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目前聲望正高,權力正盛,但從過去經驗看,第二任在沒有連任顧慮時想要放手大幹一場,卻常是災難的開始。
蔡英文的「監委」提名案,讓藍綠兩黨同時炸鍋。藍營的怒火比較不重要,黃健庭憤而退出「副院長」提名,凸顯蔡英文的「政黨合作」誠意是假,裂解藍營的計謀是真。
相形之下,綠營的反彈更值得注意: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和「立院」黨團多人猛烈炮轟,直指蔡辦幕僚政治操作讓蔡英文背鍋,甚至表態不會投下贊成票。如此強烈的反應,不僅重挫蔡英文的提名威信,也讓她的黨內領導權威大受挑戰。
持平而論,相較於其他的「監委」提名人選,黃健庭形象和條件都不差。綠營對他最大的不滿,並非黃健庭身上仍有未了官司,而是他「永遠國民黨員」的立場,與民進黨「基本價值」相離甚遠;新北市前副市長陳伸賢最後知難而退,癥結如出一轍。黃健庭質疑說,「當初力主提名我的人,沒人維護我清白,反而放任他們的同志來羞辱我」;一則反映他的輕信,二則顯示蔡辦的輕諾。
黃健庭最後也意識到,他不過是民進黨的「擋箭牌」。這面「擋箭牌」,本來是用來為「院長」提名人陳菊「護航」,以降低外界和在野黨的質疑;但引發反彈後,擋箭牌吸收了所有飛來之箭,最後黃健庭「李代桃僵」陣亡,陳菊依然完好。綠營維護陳菊的說法是:陳菊在最後一刻才知黃健庭被提名為副手,也有人點名攻擊蔡辦身旁的「小圈圈」。無論綠營如何自圓其說,所有流言與不滿都指向蔡英文決策團隊思慮欠周及政治操作格局失當,以致蔡英文惹火上身。
前臺東縣長黃健庭。(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與其說民進黨內這次是反黃健庭,不如說是對蔡英文大權在握的積累性反彈,這和當年「藍委」杯葛馬英九的「監委」提名如出一轍。民進黨完全「執政」後,臺立法機構變成了橡皮圖章,民進黨團唯蔡蘇當局之命是從,不敢稍有異議。行政部門權力不分享,蔡英文決策不溝通,黨內敢怒不敢言的怨氣積久了,必然要找個出口發洩。這些情緒不能直接衝著蔡英文來,這回找到這種「違反民進党進步價值」大義的題目,各方勢力當然要發作一下,給蔡英文與其策士們一些顏色瞧瞧,為「立委」爭點尊嚴。
蔡英文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她第二任挾著817萬選票的民氣上路,首次遇上政治危機,竟是自己親手製造的。蔡英文黨政大權一把抓,打著一手順風牌,連蘇貞昌都言必稱蔡英文英明。新「內閣」的人事布局,蔡、蘇毫不遮掩地表現出「近臣為重」的家天下表現,顧立雄出任「國安會秘書長」,顧妻王美花出掌「經濟部」,臺灣的安全和經濟大政真可以在「顧家廚房」裡決定。蘇「院長」也公然讓幕僚黃致達、丁怡銘從幕後走向臺前,全然不畏人言。
對黨內自家人都無法展現「大公」,對在野黨又豈能豁然「無私」?近臣當道的結果,當然就是各派系伺機反撲,勒索爭權。
近月來,蔡辦內先有密會文件外洩,繼有文化總會秘書長林錦昌等文宣大將攬包公部門限制性標案的疑雲,都有內部人士「揭醜反擊」的意味,甚至有民進黨人以「上下交相賊」為文痛斥黨高層施政的離譜。這一連串的放話與抨擊,直指蔡辦「失去基本價值與高度」,讓人嗅到綠營權鬥反撲的氣味。
蔡英文目前聲望正高,權力正盛,但從過去經驗看,第二任在沒有連任顧慮時想要放手大幹一場,卻常是災難的開始。蔡英文當然也想在第二任留下令名,但恃權而驕是主政者之大忌,若過度自信而亂用奇招,劍使不好,未能制敵反而自傷。黃健庭是血淋淋的一課,讓人聽到了蔡英文大權第一次裂解的聲音。
來源:華夏經緯網
編輯: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