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氣溫漸漸回升,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上海的春天真的來了。如今防控形勢向好,又是踏青時節,市民群眾紛紛走出家門,樂此不疲地流連沉醉於百花叢中。隨便掃一眼社交網絡,都能看到刷屏的爭豔百花。
隨著全市應急響應降為二級,各大公園陸續向遊人開放。3月13日,上海植物園重新開門迎客。園內的百花,也終於告別了「孤芳自賞」的歲月。
上海植物園位於上海市徐匯區,佔地面積81.86公頃,是國內最大的市級植物園。它前身為龍華苗圃,是一個以植物引種、馴化、展示、園藝研究及科普教育為主的綜合性植物園。
它的前身龍華苗圃可謂歷史悠久,它始建於1954年,以廣泛收集珍貴盆景聞名。早在上海植物園成立之前就承擔了收集、培養盆景、苗木的工作。
當時的龍華苗圃,以「師法自然,蒼古如畫」為藝術特色享譽海內外,更是海派盆景的發源地。
1974年,上海植物園在龍華苗圃的基礎上籌建。到了1980年1月1日,正式建園,佔地81.86公頃。在展覽區設植物進化區、盆景園、草藥園、展覽溫室、蘭室和綠化示範區等15個專類園。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上海植物園已成為一個真正的植物博物館。每年,植物園都會迎接數百萬遊客。現在,用預約碼和隨申碼,在門口測溫購票就可以進入全區內遊覽了。
在植物園盆景園正門附近,有一株「臨水照花」的東京櫻花一直是植物園裡的「明星」。櫻花樹下有不少遊人駐足拍照。如今雖謝了三四成,卻依舊牢牢佔據「C位」。
另一側,位於園內展覽溫室北側大草坪的晚櫻品種觀賞區,也開始熱鬧起來。遠遠望去,有幾樹繁花已經在溫暖暮春裡各展風姿,很是惹眼。
中國人賞花的習俗由來已久。花卉,在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生活方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紅樓夢》中就有不少「花事」篇章,如黛玉葬花、湘雲醉眠芍藥、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等。賞花,本身就說明了市民在生活富足之餘,開始自覺追求對「美」的感受。
據專家考證,從宋朝開始,上海地區就流行應時賞花的習俗,春遊龍華賞桃花,夏訪名園賞荷花,四月豫園蘭花會,九月還有菊花會。清代李行南觀法華牡丹有感而發:「法華花市愛留賓,障目濃堆富貴春。紅紫淺深誇廿種,就中最賞雪夫人。」
春光融融,植物園目前人氣最盛的晚櫻區持續至4月中旬。同時,不少延期的花展也將繼續舉辦,為疫情過後的申城獻上最美的春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印記:最老的巷道,最高的建築,最美的夜景,每一個「最」都蘊含著獨特的城市品格。生活在上海的你,知道有哪些上海之最嗎?
《最上海》盤點上海之最,讓我們一起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萬千繁華的最中之最,發掘那些隱藏在城市生活背後的人文萬象。
文字: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陳嘉音
圖、視頻: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施劍平
編輯:林薈萃
校對:顧米一
審稿:梁文靜、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