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一直以來的認知中,母親為孩子付出自己的所有仿佛是天經地義的,當孩子出生以後,女性同時也天然地獲得了屬於她的另一個稱呼——某某的媽媽,這種無私的母愛往往會成為大眾歌頌的對象。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親子關係都很融洽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當母慈子孝的包裝被撕開以後,裡面是無數媽媽夜裡輾轉難眠的痛苦掙扎。
林女士於一天的深夜中在自己某社交媒體帳號上發布了一則動態:「我真的討厭我的孩子!」,引來了高達2.6萬的轉發和32萬的點讚,在這條動態下媽媽們的絕大多數評論中都透露著自己對於孩子的各種不滿,話語中滿含著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無奈和痛苦。
為什麼林女士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事情還要從她的成長軌跡開始講起,從農村裡出生的她,很小的時候就明白自己想要實現階級的躍遷,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轉變為都市中的白領麗人,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於是在每天同齡人一起無知無慮玩耍的時候,她總是獨自在看書學習,成為了家長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有志者事竟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十分優秀的她如願進入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最後回到了離自己老家最近的城市的銀行中工作,並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老公,成為了小時候自己夢想成為的那個人。
像絕大多數女性的人生軌跡一樣,結婚後的她不久就懷上了一個小女孩,經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辛苦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小寶寶。深知教育對孩子重要性的她對孩子從小就十分嚴格,除了為孩子挑選了市內最優秀的幼兒園外,還為孩子早早報了課外輔導班,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嚴格按照林女士的規划進行下去,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即便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很勞累,壓力很大,但是孩子每一次的不滿都被林女士一句「都是為了你好,長大以後你就明白了」搪塞了回去,孩子也只能在林女士規劃好的道路上按部就班的走著。
可是當孩子上了初中以後,隨著叛逆期的到來,這些年林女士對孩子家庭教育的不妥之處逐漸爆發了出來,在家長眼中一直有著「乖乖女」形象的孩子,慢慢變成了林女士最不喜歡的「壞孩子」,從不愛學習到和男同學談戀愛,越來越不服從林女士管教的孩子將母親從小施加給她的壓力以一種另類的方式釋放了出來。
於是這天林女士失眠到凌晨後,想到自己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卻用如此的表現來回報自己,不由在深夜中發出感嘆「我真的討厭自己的孩子」,引來了大家的感同身受。
1.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寶媽們之所以對這條吐槽都如此感同身受,說明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合作關係,而非單純的管理關係甚至是敵對關係。
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那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基礎,今天推薦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的大作《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作者總結了她5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推出了這本育兒書。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作者並沒有試圖說教,而是從實際出發,幫家長理清跟孩子之間溝通障礙的根源,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溝通方法和處理情緒的方法,藉此重建親子關係,達成親子之間的合作,相信在學習了她的方法以後,寶媽一定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會在孩子的教育上能得心應手很多。所以就把這本書鄭重推薦給你,點擊即可購買。
2.對孩子期望過高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無非就是因為媽媽對於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而孩子卻讓她的希望落空所導致的。很難說造成這種情況究竟是誰的錯。畢竟作為孩子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孩子規劃人生路線,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所考慮,而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失去了很多支配自己自由生活的權利,不得不亦步亦趨走在家長為自己安排的道路上,出現反抗情緒也在情理之中。
3.父親在育兒中的缺失
想要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父親作為家庭中的成員理應起到重要的作用,不應該將照顧孩子的重擔全部壓到母親的身上。「喪偶式育兒」往往會更容易出現難以調和的家庭矛盾,孩子的媽媽也更容易情緒崩潰,無處釋放自己壓力的她們只能將過錯歸咎於孩子身上,甚至會因為孩子沒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去成長而產生厭惡感,失眠到深夜中只能無助地在網際網路上發洩自己的情緒,向大家尋求一絲共情。
總結:
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有所發展是每位母親的心願,即便媽媽對孩子產生厭煩情緒也只是一時的,畢竟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血脈聯繫是斷不掉的,總有家長和孩子相互理解的一天。另外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母親一個人的事情,孩子的父親也應該盡到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除了掙錢養家外,儘量將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投放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分擔孩子母親教育孩子的壓力。
今日話題:你曾經對自己孩子出現過討厭的情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