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快報報導了杭州將調整優化現有停車收費政策,新政策中,有一項原則是「路內高於路外」,在同一區域,把車子停在停車場庫將比停在路邊的公共泊位上更便宜。
目前,主城區已經有24個政府投資建設且已投入使用的停車場庫向市民開放,我們做成一張地圖送給大家,方便大家尋找車位。
同時,有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這個月25日前,住在拱墅區紫荊公園附近的居民,拿著車輛行駛證、房產證、戶口本(要求三證地址、人名統一),可以到拱墅區停車服務中心湖墅(小河)服務站(地址是倉基新村物業辦公室),申請紫荊公園地下停車場包月。
這個停車場有車位169個,臨時停車4元/小時,24小時內6小時封頂,也就是說停24小時最多收24元。
考慮到周邊小區居民停車需求,停車場專為居民開了綠色通道,推出停車包月政策,包月費450元。「因為立體車庫用的是機械停車位,運行成本高,所以包月價格比路面車位貴。」拱墅區停車收費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解釋。
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費比路面更便宜
但因差距不明顯更多市民選擇停在路面
今年新投入使用的蓮花港河地下停車場、紫荊公園地下停車場等,都是機械庫雙層立體車位、全方位視頻監控、24小時有人值守,硬體條件比小區內路面車位、小區周邊道路車位好了不少。
條件好了,收費會不會貴很多?
我對主城區8個公共停車場做了一個小調查,最便宜的一家收費4元/小時,只有一個中山北路上社會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停車費為10元/小時,高於道路泊車6元/小時收費標準,而且停車場實行24小時內6小時封頂的原則。
但停車收費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說,大家還是習慣把車子停在路面上:「以目前道路車位收費每小時6元的一級區域為例,路面臨時停車白天6元/小時,公共停車場一般都是5元/小時。現行價格差距並不足以讓市民把車停進停車場庫裡,司機為了方便寧可停在路邊了。如果停車場價格再便宜些,路面像景區一樣貴點,路面車位就不會這麼熱門了。」
鼓勵民間力量參與建設停車場
到去年12月底,杭州機動車保有量達到112萬輛,是五年前的兩倍多;而停車位僅52萬個,平均每輛車只有半個車位。
這麼多車光靠政府建設的公共停車場,肯定是無法解決停車問題的。
市政府在停車設施供給上一直堅持「建築配套停車位為主、公共停車場庫為輔、道路公共泊位為補充」的政策。今年杭州打算新增5萬個停車泊位,其中公共停車泊位7013個,都是在新建公共停車場庫中產生的。除了紫荊公園停車場,年底前還有32個公共停車場可竣工,其中杭州電視臺立體停車場、鳳起路停車場都是緊挨著居民小區的。
對於停車場建設和管理,陸續有優惠政策出臺。7月10日,杭州對《關於加強公共停車場(庫)土地供應與管理的若干意見》(徵求意見稿)進行網上聽證,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庫)(含配有商業公建的項目),停車收費按照市場調節價執行。(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