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廖瑾
2018-03-26 10:55 來源:澎湃新聞
「教育部去年公布了490門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其中外語類課程有10門。我認為(潛在)提升的空間很大,未來外語慕課(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還可大有所為。」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在第三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上表示,慕課作為網際網路與高校結合的產物,深刻推動了教學理念和模式的技術變革,為包括高等外語教學在內的中國高等教育的變軌超車提供了良好機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發表講話。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廖瑾 圖
徐青森表示,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迫切需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這進一步加強了對外語人才的渴望,也促使高校開展線上線下外語課程的建設。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同樣認為,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角色對人才培養要求逐步提升,聚焦教育、放眼世界、著眼未來,三者共同的作用使得慕課教學成為高等外語教育必然的選擇。
雖然教育部自2010年開始就密切關注視頻公開課和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發展的態勢,2013年中國慕課初見成效,但南京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王守仁認為,相比於其他課程,中國的外語專業慕課發展仍然「顯得滯後」。
「490門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計算機專業的慕課最多,中文慕課在學生中也很流行,但是外語的相對較少。」究其原因,王守仁分析稱,或與老師有畏難情緒,以及投入時間和研究耗費的成本有關。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李穎也看到周圍願意嘗試慕課的教師相對較少,「不是資金成本的問題,而是人力和精力的問題,慕課想要做出品質還是很複雜的」。
相較於其他課程,李穎認為,外語慕課的難點在於精準性,小到每一個字母,標點符號也要去查去摳。另外,在與技術團隊配合時,也會出現人員對國外地名不熟,找圖片時把南半球地名當做北半球某同名處的「烏龍事件」,這就對外語慕課內容上的把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學生MOOC課程好像不大成功,前面火熱了一陣子,現在慢慢又降溫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胡衛13日在接受未來網採訪時表示,目前網際網路教育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做教育的人不懂智能化,不懂信息化。很多公司在做教育軟體,也在開發數位化的產品,但是他們不懂教育,就懂技術。
在運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到慕課製作的過程中,李穎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她強調:「技術可以是錦上添花,也可以是雪中送炭,主旨是要服務於內容,在保障內容的前提下,運用技術。」她認為,如果大量運用技術或許只是讓在線教育更加花哨的話,對內容不起作用的技術沒有意義。
同樣,王守仁認為慕課製作中,老師要佔主導地位,課程設計很重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提出想法讓技術公司實現。而對於其中的協調和融合問題,他表示,慕課的製作就像「拍電影」,需要一個「導演」角色的存在,進行全場指揮統籌。
但是,李穎並不排斥新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對於校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公司宣稱將人臉識別、表情識別,語音識別等智能技術引入教育。她認為,這些企業的技術走在比較前沿,讓它們嘗試新技術未嘗不好,但是高校也應該關注,提出建議。
3月23日,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UMOOCs正式發布上線。作為我國首個以外語學科特色為主的慕課平臺,匯聚了全國多所具備外語學科優勢的院校的綜合語種資源。基於該平臺,全國各高校將共同完善教育模式、優化學科發展、強化科技攻關、提升師資水平,促進跨校、跨區、跨國資源交流共享,增強院校科研學術影響,提升院校核心競爭力;同時,UMOOCs還服務教師,改善教學計劃,助研利教、減輕負擔、提升效率;助力學生,打造資源共享、體驗多元、靈活開放、積極互動的泛在化外語學習空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精品課,教育部,慕課,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