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範圍內貧富差距並不必然反映社會公平喪失

2020-12-23 搜狐網

  理性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根據「兩會」前媒體調查,關注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排列在群眾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之首。「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對此也多有表述。去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著力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認為是對包括這一焦點問題在內的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性問題所作的一個回應。

  雖然社會公平與貧富差距問題往往被人並列起來討論,但嚴格地說,社會公平問題,不等於貧富差距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只是社會公平問題的一個方面。儘管可以說,嚴重的貧富不均必然是社會有失公平的一種體現,但是一般程度上的貧富差距的存在並不必然反映社會公平的喪失。

  社會公平意味著在平等的規則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利,以達到最終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因此,社會公平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過程公平以及分配上的公平。撇開機會公平、過程公平而求分配公平,不過是過去「一平二調」、「一大二公」的回頭;撇開分配公平而只講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可能導致弱肉強食,這樣的社會不僅不能算社會主義,也不可能有基本的和諧,社會成員之間難以共生互存。

  目前,社會成員普遍關注社會公平與貧富差距這個問題,根本的原因並不僅是貧富差距的存在,而在於貧富差距的形成過程。

  毫無疑問,貧富差距的存在使人產生了普遍的心理感受。富可敵國與貧無溫飽之間的差距,會喚起人們複雜的感受,同情、憤怒、怨恨等等心理可能藉此而生,但假如這種差距的形成建立在機會和過程都不失公平的基礎上,較少有人因此心理失衡。

  對於社會改革家而言,公平的機會和過程所造成的貧富分化,可能一定程度上激發其採取分配政策調整的願望,但這種社會控制也將是相當緩和的。但是,如果貧富差距的形成被很多人認為並非來自於機會公平、過程公平,那麼它所引起的負面心理將是巨大的,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就有可能產生,如果政治結構對這種狀況不能作出主動的改變,這種對立可能會導致社會階層之間的疏離、隔膜,最嚴重的是萌生大規模社會衝突。

  任何一個公平的社會,不可能消滅貧富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範圍;不可能消滅公平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使這種結果不至於無限擴大。社會公平與貧富差距高度相關,但貧富差距也並非在社會完全實現公平的情況下就不存在。可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必須要實現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力求消滅機會不公平、過程不公平。機會和過程不公平比結果不公平更能動搖人們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更能降低人們對社會秩序的支持。

  一度為人所關注的「仇富」心理,說到底,並非社會上基於貧富差距而產生了一般性的對富裕者的敵視,而是表現為人們對財富來源是否合法、獲得財富的機會是否正當的高度懷疑,人們並不仇視那些依靠勤勞和智慧獲得財富的人們。在「仇富」心理的形成之中,富裕階層的社會表現,也有著一定的作用,一個具有同情心、行事端正的富人不會引來什麼仇視,而為富不仁、窮奢極欲以及飛揚跋扈的做派,必然引起社會的反感。

  討論「關注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的問題,需要一個將二者適度分離的理性態度,而不是把社會公平的實現與貧富差距的縮小直接聯繫起來,以貧富差距的縮小視為社會公平的實現。我們對現實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我們並沒有完成「富起來」的過程,中國正在出現富裕者,某種程度上可能形成了富裕階層,但鼓勵社會財富的增長,仍然將是長期的策略。

  因此,關注社會公平問題,重在建設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的社會,使每個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發展空間,嚴厲打擊借改革之名非法獲取財富的行為。而縮小貧富差距,不應是進行新一輪的剝奪與瓜分,而是重在提高二次分配能力,通過各種社會保障措施使貧困者獲得必要的國家救助,同時積極鼓勵「第三次分配」機制的形成,為富裕者進入社會救濟領域提供合法渠道,例如允許私人建立各種非營利性基金會、鼓勵富裕者介入各種形式的慈善事業等等。

  社會公平與正義,是長治久安的基礎。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也隨著溫飽問題普遍解決以後人們權利要求的更加迫切和明確,社會公平與正義問題正上升到一個突出的位置。中國傳統上有「均貧富」的文化衝動,現實中必須避免把它當成一種政治選擇,必須從現代政治智慧中尋找實現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的新路。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陳中華:縮小人民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陳中華:縮小人民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齊魯網)近日,濰坊青州市公安局破獲了一起搶劫案,嫌犯是一名65歲的老人,尚處在假釋期內,而他再次實施犯罪確是為了能夠「牢」有所養。他說道:起碼在監獄,長病的話國家還管,有吃有喝的,比在社會上還強。
  • 焦慮、自戀、成癮、....貧富差距的後果與真相
    這種在乎他人評價的心理,其實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焦慮程度。社會學家調查了歐洲31國的民眾心裡,發現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不論收入高低,所有人都對社會地位感到更焦慮。也就是說在不平等的社會中,人們更擔心他人的評價,心理學家把這種讓人感到焦慮或壓力的評價稱作社會評價威脅。
  • 【讀新書】《格差社會》/日本的貧富差距與階層固化
    實際源自日語詞,「格」表示等級,「差」表示差距。「格差社會」即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社會。 全書共有五章,每一章又分五至六節,這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每一節裡就開始亂塞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譯時的排版問題),所以讀這本書建議至少完整的一章一起讀,否則會把作者列舉的反例當做了他要論述的觀點。
  • 縮小貧富差距的難與易
    而且更重要的是全民社保體現了一種社會公平和正義,讓全體國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可以增加整個社會的穩定性和凝聚力。在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全體國民的基本社保,使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免於生存與疾病的恐懼,這將是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對整個人類進步的一個巨大貢獻。第二,我們基本沒有種族、宗教等問題的困擾。在印度,在非洲和拉美的很多發展中國家裡,貧富差距往往和這些問題摻雜在一起。
  • 孔子如何看待貧富差距?縮小差距的做法,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貧富差距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很關注的熱點問題,不僅關係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分配,還直接關係著每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有一套關於縮小貧富差距的理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代貧富差距矛盾,甚至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讓我們來看看當年孔子是如何看待貧富差距問題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句話出自膾炙人口的巨著《論語》一書中的季氏一篇中。
  • 26個人擁有世界一半財富 貧富差距是當今社會存有的不公平狀況之一
    貧富差距是當今社會存有的不公平狀況之一,極少數把握著全世界絕大多數財富。聯合國組織理事長古特雷斯就強調,最富有的二十六個人操縱著全世界一半的財富。據烏克蘭衛星通訊社7月19日報導,古特雷斯對當今社會的貧富分化難題覺得十分憂慮,古特雷斯表明,貧富差距導致了包含腐敗問題、金融風暴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除造成極端的社會影響外,更比較嚴重損害了大家的身體健康。  另外,古特雷斯對降低貧富分化的市場前景並不開朗。他強調,地球上絕大部分人的生活品質在於他的出世,而性別、家中、人種都是變成別的的根本性要素。
  • 《寄生蟲》坎城記者會:貧富差距反映韓國兩極分化
    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導韓媒稱,參加坎城電影節的電影《寄生蟲》反映韓國社會階層分化。據韓聯社5月22日報導,在《寄生蟲》的坎城記者會上,導演奉俊昊表示,嘗試用縱向架構表現階層。(新華社)據報導,該片講述無業家庭的長子去面試高薪家教而發生的意想不到的故事,是一部家庭悲喜劇,整片通過兩家貧富差距反映兩極分化的問題。奉俊昊說,本片九成以上的畫面在家中拍攝,富人家是垂直的架構,由臺階連接上下層,本片用縱向架構表現階層,由於臺階出鏡率奇高,還被劇務人員戲稱為「臺階片」。
  • 人民日報關注貧富差距 稱已形成階層和代際轉移
    複雜多樣的成因——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於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權力尋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  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哪些?  李實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貧富差距、收入差距。
  • 哪一個瞬間,讓你突然感受到了貧富的差距?
    我拎著西瓜出門,手機響,學生給我發了微信:「老師,你能不能把作業多留一點給我,我明天出發去亞馬遜,有一段時間不能上課了。」我打字回她:「去亞馬遜訪問嗎?又要打商賽?深圳亞馬遜還是美國的呀?」但有些人,與你根本沒有在同一條跑道上奔跑。就像那個水果店裡,守在榴槤旁邊寫作業的小姑娘,她很認真地低頭在寫作業。燈光那麼炫目,身影那麼單薄。
  • 女權運動的窪地:世界範圍內女性主義興起時,印度為何發展緩慢?
    當下世界範圍內,不論是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國家,女性主義都在冉冉升起。然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仍存在女權運動的落後之地,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即使是現在印度的很多地方仍奉行封建主義思想,認定男尊女卑。
  • 由苟晶高考被人頂替想到的:機會公平的社會才有生機有未來
    貧富差距與購買力沉沒損有餘以補不足,這個過程不斷地持續下去,就會造成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地加大。沒有機會公平,沒有分配公平,沒有道德公平。像一個黑洞一樣,吞噬掉社會的生機和上進心。既然你怎麼做,都得不到公平的結果,那為什麼還有奮鬥呢?
  • 北師大教授華生:縮小貧富差距沒無痛藥
    實際上我在開始研究收入分配問題之前有個總的認識:目前貧富分化嚴重,現行分配製度對勞動者有歧視,對資本過於寬鬆,因而也相信勞動者報酬佔比低的流行觀點。但從今年7月到10月,經過課題組三個月的研究,結果令我們大吃一驚:勞動者報酬佔比並不像目前已經形成的共識那樣是偏低的,反而是比較高的,至少在發展中國家甚至「金磚四國」中最高。
  • 勞動致富能跑得過社會貧富差距的速度?
    今天是休假的最後一天了,今年家裡面多了2個新出生的孩子,長輩們的話題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小孩子的教育上 中國的教育目前來說,相較於其他國家還是相對公平的狀態,但是也在朝著商品化的趨勢在發展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寫作]女權主義與貧富差距
    正好在這個討論見報的前幾日,《紐約時報》登過一篇有趣的短文(見該報2006年11月19日),主題是關於美國家庭內(夫妻間)的收入差距在縮小,但家庭間的貧富差距在擴大。此文的作者認為,前者也是導致後者的一個因素,並引了多項研究資料為證。比如,醫學院以前以男生為主,那時醫生通常娶女護士而現在醫學院的女生數量都快超過男生了,女護士除非長得特別漂亮,否則哪裡還搶得到男醫生?
  • 經合組織公布最新數字 世界關注中國縮小貧富差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日發表報告稱,近年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逐步縮小」、「並沒有預想的嚴重」,原因是政府對農村財政支出的增加和更多農民向城市遷移。中國的貧富差距是近年來最受國內輿論詬病的焦點之一,也是中國發展模式遭受外界揶揄的要害之處。在西方一些激烈的評論中,中國在收入公平的問題上幾乎不可救藥。
  • 貧富差距 wealth gap
    關注氣候峰會 學習環保詞彙浙江省第一份社會財富觀調查報告近日對外發布,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認為貧富差距大,50%以上的人判斷未來貧富差距還將拉大。社會貧富懸殊狀況不容樂觀。面對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最新相關調查顯示,有96%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仇富心理。文中的wealth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就是指「貧富差距」,這已成為社會中的hot-button issue(敏感問題)。
  • 我國貧富差距有多大?在全球是什麼水平?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
    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看到,在一些地方,由於交通條件和諸多因素,人民生活並不富裕,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在交通、教育、醫療方面和其他地區差異較大。但是對於窮人來說,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中生存。事實是殘酷的,即使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貧富差距也是正常的。根據相關數據顯示,5%的美國人擁有60%的財富,其餘的95%僅擁有約40%的財富。所以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貧富差距。那貧富差距是什麼?貧富差距是指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造成的財富差距。如果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仍有利於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氛圍,有利於社會進步。
  • 高考 教育公平的遊戲 or 社會公平的法制
    然而日本做為亞洲的發達國家,研究日本的社會結構其實對研究我國目前越來越嚴重的階層固化問題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坦白說,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全球來看都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課題,因為人的基本需求是:一要生存;二要發展。倘若這兩項都不能被滿足,我們的社會將走向何處呢?我們再來看看歐美的教育。
  • 美國貧富差距排行榜 邁阿密貧富最不平均紐約排名第四
    金投網10月06日訊, 彭博本周三(10月5日)公布了一份報告,評出了美國貧富差距最大的10座城市。邁阿密在這個並不榮耀的榜單上不幸登頂。亞特蘭大、紐奧良分列二三名。紐約在這個榜單上排名第四,儘管沒有擠進前三,但也說明大蘋果城貧富差距在美國各大城市中屬於並不理想的一個。
  • 巴曙松:極端不公平是文明的必要條件嗎?
    有時候這種寫法也會有對懸殊貧富差距進行辯護的意味,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這樣的貧富差距,那麼社會上就無法形成這樣少數精英階層來討論超越日常柴米油鹽的事情:極端的不公平幾乎是文明的條件。  精英主義拉大貧富差距  大部分崇尚精英主義的人都認為巨額薪水差距是正當的,因為由薪水造成的貧富差距據說要比由繼承財富造成的差距更具合理性。從拿破崙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曾有一批數量很小但薪資很高的高級公務員群體(收入是當時平均水平的50~100倍),這些人最低也是政府部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