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倫敦7月24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16年成功發射入軌後已開展一系列科學任務。中國科研人員24日報告說,空間實驗室搭載的高性能冷原子鐘實現了超高精度,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有助推動導航和空間基礎物理前沿研究的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

  據中科院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在近兩年時間裡,冷原子鐘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團隊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定度7.2乘以10的負16次方的超高精度。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劉亮對新華社記者說:「目前在天上應用的原子鐘都是熱原子鐘,其最高天穩定度在10的負15次方量級,我們是用冷原子鐘,因此可以獲得更高精度。」

  冷原子鐘把原子某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信號作為參考頻率輸出信號,同時利用雷射使原子溫度降至接近絕對零度(約等於零下273.15攝氏度),使原子能級躍遷頻率受到更小的外界幹擾,從而實現更高精度。

  研究團隊表示,這種能在空間環境下可靠運行的高精度原子鐘應用於導航定位系統將會提升系統自主運行能力、提高導航定位精度;在基礎物理研究方面,對推進基本物理常數測量、廣義相對論驗證等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劉亮說:「我們將把這類冷原子鐘小型化,從而可應用於衛星,不久的將來這類原子鐘將應用於北鬥導航系統,未來北鬥導航衛星上的原子鐘性能有望比目前提高一個數量級。」

相關焦點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一起來見識一下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人類需要更高精度的原子鐘當有了原子鐘以後,人類的科技進步就開始騰飛了。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每10年原子鐘的精度都會提高一個數量級。現在,原子鐘主要運用在GPS或者北鬥上面,比如氫原子鐘,還有常見的銫原子鐘、銣原子鐘,等等。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冷原子鐘是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人類需要更高精度的原子鐘當有了原子鐘以後,人類的科技進步就開始騰飛了。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每10年原子鐘的精度都會提高一個數量級。現在,原子鐘主要運用在GPS或者北鬥上面,比如氫原子鐘,還有常見的銫原子鐘、銣原子鐘,等等。
  • 中國有一臺全球最準的鍾:放置在太空軌道 3000萬年只差一秒
    近日,有媒體從中科院獲得消息,由我國發射的世界首臺在太空中運行的冷原子鐘已經在太空軌道運行近兩年時間。中國這臺原子鐘的精度非常高,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是人類目前在太空運行的時間計量儀器的最高標準。美國的銫鐘精度大約為2000萬年誤差一秒,可見我國的這臺冷原子鐘精度之高。
  • 實時時鐘計時精度提高方案
    的需求,半導體廠商正在研發創新的時鐘解決方案,以提高計時精度。中國最新的電能表標準Q/GDW 357-2009規定,在-25℃至+60℃的溫度範圍內,實時時鐘每天計時精度必須在±1秒(即±12 ppm)內。考慮到這個標準,普通實時時鐘(RTC)無法滿足這個應用要求。本文將論述多個提高計時精度的解決方案,同時還論述一個最佳的參考方案。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據了解,銫原子鐘使用銫原子束,通過磁場將能級不同的銫原子分離該時鐘將高穩定性銫振蕩器與GPS高精度授時、測頻及時間同步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使銫振蕩器輸出頻率馴服同步於GPS衛星銫原子鐘信號上,提高了頻率信號的長期穩定性和準確度,能夠提供銫鐘量級的高精度時間頻率標準,是通信廣電等部門替代銫鐘的高性價比產品。
  • 1千萬年僅誤差一秒,這台鐘直接影響北鬥衛星的導航定位精度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千萬年才誤差一秒,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人類從最原始到最高級的計時歷史
    但火鍾計時的精度不可能做得很高。因為火鐘的燃燒速度總是取決於燃燒條件,至於製造成完全相同的蠟燭、盤香更是不可能的事,燃料和燃燒條件兩個因素都不確定,燃燒速度也在變化,計時精度就低了。火鍾還需要人們定期看管,所以用火鍾來計時,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促使人們繼續探索更精確的計時器。流體鍾包括水鍾和沙鍾。
  • 中國衛星解析度0.1米,導航精度3釐米,美國還有太空優勢嗎?
    在今年的9月7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將一枚高分十一號遙感衛星02星送入太空。相比在2018年7月31日發射的高分十一號衛星,02星是一顆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採用橢圓軌道,遠距離地面像元解析度可達亞米級,近距離解析度可到分米級,準確來說就是0.1米。
  •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振蕩時的不確定性,原子時鐘用來計時。 這個時鐘可以用來揭示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也可以用來研究引力對時間的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師、論文作者Edwin Pedrozo-Penafiel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內達到更高的精度。」 就像老爺鐘利用擺錘的擺動來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有規律的擺動——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測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 理想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
  • 天宮二號戴了塊表: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工業革命離不開它
    它的上面就搭載了一臺冷原子鐘 。根據最近媒體公開報導,兩年過去了,「這塊表」在太空之中的表現可謂相當出色,達到了天穩定度七點二乘以十的負十六次方的超高精度,將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直接提高了一到兩個量級,每三千萬年誤差不到一秒。
  • 深度解析:北鬥將民用手機精度提高到1.2米 背後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
    ——專訪北京衛星導航中心主任、北鬥地面運控系統副總指揮劉勇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10月14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鬥定位2.0版),可將民用手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這意味著我們在駕駛車輛行進時,手機「導航」就能告訴我們是在主路還是在輔路。
  • 精度提高到1.2米,北鬥系統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10月14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鬥定位2.0版),可將民用手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這意味著我們在駕駛車輛行進時,手機「導航」就能告訴我們是在主路還是在輔路。近期,華為發布的新款手機就實現了亞米級北鬥導航定位,可進一步分清我們車輛行駛在主路或輔路的哪個車道。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 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約合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NASA將發射冷原子實驗室,探測地球上無法觀察的量子現象
    量子物理學家即將在太空擁有自己的「遊樂場」。據英國《自然》雜誌官網5月8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冷原子實驗室將於5月20日發射升空,進入國際空間站。屆時,它將成為目前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研究人員將用它探測在地球上無法觀察到的量子現象,如在太空製造「泡泡」「環」和「漩渦」等,從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玩轉」量子力學。
  • 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使微觀粒子弱等效原理檢驗精度達到10-8,從而刷新了此前國際最高檢驗精度10-7。 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四頻雙衍射拉曼冷原子幹涉方案。該方案對外場不敏感,並可實現不同組分原子相位噪聲的高度共模抑制。在積分3200秒後,雙原子幹涉儀差分測量統計不確定度為0.8×10-8。系統誤差評定表明,在10-8精度下弱等效原理依然成立。 伽利略所做的「比薩斜塔實驗」所驗證的弱等效原理,也被稱為自由落體普適性原理。它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建立的基礎。
  • 精工半個世紀以上的機械計時碼錶,日本品牌對計時手錶世界的貢獻
    我們通過手錶時間檔案中的全面歷史資料來調查精工半個世紀以上的機械計時碼錶。向下滾動即可發現該日本品牌對計時手錶世界的貢獻。這款6.1毫米厚機芯的顯著特徵包括一個按鈕,可觸發計時碼錶的功能,水平聯軸器和一個導輪來控制啟動,停止和計時。歸零功能。平衡速度為5.5赫茲或39,600 vph。開啟計時裝置後,機芯將運行38小時。外殼由鋼製成,直徑為38.2毫米,厚度為11.2毫米。該表沒有經過時間的計數器,因此精工為其配備了以1分鐘為增量進行校準的旋轉表圈。
  •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論計時準確性,原子鐘的名號想必大家不陌生。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原子精確而可靠的模式振動,以至於你可以根據它們來設置手錶——這正是原子鐘的作用。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