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識部胡玉婷
隨著最近高考放榜,莘莘學子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各省高考狀元紛紛出爐,頂著一身光環進入人們眼帘。
家長們總愛說別人家的孩子,可其實別人家的孩子也並非天生奇才。
如果沒有好的家庭教育的滋養,天才最終也未必能成材。
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過的《傷仲永》,天生奇才的仲永,因為缺乏後天的學習和教育,最終也不過「泯然眾人矣」。
在孩子成人之前,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產生的影響高達70%,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覺得我把孩子放到學校讓他好好學習就夠了。
其實,孩子學習好不好,更多還是看我們家長是怎麼以身作則,陪伴和影響孩子的。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高考狀元的日常,看看他們究竟是怎麼成為天之驕子的吧!
重慶狀元—謝欣穎
今年的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取得了726分的優異成績。而在三年前,她還曾以727.5分的高分斬獲重慶市中考第一名。
謝爸爸說,家裡從小就非常注重培養女兒的閱讀興趣。一歲多開始,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等,「小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給我們講出來。」
漸漸地,謝欣穎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她喜歡看書,讀書速度快,我都趕不上她。」謝爸爸說,在這種習慣養成中,女兒做事、學習投入狀態特別快。
當被問到學習秘訣時,女孩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她不刷題,不上輔導班,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還非常注重細節,寫學習經驗分享,不僅邏輯嚴謹,還會逐一校正錯別字。
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5歲起就帶她學習鋼琴,到目前已通過了鋼琴十級考試。
而且謝欣穎學習也很愛走到別人前頭,比如在初三的時候,別人都在埋頭應對中考,謝欣穎已經開始在自學高中的知識了。在平時假期中,她都會提前把下學期的知識自學一遍,這就相當於跑步比賽一樣,永遠搶先跑在別人前面。
湖北狀元—唐楚玥
今年湖北省理科第一名唐楚玥,高考成績高達725分,其中語文146分。
對於孩子高考取得的成績,爸爸唐強顯得比較淡定。他認為這與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
「她上幼兒園的時候,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注意習慣的培養。因為一旦年齡大了 ,她的壞習慣養成了,你再來糾正那可能就事倍功半了。」唐爸爸說。
山東狀元—孟令昊
今年山東省高考理科總分第一孟令昊,取得了總分711分,數學滿分的好成績。
孟令昊說,爸爸媽媽特別懂自己,對他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我。
說起孟令昊的家庭,他的父母都畢業於山東大學,從小家庭氛圍就是民主,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孟令昊自己也說,爸媽對自己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從不會因為考砸而責怪自己,是十分能「懂」自己的家長。
而且通過孟令昊的父母了解到,孟令昊平時學習根本不用別人催促,就在前不久備考時,因為疫情的原因,全部人都在家,孟令昊為防止自己不被打擾,獨自跑到姥姥家做功課,可見他對自己是相當嚴格的。
四川狀元—喻翼航
四川省理科第一名喻翼航,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理科710分的成績。
回想喻翼航的成長經歷和經驗,喻爸爸說,自己和妻子對兒子的陪伴一直都在。
「小時候他學鋼琴,我會在一旁靜靜欣賞。寒暑假,我們幾乎每個寒暑假都會陪他出去遊玩。」
三年前喻翼航以外地生的身份被成都七中錄取,每周陪兒子吃一頓飯,是他們一家人的甜蜜約定:「我們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從眉山來成都陪他吃頓飯,陪他聊天的同時,也順便了解一下他的近況。」
安徽狀元—董吉洋
安徽省理科狀元董吉洋的父母說,自己並沒有在她學習上花太多的心思,無非就是父母喜歡學習,她跟著耳濡目染。
董吉洋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爸爸是合肥工業大學的教授,媽媽是工程師,在言行舉止上對她影響很大。
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廣東狀元—張恆
廣東狀元張恆說爸爸是個比他還愛學習的人。考中級繪圖員的時候,即使爸爸是培訓班裡年紀最大的學員,即使患上嚴重的頸椎病,他也沒有放棄。
爸爸的行動就是他最好的榜樣,深刻展示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北京狀元—王淇穎
北京人大附中考生王淇穎同學高考裸分722分,是北京市2020年高考狀元。
王淇穎屬於全面發展型的學生,性格比較內斂低調。
她十分愛好文學和寫作,目前已在多家報刊發表文章近三十篇。她曾入選作文專業刊物《作文通訊》2019年第10期的「通訊之星」。這期「通訊之星」中介紹:「王淇穎愛好文學、旅遊、運動,座右銘是『我們活過的剎那,前後皆是暗夜』。她喜愛的名人是魯迅、張愛玲,喜愛的書為《百年孤獨》。」
她很喜歡運動,曾在人大附中羽毛球、足球比賽中獲得佳績。她還熱愛旅遊,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以及海外多國,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博物館……這些經歷和見聞,都給了她許多人生啟示和創作靈感。
黑龍江狀元—李昀蔚
黑龍江的理科狀元李昀蔚,總分724分,數學考取了150分滿分的好成績。
說起學習方法,李媽媽說,從初中開始李昀蔚就有整理錯題本的習慣,他會把錯題本上自己容易做錯的題、思路不清晰的題全部重新做一遍,考試前還會反覆看幾遍,這對學習理科科目很有幫助。
除了錯題本,跟住課堂老師講解是李昀蔚另一個高分致勝「法寶」。李媽媽介紹,兒子學習很講究效率,會在課堂緊跟住老師講解的每一步,即便在高三,最晚也只學到晚上12點,以保證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而且他的心態一直很穩定,不會有很大的壓力。
在學習之餘,李昀蔚喜歡打籃球,因為喜歡物理,還會經常看一些有關物理的書。
遼寧狀元—高溪嶼
遼寧文科狀元高溪嶼,特別擅長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計劃,不斷修正偏差,保證穩固基礎的同時,又保證像更深度的知識拓展。
幫孩子塑造的好習慣,不僅可以幫他們在求學路上省心省力,還可以受用一生。
河北狀元—邢雨菡
河北承德一中學生邢雨菡高考分數721分,是河北省理科高考排名第一名。
邢雨菡從小學習成績就一直很好,沒上過課外補習班,也很少讓老師和父母操心,儘管成績很好,但邢雨菡並不是死記硬背、刷題庫,而是靠著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同學們都稱她為「學神」。
邢雨菡的媽媽說,教育孩子就像蓋樓房,從出生開始,就要重視起孩子的每一件小事,與孩子換位思考,內緊外松,減少代溝。
天才雖然不可複製,但優秀一定有跡可循。
總結一下,這些狀元身上似乎都有著驚人的相似點:
1. 專注力高
這些高考狀元們很少有靠刷題庫和死記硬背的方法考出高分的。很多人在上課時都保持100%的專注力,充分吸取課堂知識,一堂課下來記住的東西比別人多很多。
2. 自覺性高
大多數高考狀元們即使不用督促也會自覺學習。他們並不把學習當成什麼上刀山下火海的難事,而是充滿興趣、主動積極地看書學習。
3. 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霸們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高效靈活。比如黑龍江狀元李昀蔚從初中起就有整理錯題本的好習慣,遼寧文科狀元高溪嶼則很擅長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學習計劃。掌握了高效的學習方法,學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了。
4. 愛好廣泛
其實,學霸們可不是只會死讀書,除了擅長學習,這些高考狀元還個個身懷絕技,會一樣樂器差不多是標配,有不少狀元不只頭腦聰明,四肢也很發達,什麼遊泳冠軍、長跑冠軍手到擒來。
比如湖北狀元唐楚玥雖是理科生,但是書法非常出色,表演話劇和拉提琴也不在話下;山東狀元孟令昊則是學習之外,雷打不動的天天晚自習後練琴兩三小時,如今已獲大提琴十級證書。這些業餘愛好,也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了他們的藝術素養,培養專注力,有助於孩子全面發展。
總結起來,高考狀元們往往都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效的學習方法。但這些習慣和方法並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引導下,逐漸養成的。
在同樣的學校和同樣的班級,接受同樣的學校教育,為什麼有的人學成了高考狀元,有的人卻學得一塌糊塗呢?
這恰恰說明了,家庭教育和從小養成的習慣的重要性。作為父母,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孩子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首先,父母有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試想,如果爸爸媽媽每天都在玩手機,卻一直要求孩子學習,孩子心裡也會不平衡吧。
安徽狀元董吉洋的爸爸媽媽,每次注意到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的時候,就直接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這樣孩子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比起都是大道理的說教,言傳身教的力量更為強大,爸爸媽媽做好學習的榜樣,才會帶給孩子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其次,陪伴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講道理,僅僅是默默陪孩子一起寫作業和學習,了解孩子真正在做的事情和內心的想法,就已經是最好的陪伴方式了。
重慶狀元謝欣穎的爸爸說:「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很重要。」他基本不強迫孩子學習,一般只幫忙檢查她的作業。而謝欣穎在學習上非常自覺和自律,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狀元們的爸爸媽媽,極少會揪著孩子一直強迫他學習。反而是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採取放鬆隨意的態度,他們不給孩子太多壓力,反而給了孩子更大的、自我發揮的空間。
許多學霸身兼多項技能,並不僅僅只會學習,而是愛好廣泛,在各個領域都能獲得出色的成績,這也得益於父母自由寬鬆的態度。
良好的習慣大多是從小養成的,不難發現,許多學霸父母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重慶狀元謝欣穎的爸爸媽媽從小就非常注重培養女兒的閱讀興趣,一歲多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等,從小養成的良好閱讀習慣,不僅豐富和開拓了謝欣穎的視野和思想,也為她後來的良好學習習慣打下了堅實基礎。
天之驕子、高考狀元從來不是天生的,後天的培養才是決定性的。作為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家孩子的良好習慣還不算晚。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但只有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才能走好以後的路。
讓我們以身作則,陪孩子讀更多書,學更多知識吧,說不定哪天,就會有一個高考狀元出現在這些聰明可愛的小讀者之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