷(即整個體重或跳躍時過度背屈踝關節)。康復內容:等張、等速的內翻、外翻練習;固定自行車、訓練階梯;本體感覺訓練;加強踝蹠屈練習;亞極量運動專項技能發展;發展本體感覺項目;下肢近端肌力練習;等速項目練習;活動中的柔韌性練習;前向下臺階練習。術後第四階段:晚期肌力練習(術後第20-28周),目標為能夠自如地在跑臺上完成前向跑步活動,等速測定平均力矩達健側的75%,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活動所需的最大肌力和柔韌性,恢復無限制的功能性活動,無恐懼狀態下完成更高水平的體育性活動。注意事項:活動中避免疼痛和恐懼,未達到足夠的力量和柔韌性之前避免跑步和體育活動。康復內容:開始跑臺上前向跑步練習;等速評定和訓練;繼續下肢肌力和柔韌性練習;搖擺訓練提高本體感覺;輕度的功能往復運動(雙腳跳躍練習);繼續加強蹠屈肌力練習(強調離心運動);亞極量的體育技能練習;繼續自行車、訓練階梯;繼續加強近端肌力練習。術後第五階段:全面恢復體育技能(術後第28周~1年),目標為無恐懼地進行體育運動,能夠滿足個人體育活動所需的最大肌力和柔韌性,等速肌力測定患肢達健側的85%(蹠屈/背屈/內翻/外翻)。注意事項:在具備足夠的肌力和柔韌性之前避免全面的體育運動。康復內容:更高級的功能訓練和靈活性練習;功能往復運動;等速訓練。
四、骨科康復發展的建議
1.政府層面:
(1)加大對康復醫療機構的投入。(2)增加醫保對康復治療及康復輔具的覆蓋,緩解個人支付負擔。(3)增設康復治療專業培訓機構。加強人才培養,增設康復治療專業研究生學位。快速發展並規範物理治療師與作業治療師的畢業後教育培訓,出臺康復治療師註冊制度,不斷提高康復治療師的地位。(4)繼續加大分級診療,盤活現有資源,引入社會資本進入康復醫療領域。
2.醫療康復機構層面:
(1)加強康復醫學硬體設備的建設。研發新的矯形器及輔助用品用具,促進骨科醫師/康復醫師與康復工程師的密切合作,按照適用技術的原則,提供實用、有效的假肢和矯形器的設計和產品,使更多傷殘患者受惠。(2)實行骨科康復一體化的工作模式。骨科醫師、康復醫學科的醫師、治療師、護士組成一個治療小組共同負責患者的診斷、臨床治療、評定及康復治療。讓臨床治療和功能康復密切結合,使患者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恢復功能、儘快重返社會。(3)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手段促進康復治療及評定。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線上遠程患者教育及康復訓練,提高康復治療的依從性,並對康復效果進行適時評估,促進康復治療進入社會及家庭。
3.醫務人員層面:
(1)增強骨科醫生對康復治療重要性的認識,加強與康復醫生、康復治療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國內一項調查顯示,目前骨科醫護人員中對康復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需求度為93.04%,63.15%的骨科醫護人員對患者術後康復效果滿意,77.80%的骨科醫護人員認為我國骨科患者術後康復治療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加強骨科醫護人員在康復知識和康復技能方面的培訓。(2)建立骨科康復患者適用的評價體系。(3)加強骨科康復醫師及治療師的培養。提高專業人才素質,以滿足骨科亞專業康復發展的需要。
4.患者層面:
重視對患者的康復宣教,提高其對康復重要性的認識。國內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對象對康復知識的知曉度為52.26%。骨科手術患者對術後康復知識的知曉度較低。目前,我國大多數骨科患者無法在康復醫療機構完成全程康復,患者從醫院回歸社區和家庭,需要積極開展社區及家庭康復訓練,因此建立健全社區康復機構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略)
發布機構: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骨病專項基金骨科康復專家委員會
——全文刊登於《中華醫學雜誌》2018.98(3):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