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自治區面積最小的縣級行政區劃,戰國時期,趙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沿陰山南麓築長城,今境內大青山下仍有趙長城遺蹟。選自《樂府詩集》的《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流行於北朝的民歌,一般被認為是鮮卑語翻譯成漢語的,歌詞描繪了北國草原壯麗風光,抒寫人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據考證北魏時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區西北部,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回民聚居,故名。她是呼和浩特的四大城區之一,這裡是呼和浩特重要的政治、商貿、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東鄰新城區、賽罕區,西接土默特左旗、南連玉泉區、賽罕區相連,北臨武川縣;境內有內蒙古財經大學、內蒙古醫科大學、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院校。
全區現設有7個街道、1個鎮:新華西路街道、中山西路街道、光明路街道、海拉爾西路街道、環河街街道、通道街街道、鋼鐵路街道,攸攸板鎮。總面積1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萬,其中常住回族人口約佔全市回族總人口的53%,區人民政府駐鋼鐵路街道新華西街。
區境帝舜時稱為并州徼外,是葷粥族之地。夏商周三代或稱并州徼外、或稱冀州徼外;公元前21世紀起就是北方少數民族遊牧地。戰國趙武靈王徵服居於今呼和浩特的林胡和樓煩,在陰山(大青山)南麓設雲中郡,區境隨屬。秦漢屬雲中郡。東漢末年屬鮮卑拓跋部。北魏以盛樂城為都城(和林格爾縣),區境隨屬;遷都平城後以盛樂城安置歸順的敕勒族,故今呼市有敕勒川之稱,區境在敕勒川地界。南北朝後期今呼和浩特地區是突厥族居之地。隋初設榆林關總管府,旋改雲州總管府;大業元年(605)雲州改設定襄郡,隨屬。
唐朝先後屬雲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東受降城。遼天祿元年(947)設豐州,金代初期沿襲遼制,后豐州曾改天德總管府。元朝仍為豐州,隸屬中書省大同路。明初屬豐州衛;正統年間今呼和浩特地區始有土默川之稱,屬之;隆慶六年(1572)阿勒坦汗之妻三娘子在今玉泉區修建城池庫庫和屯(呼和浩特);萬曆三年(1575)建成並賜名歸化城,隨屬;崇禎七年(1634)屬土默特左翼轄地。乾隆六年(1741)設歸綏道管轄歸化、綏遠、託克託、和林格爾、清水河、薩拉齊六廳,區境屬歸化廳。
1912年歸化廳改設歸化縣;次年綏遠、歸化新舊二城合併為歸綏縣;1914年1月設綏遠特別行政區;1915年設綏遠道(7月廢除),同年9月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綏遠省臨時區政府,區境均屬之。1929年1月綏遠省成立,歸綏縣定為省會,其下設4個區,區境屬歸綏縣第一區。1937年10月德穆楚克棟魯普將綏遠省省會歸綏縣城區改為厚和豪特市,次年1月歸綏縣改稱巴彥縣;同年8月與市區合併厚和特別市,1939年9月更名厚和市,區境屬第四鎮範圍內。1945年8月厚和市更名歸綏市,區境屬第一區。1949年9月屬歸綏市第一區。
1950年12月綏遠省歸綏市設立回民自治區。1954年同年4月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956年9月呼和浩特市慶凱區撤銷,部分轄區劃入;同年11月呼和浩特市回民自治區更名呼和浩特市回民區。1961年新城區錫林郭勒北路以西部分地區劃入;次年組建中山西路、通道街、環河街、新華西路等辦事處。1970年3月新華西路辦事處析置糖廠路辦事處。1974年9月由糖廠路辦事處新鋼地區析置海拉爾西路辦事處。1979年糖廠路辦事處更名光明路辦事處。1999年7月原郊區的攸攸板鄉和西菜園鄉9個村劃入,統稱攸攸板鄉;同年12月攸攸板鄉撤鄉設鎮。2003年3月由光明路街道、海拉爾西路街道析置鋼鐵路街道。
這裡位於陰山(大青山)南麓,有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有蜈蚣壩、西筆架山、硯臺山、摩天嶺、大白山等山峰,最高處海拔為2071米;有扎達蓋河、烏裡沙河、壩口子溝、霍寨溝等河流,多屬季節性溝河。這裡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400毫米左右。境內資源豐富,有小麥、莜麥、蕎麥、玉米、胡麻等農產品;有麻黃、知母、枸杞等40餘種藥用植物;有芨芨草、龍鬚草、馬蓮等油用植物;有雪豹、盤羊、青羊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有大理石、花崗石、金礦、金雲母、煤炭等礦產。
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城區,東距首都北京490公裡,也是西部省會城市中距北京最近的城市;她是呼和浩特的老城區、商貿業大區,以中山西路為軸的商務核心區,是自治區商貿業最集中的地段,素有內蒙古自治區商貿第一街的美譽,也是內蒙古的交通運輸中心,直通法蘭克福的國際鐵路貨運聯運的起點就在這裡。
陰山雄壯,敕勒川風情秀美;回民區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烏素圖召、清真大寺、烏蘭夫紀念館、內蒙古青少年生態園、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大青山、大青山野生動物園、戰國趙長城、伊斯蘭建築特色景觀街、通道北路蒙滿特色景觀街、成吉思汗西延景觀街、人民公園、烏蘭夫紀念館、呼和浩特北極光滑雪場等景點;其中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已成為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野生動物園,集蒙、漢、藏建築風格為一體的烏素圖召等,是呼和浩特市歷史悠久的八大景觀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