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小時候因父母早逝跟著哥嫂生活,家中貧窮嫂子總是刻薄他吃食,鄰居家的奶奶總偷偷給小韓信食物支持他。韓信立志報答老奶奶,功成名就後第一件事就是回鄉找老人;春秋戰國時為了商鞅主持變法,為了樹立微信,商鞅在城門前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許諾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者可得十金。圍觀的百姓都不敢相信會有這種幾乎"不勞而獲"的好事,商鞅把賞金提高五倍後終於有個人站出來照做,果真他得到了50金,由此得到了百姓的信任。
中國人自古就把仁義禮智信作為君子的行為準則,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庹長發老人就因為一個"信"字堅持了一輩子未婚,照顧著長官的妻兒。
被抓壯丁後參軍
1924年,庹長發出生在重慶市的一個農村,從小家境貧苦,庹長發從小就開始幫家裡人做農活。老實本分沒有什麼大夢想的他,只想努力幹農活娶妻生子,然後安安穩穩過好自己的一生。正值亂世戰火紛飛,1938年的一天庹長發在山中割草,家中的老牛還在等著他去餵養,這時突然衝上來一群人,二話不說就把他抓走當壯丁。
被抓去做壯丁以後庹長發做了一段時間苦力,勞作起來不分晝夜。人生就這樣被迫推動,沒有選擇的餘地,四年後國內局勢更加動亂,戰爭頻發,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18歲的庹長發被收編進部隊,從未有過建功立業理想的他成為了一名軍人。
庹長發年紀輕輕,為人勤快又老實得到了軍官易祥的賞識,易祥覺得此人日後必有大用,便把他留在身邊做勤務兵。
臨危受命,照顧長官妻兒
跟著易祥的那段時間,庹長發受到長官的諸多照顧。部隊一群大男人,平日裡經常會有小摩擦,因為庹長發老實憨厚又同自己親近,易祥總是替他出頭。
1949年新中國成立易祥所在的軍隊大敗撤出大陸,就在逃離時易祥犯了難,自己倒還好,可是妻子和兩個的兒子如何忍受路途顛簸?大兒子才剛會走,二兒子還在襁褓中。就在他苦惱之時看到了眼前的庹長發,易祥心生一計。
庹長發忠厚老實,把妻子交給他照顧自己也放心。於是一番囑託後易祥便把妻子託付給了庹長發。望他好好照顧,等到日後時機合適,自己一定回來接走妻兒,到時候再報答庹長發的恩情。
面對長官的信任,庹長發堅定地收下任務,並且承諾"你去一年,我就照顧他們一年,你去十年我就照顧他們十年,你去一輩子,我就照顧他們一輩子。"一語成讖,易祥這一走就是66年,庹長發也照顧了他的妻子陳淑珍和兒子易浩光、易浩明66年。
無微不至、恪守本分,66年未娶妻
許下一個承諾是很容易的,畢竟只用動動嘴皮子,但是如果要去履行這個承諾,背後要付出的可是巨大的艱辛。
庹長發花了自己一生的時間來守護這個承諾。早年間,不像現在條件好農村都是各種樓房,家裡窮得很沒有大房子,陳淑珍母子三人就擠在一個七八平米的小房間裡面生活。庹長發一邊要照顧他們,一邊又不想打攪他們,索性自己就住在旁邊臨時搭建的一個潮溼的小屋裡。也是因為這樣庹長發落下了腰疼腿疼的老毛病。
農村人靠天吃飯,老天爺要是不賞臉,那大家都得餓著。有一年鬧饑荒,餓死了好多人,每次庹長發好不容易找到一點糧食就趕緊拿來給陳淑珍母子,自己則轉頭去遠一點的地方偷偷吃樹皮。勞動時上面發了解放牌膠鞋,庹長發也都留存著,拿回去給易浩光還有弟弟穿,自己則穿著編織的鞋子去幹活。庹長發一個外地人,村子裡多多少少有些排外和不好聽的閒言碎語,可是他從來沒有動搖過。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1979年,兩岸開始三通,陳淑珍收到了一封對岸寄過來的"家書"。通過書信來往易祥得知庹長發竟然還遵守著當年的承諾替自己照顧著妻兒,易祥內心既震撼又感動。但是慚愧的是,此時的他卻無法履行當年的承諾,回來接走妻子和兒子。原來易祥早已在對岸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妻子,他已經無法從新生活中抽離。
易祥羞愧難當也百感交集,是他對不起庹長發和妻兒。於是他寄信過來寫道"淑珍可以與長發成家,浩光和浩明也要好好侍奉母親善待長發叔"這麼多年互相熟悉,在一起也方便照顧。聽到這個消息後庹長發和陳淑珍極力拒絕。
在庹長發看來嫂子就是嫂子,自己不能有那趁人之危不忠不義的做派。這些年來,他一心把陳淑珍當嫂子,從未有過非分之想,朋友妻不可欺。
就這樣為了照顧陳淑珍母子,庹長發從年輕氣壯的小夥子到年邁佝僂的老人。一生從未娶妻生子,即使後來看著易浩光、易浩明一步步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庹長發也依然孤身一人。
年輕的時候他怕娶妻生子以後就沒有那麼多能力去照顧嫂子和侄子,年老以後也沒順其自然沒有那個條件。2009年陳淑珍與世長辭,那之後易浩光和易浩明為了報答庹長發的養育之恩,兩個人輪流贍養庹長發,把他當自己的親生父親。
忠義之舉被曝光,家人團聚
2015年在一次關愛老兵活動中,志願者得知了庹長發數十年如一日的忠義事跡,並且詢問到他內心深處想回自己的故鄉一趟,見一見自己的家人。志願者通過媒體曝光了這個事情,跨省大力宣傳幫他找失散幾十年的親人。
這個事情在網絡發酵,終於在一位退休老師提供的族譜中找到了庹長發的親人。老人的親侄子驅車趕來接他,91歲的老人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和醫生護士的照顧下終於回到了這個年幼時離開的家鄉。
滄海桑田,故人易變,我們左右不了其他人,但是可以堅守我們自己的承諾,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