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表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另類論文,引發輿論熱議。爭議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核心期刊《銀行家》雜誌主編王某在該刊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其兒子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
1月13日《北京青年報》刊發評論《「馬屁論文」上核心期刊,惡搞還是媚俗》,我特別贊成文章中關於該期刊及主編的評論——主編能讓談自己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論文發表,只能有兩個解釋,一是對稱讚、吹捧自己的文章很「受用」,二是發表什麼文章完全由該主編說了算,期刊就是其個人的「地盤」。「馬屁論文」不僅是作者個人的問題,刊登其文章的期刊也完全玷汙了「核心期刊」這幾個字。
核心期刊刊發「馬屁論文」「父子集」,很難不讓人產生豐富的遐想:那些林林總總的所謂核心期刊中,是否還有此類現象和問題呢?
由此也很難不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核心期刊的評定是否也該被評一評呢?當下,學界比較認可的幾家期刊評定機構及事項,似乎都有其既定的複雜的評選認定程序和標準,如要看期刊文章的引用率,要計算什麼什麼因子之類的。但為什麼沒有發現「馬屁論文」呢?為什麼此事直到六七年後才東窗事發呢?
不是說計算、參考技術指標及數值不對,但這些常態化的期刊評定,起碼也要把報告期內評定的這些期刊文章看一遍吧?評定人員確實不可能每個領域都懂,但請一些不同領域的專家把這些刊物看一看,把其中的「硬茬」挑出來,總是可以做到的吧。否則,核心期刊時不時刊出「馬屁論文」「父子集」,必然影響核心期刊評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這對核心期刊及其評定機制本身也是一種傷害。(潘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