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接男寶」嗎?
這是一個最近在網上流行的詞,指的是那些生了兒子的媽媽們在網上發帖後,其他人在評論區回復「接男寶」。
目的就是借好運,希望自己也生個男孩。
這樣的帖子在某書上很多。
許多媽媽圖文並茂地和網友分享著她們生下男孩的心得,吸引粉絲點讚,「傳遞生男寶的好運」。
隨便一個「接男寶」帖子,就有數千個贊。
準媽媽們對生兒子的熱切程度,可見一斑。
某音上和「接男寶」相關的視頻也有7000多個,播放量輕鬆過億。
有人想生男孩,有人想生女孩。
這種偏好本身是很自然的,沒什麼大不了,就像網上的確也有「接女寶」的帖子。
但客觀一點來看,求生女寶的人遠遠沒有求生男寶寶的多,熱烈程度也有區別。
這種大範圍的差異,就不再是個人偏好的問題了。
更不用說從總體數量來看,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問題依然非常嚴重。
從生理上來說,生男生女的概率原本是差不多的。
如果沒有人為幹預,為什麼男孩會比女孩多那麼多出來?
這真的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
說實話,我看到「接男寶」時心裡是非常困惑的。
男女平等的口號都喊了多少年了,為什麼這麼赤裸裸的重男輕女生育觀,現在能在網上大行其道,得到廣泛的傳播?
和「接男寶」話題常常一起出現的,還有「女翻男」。
專門指那些懷孕時照B超以為是女孩,結果生下來卻是男孩的事。
想想就知道很違反科學常識,也違反不準檢測胎兒性別的規定。
但還是有大把的人願意信,在線「接男寶」「求翻盤」,希望自己懷的女孩能出生時奇蹟般地變成男孩。
「翻盤」是指逆境變成順境。
女翻男、翻盤,本身就含有一種重男輕女的意味。
在她們的敘述中,生孩子好像不是給自己生的,而是給丈夫、給婆婆、給家族生,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生。
即便身體快承受不住了,還是要繼續「拼」。
仿佛這就是她們人生的KPI,不完成就繼續不下去了。
一胎不行二胎、二胎不行三胎、三胎不行四胎......再痛再危險,都要達成生兒子的願望。
她們對生男孩的執念,讓人很難相信這已經是2020年了。
看著這些評論,就像在看《娘道》。
女人結婚嫁人的意義,就是為了給夫家傳宗接代。
沒有兒子,就是徹底的失敗。
所以,我們不能用某一部分人對女孩的喜愛,遮蓋在很多地方依然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
不惜一切代價生男孩,仍然是不少女性的人生目標。
非常悲哀,但也非常現實。
「接男寶」現象背後,藏著一種很落後的生育觀。
對生男孩的執著和追捧,必然導致對女孩的輕視和貶低。
就像這些身處其中、為了生兒子不惜「拼了半條命」的女性。
她們本身就是重男輕女觀念的受害者,而如今又通過拼命生男孩,把重男輕女的觀念繼續傳遞下去。
比如,一些農村分宅基地沒有女人的份,結婚的時候要陪嫁妝,結婚後被當做「別人家的人」。
這樣的現實問題,讓一些女孩在父母眼裡不具備「養老價值」。
一旦有了這樣的基礎,父母在女孩身上的投入就會變少:
家裡沒錢了,就讓女兒輟學省錢供弟弟上學;
兒子沒錢結婚買房了,就讓女兒打工賺錢供家人;
更不用說進入社會後,職場上、生活中可能會面臨的種種壓迫和歧視.......
經歷了這一切後,當然會明白當一個女人到底有多難。
所以,面對這種不平等的性別文化,很多女性沒有能力反抗時,就被馴化了。
內心裡接受了這一套貶低女性的文化,變成了乖巧的女兒、順從的妻子、無私的母親,不再為了自己而活。
她們是愚蠢嗎?
並不是。
相反,她們很可能是熟悉了這套重男輕女的文化。
就像網友評論:她們不傻、不愚昧。
追男孩只是現象,男女權利巨大差異才是本質。
《中國婦女報》的分析裡,也點明了「接男寶」不是單純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現實痼疾:
陳腐的「求兒子」觀念來自重男輕女的文化積習,也來自現實痼疾。
在某些地方,某些資源和機會的分配還得附屬於其所屬的性別。
當「外嫁女」不時失去土地、集體經濟的收益,當性別成為就業及職場發展的桎梏,當物化女性矮化女性成為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環境裡,知道生不出男孩的女人地位低,要改變周圍的人的觀點太難了。
而順從,總是比反抗更加簡單。
所以她們甘願妥協,選擇了玄學科學都用上,也要「接男寶」,拼男孩。
她們不關心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導致重男輕女的現象更嚴重。
她們只能看到,眼下一定要生個男孩,自己的生活才能好過。
當她無法達成生育任務時,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羞愧、對不起丈夫、對不起家庭。
拼命生男孩,也是為了討好其他人,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想明白這一點後,就能體會到「接男寶」現象背後問題的嚴重性。
罵她們愚昧很簡單,想要直接在網上禁止『』接男寶」這個話題也很簡單。
但要改變她們的處境,改變這樣陳腐的生育觀,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落後觀念的受害者,長大後繼續傳遞著落後的觀念。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很難打破的惡性循環。
但實際上,這個循環並不是無法破解。
最簡單直接的改變方法,就是給予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平等的工作機會,讓她們可以去創造和選擇自己的生活,脫離那個「必須生男孩」的環境。
而這,也是我們過去半個多世紀女性社會地位得以提高的關鍵所在。
到了今天,我們依然還要堅持下去。
就像「大山裡的女校」校長張桂梅所做的那樣:
用教育改變了1600多個女孩的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也是阻斷「重男輕女」「接男寶」的現象繼續蔓延傳遞。
當然,在男女平等問題上,實幹有用,「喊口號」也是需要的。
因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問題,讓更多人意識到問題所在。
就像最近幾個月針對女性受侵害的種種話題的報導,都引起了大範圍的討論。
而我們的追問和反省是有意義的。
比如,那個為了逃離家暴都跳樓了還無法離婚的女人。
在媒體報導後,現在已經如願離婚,並得到了孩子的撫養權。
那個性侵14歲少女導致對方懷孕、抑鬱,最終跳樓自殺的男人,已經被警察拘捕。
女子為了保護兒子捅傷了家暴丈夫,法院判定是正當防衛,認為她無罪。
而在這次「接男寶」的討論裡,厭惡和反感這樣重男輕女觀念的網友裡也有大量的男性。
他們通過留言、通過寫文章討論,對女性表現出的支持,也是促進社會男女平等的重要力量。
重男輕女的文化,將社會對女性的種種壓迫變成了自然。
而媒體的討論,可以喚起那些原本可能被馴化的女性的平等意識:
原來家暴是不對的,打妻子和打陌生人一樣都是犯法,甚至是更嚴重的罪行;
原來男人性侵少女,不是說一句「她是自願的」就能洗脫罪名。
原來不是非要生個兒子,人生才是完整和成功的!
所以,反對重男輕女,不能簡單地去責罵那些女人愚昧、責罵那些丈夫偏心,把問題歸結到個人身上。
更不能去故意挑起男女性別對立,增加女性平權的困難。
而是應該共同去關注他們的真實境遇,倡導一種更加和諧的兩性關係、家庭觀念。
就像《中國婦女報》在聚焦「接男寶」問題後所提議的那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分化人也非一日之功。
應該進一步去營造和諧、平等的家庭環境,支持男女一起平衡家庭與工作,夫妻共同承擔家庭責任。
這一切不僅是為了那些「拼男孩」的女人,也為了更多被「拼男孩」的媽媽生下來的女孩們。
不是為了把重男輕女變成重女輕男,而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平等的兩性關係。
不僅是為了今天,更是為了下一代。
為了我們都能堂堂正正做個人,而不只是傳宗接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