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還是全球人才大磁場嗎?

2020-09-09 全球化智庫

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日前突然驅逐15名中國公派留學生,這只是美方人為破壞中美人文交流的又一鐵證。長期以來,美國作為全球吸引人才的「大磁場」,受到中國留學群體的青睞。與此同時,中國留學生群體為美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做出重要貢獻。可以說,美國在人文交流領域的種種限制,損人不利己。然而,美方一些政客還在變本加厲,並放風說,「川普正在考慮限制中國學生赴美學習,很快還要宣布新舉措」。《環球時報》記者梳理了過去4年川普政府對中國留學生和交流學者的各種限制,並請國內和在美國的相關人士談了這些措施將給中國學生帶來哪些實際影響。這些限制被國內留學中介機構的負責人稱為「所謂的恐嚇信號」,它讓有「赴美留學夢」的中國孩子和家長失望,也讓大多數美國高校感到無奈。

編張大網限制中國留學生

「此決定僅針對受特定組織(中國國家留基委)資助的訪問學者……」對8月下旬突然做出的驅逐中國留學生的做法,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做了這樣堂而皇之的解釋。截至9月7日晚8時,在美國一份要求該校收回其「與15名中國公派留學生終止合作關係決定」的網絡請願書上,籤名者已接近6500個。據《環球時報》記者9月6日了解,這些公派留學生有的已經回國,其他的也將於近期離美。

發生在北德克薩斯大學裡的事情僅僅是中國留學生及訪問學者近年來在美國遭遇的麻煩事中最新的一個。《環球時報》記者對川普政府上臺以來針對中國各類留學生出臺的禁令進行了梳理——它們就像一張編織得越來越緊密的大網,讓中國學生及學者赴美留學、交流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

2017年12月18日,川普任期內發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今後將通過收緊籤證的方式,限制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來美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理工科專業。這一禁令很快在半年後得以具體實施,特別是在機器人、航空、高科技製造業等被計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加以限制。

2018年5月29日,美國政府表示,將從該年6月11日開始,限制部分中國公民赴美籤證,如延長籤證審查時間、將中國留學生赴美籤證有效期從5年縮短到1年等。10月,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爆料稱,川普政府曾在早些時候考慮直接禁止中國公民獲得學生籤證。相關建議來自川普高級顧問史蒂芬·米勒,他多次遊說總統推行這一法令,稱「中國學生可能會在美國進行情報盜竊活動」。

2019年5月14日,阿肯色州參議員湯姆·科頓、佛羅裡達州參議員馬克·盧比奧等美國政客提出一份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制定一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聯的科學和工程機構名單,並將禁止受僱於或由這些中國軍事機構贊助的個人獲得赴美留學或研究籤證。該法案還稱,申請赴美學習或學術交流的中國公民,若其研究學科在美國「商業管制清單」中,籤證官應徵詢「安全諮詢意見」,即將申請人材料寄回華盛頓,以對申請人進行額外審查。

今年5月27日,依然是湯姆·科頓,夥同田納西州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公布了《安全校園法案》,該法案將禁止中國公民在STEM領域獲得畢業生及研究生學習籤證。5月29日,美國白宮政府網站發布總統公告:將於6月開始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持F籤(學生籤證)和J籤(交流訪問學者籤證)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入境美國,但不包括本科生。《紐約時報》稱,擬被限制的「與中國軍方有直接聯繫」的中國院校包括西北工業大學等7所高校,將影響至少3000名中國學生。7月14日,川普籤署行政命令,暫停與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富布賴特交流項目。8月31日,美國務卿蓬佩奧在一檔電臺節目上宣稱,「川普正在考慮限制中國學生赴美學習,可能會在未來幾周或幾月內宣布新舉措」。

伴隨著各種限制,已有部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機場遭遇出境嚴查,有的還被扣下電腦等個人物品。對美方的重重設限和種種威脅,中國有關部門多次發出留學預警,提醒廣大學生和學者赴美前加強風險評估,增強防範意識,做好相應準備。有國內想讓子女留學美國的家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一再頒布對中國留學生不友好的政策,讓他們多了不少擔憂,赴美留學的熱情已不像以前那麼高了。在美國克里斯多福紐波特大學助理教授孫太一看來,川普政府的相關措施已給中國赴美留學群體造成很大影響,他告訴記者:「措施本身的直接受害者還只是一小部分人,我們不能忘了有很多本來準備赴美學習的群體,可能因為相關的措施而計劃擱淺,或者僅僅因為風險增大而不得不改變計劃。」

負面情緒影響「留美」決策

隨著美國各種限制措施的增多,許多在美多年的中國學生和學者感覺到了變化。在德克薩斯州某高校擔任博士後的陳博士研究領域是數學,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學術圈中,除了美國人自己,歐洲人最受信任,而來自一些中東國家和美國敵對國家的人被界定為『危險』,完全被摒除在外。中國人原本介於兩者之間,是雖然『敏感』但仍然可以參與保密項目的人群,但現在已有了新變化。」陳博士曾連續3年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實習,他發現,現在外國人特別是中國學生想進實驗室越來越難了。

對美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是把「竊取美國科研成果和機密內容」的帽子扣在中國學生或學者頭上,大多數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在美人士都表示不理解。有在美國高校工作的中國學者強調,美國高校大多數研究項目都是公開的,「學校裡的科研活動本來就是為了推進學術發展和為公眾服務的,因此我們都會把自己的成果分享出來,也非常願意增加自己在學術上的名聲和影響力。」據孫太一介紹,美國一些大學因為聯邦政府的糾纏而決定不再接受任何有保密級別的科研項目,以保證學生在上學時的學術自由及相關權利。他告訴記者:「美國高校在招生時可能因為部分項目保密等級的要求而限制外國人加入,但更多的門檻是在美國國務院及其系統製造的籤證環節。如果去美國學習光行政調查就得數月,那實際已經耽誤了學業,更何況最終等來的還有可能是拒籤。」

孫太一提醒說:「對美方院校來說這也將形成惡性循環:即相關專業對招收中國學生加以限制,導致校方無法從中國學生這裡得到充足的資金注入,最終項目可能會縮減規模,進而影響未來的招生計劃。」

一位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就讀電子工程專業、現在半導體領域從事研究和教學的華裔人士介紹,去年有個北大的研究生聯繫他,想2021年來他這裡讀博,但鑑於今年的形勢已選擇讀本校的博士。據該學者介紹,他所在的高校幾年前就不接受公派的中國學生了,去年華為資助的研究項目也被叫停。他認為,美國的一些限制令對美國的研究機構影響很大,它們本來很看重中國留學生,因為中國學生喜歡研究硬體、做實驗,相比,印度學生喜歡寫程序。該學者表示,美國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措施相繼出臺後,他們也在觀望,看美國高校會採取哪些相應的對策。

「根據我對清華、北大、西安交大等學校的本科畢業生調研,截至2019年,美國還是最受青睞的留學目的地。」新航道首席留學專家冉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中國學生在赴美留學的意願方面還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但如果美國政府老是發出這樣那樣的信號,中國留學生在情緒上受到的負面影響肯定會體現在他們的「留學決策」上。談到美方2018年開始對涉敏感專業的中國留學生進行籤證限制,他表示,這一政策實施後,中國學生在申請籤證的過程中,被「額外審查」的比例的確有「微小的上浮」,但大部分申請人通過修改簡歷、提供更詳細的資料以及更長時間等待後,最後還是拿到了籤證,目前被拒籤的其實並不多見。

對美國今年5月底宣布限制與「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相關的研究生到美國學習一事,冉維說,該禁令並沒有針對本科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尚沒有看到有本科生確實因為此事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據留學諮詢機構「最心留學」創始人王蕾介紹,國內學生申請美國高校的專業一般以商科、傳媒類、軟體開發、數據科學等專業為主,因此,川普政府截至目前出臺的限制性舉措對大部分中國留學生而言影響不大。但她近期在給中國學生提供留學諮詢服務時,還是注重提醒對方要在原來選擇的基礎上「做加法」,畢竟赴美留學整體的不確定性還是有所增加的。王蕾說,「我們會建議學生在留學目的地上增加幾個選項,以對衝美國潛在的風險」。

美國還是全球人才大磁場嗎

針對美國政府近年來頻頻出臺針對中國赴美留學生及學者的限制措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近日表示,中美建交41年來,包括留學生交流在內的中美人文交流對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認知、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美國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學校就讀的100萬外國學生中,近1/3來自中國,中國留學生每年給美國貢獻的價值超過150億美元。而在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看來,如果加上學生家長去美國探望、旅遊等開銷,中國留學生群體給美國帶來的收益遠遠不止150億美元,這只是「有形的、能看到的紅利」。王輝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還有一些屬於無形的收益,如雙邊交往,留學生在中間就起到了很大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能夠促進雙方的人文交流。此外,中國企業前些年到美國投資非常普遍,這其中有部分就是中國留學生帶來或促成的。一些中國留學生創辦的企業還在美國上市。」

「中國留學生是在美外國留學生中最大的群體,幾十年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互利的交流。」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高校獲得大量學費,這也是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對華順差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談到美國加強對中國留學生限制措施的背後勢力時,呂祥說:「像史蒂芬·米勒這樣的極右翼和反移民的人,從當川普高級顧問開始,就有報導說他是製造排外政策的頂級推手。在白宮,現在這樣的人不是個別的。」

這樣的排外加對華強硬也給美國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王輝耀認為,美國對中國留學生設限,這麼做本身也讓美國損失巨大。除了經濟收益減少,美國還將損失大批人才。他解釋說,如今,不論谷歌、臉書、推特還是亞馬遜等企業,都有大量華人員工,這些人以前基本上都是中國留學生,他們對美國的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認為,如果美國繼續針對中國留學生加以各種限制,未來美國作為全球人才大本營、大磁場的地位會受到巨大損害,同時也給世界留下非常負面的印象,即美國對留學生是不歡迎的,「由於這些人才的缺失,以及中國留學生作為兩國間橋梁、紐帶及催化劑的作用大大下降,這對未來美國企業的發展,乃至美國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對子女赴美留學開始擔心,這將會進一步促成中國留學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王輝耀認為,中國的留學趨勢會反映中國下一個40年的變化,中國學生未來會去諸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這些國家都是中國要加強合作的對象。

文章選自《環球時報》,2020年9月7日

⊙ 疫情下的「一帶一路」:疫情促使數字絲綢之路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 《世界移民報告2020》發布並舉辦研討會

⊙ 《世界移民報告2020》發布 解讀最新全球移民趨勢和移民問題

⊙ 破解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困境: 用科學而非政治戰勝疫情

⊙ 多國大使齊聚線上展開疫情時期中非特別對話

⊙ 多位知名國際學校校長談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國際教育將向何處去?

⊙ 中美將有熱戰嗎?關鍵時刻中美頂尖智庫專家展開雲對話

⊙ 【完整視頻】《中美民間抗疫合作分析——現狀、挑戰及展望》報告發布

⊙ 【完整視頻】紀念聯合國憲章籤署75周年線上專題論壇舉行

⊙ 【完整視頻】世界銀行聯合CCG首次深度解讀《全球經濟展望》

時尚產業如何在疫情中尋求新機遇?

三次亮相,為何這個舞臺的辯論和對話如此重要

【完整視頻】世界銀行前景預測局局長解讀《全球經濟展望》

48國代表雲端連線 CCG參與主辦全球智庫抗疫合作雲論壇

⊙ 【完整視頻】疫情如何影響全球人才流動?

【德國一臺採訪】王輝耀:中國不是世界的威脅,世界可以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兩會釋放中國加入CPTPP積極信號 CCG持續推動和建言

【ITV採訪】王輝耀:究竟誰是「別人」?不應該有「別人」

【完整視頻】中美企業在全球抗疫中可發揮怎樣的作用?

【完整視頻】疫情之下的糧食危機:根源、解決方案與國際合作

⊙ 【完整視頻】中印抗疫合作及危機下的亞洲發展

⊙ 【完整視頻】企業如何在疫情危機中尋求生機?

【完整視頻】科技界國內外專家談疫情下的中美科技創新

[完整視頻]來自中美歐資深專家談疫情下的WTO未來

[完整視頻] 關鍵時刻的中歐連線 如何應對共同的挑戰?

[完整視頻]數位知名大學校長學者深度對話 疫情下的國際教育未來走向

CCG研究報告 | 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共抗全球疫情

美前國務卿克裡:中美應合作以實現更好願景

中美關係中的迷思與現實:CCG在第56屆慕安會舉辦中美邊會

全球化智庫(CCG)報告/期刊在線閱讀

CCG訪美「民間外交」開展二十餘場活動:關鍵時點發出智庫聲音

相關焦點

  • 管理學院何以煉成人才的「強磁場」 ?
    12月29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順利舉辦今年最後一次海外人才分論壇。經過各個團隊的篩選推薦,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知名高校的幾位人才脫穎而出,參加了學院的最後一輪面試交流會。管理學院的人才招聘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學院是如何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盟呢?
  • 中山大學 | 管理學院何以煉成人才的「強磁場」 ?
    12月29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順利舉辦今年最後一次海外人才分論壇。經過各個團隊的篩選推薦,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知名高校的幾位人才脫穎而出,參加了學院的最後一輪面試交流會。管理學院的人才招聘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學院是如何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盟呢?
  • 打造強磁場 擦亮創新藍⑯|頂尖人才匯聚嘉興學院,助力「申碩創大」
    創新嘉興」大會戰,舉辦嘉興人才日、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紅船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學子回嘉」大學生就業創業推介會、萬家企業百萬崗位網絡招聘節等系列活動,大力支持企事業單位招引人才,上半年人才集聚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新增海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27名、國家級領軍人才46人,新引進碩博人才3120名、大學生5.4萬名,人才重點指標步入全省第一方陣,人才生態持續優化。
  • 蘇州工業園區是個吸引創新人才的「強磁場」
    這只是園區服務各類人才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園區聚焦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產業技術創新,不斷打造創業天堂,全力打造創新人才「強磁場」,讓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夢想在這裡起航。海外高端人才為何集聚34歲的左磊畢業於史丹福大學。
  • 地球磁極面臨大反轉? 專家:磁場正在迅速減弱
    地球磁極面臨大反轉?  強烈的太陽風暴每隔大約11年就要來一次,不過從百年來的發生情況來看,似乎對我們影響不大,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有個大盾牌,那就是地球磁場,它消解了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和帶電粒子。然而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這是否意味著又一次地球磁極翻轉的開始?
  • 中國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 傲視全球
    把一塊材料放在相當於地球磁感應強度120萬倍的強磁場下,持續10毫秒,或者以毫秒級的時間間隔反覆施加強磁場,會發生什麼?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創造了脈衝平頂磁場強度新的世界紀錄。在物理學家看來,這無異於開闢了研究微觀物質世界的新天地。
  • 深入研究地球磁場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結果顛覆認知
    太陽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隨著地球磁場的減弱,人們對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產生了許多誤解。一些人聲稱,磁場減弱導致的太陽輻射增加正在破壞臭氧層,導致全球變暖的速度加快。然而,通過了解磁場、臭氧損耗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等,本文可以證明為什麼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 打造強磁場 擦亮創新藍⑤|來過就不想離開!百餘名「教授級」人才為何不約而同紮根嘉興
    創新嘉興」大會戰,舉辦嘉興人才日、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紅船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學子回嘉」大學生就業創業推介會、萬家企業百萬崗位網絡招聘節等系列活動,大力支持企事業單位招引人才,上半年人才集聚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新增海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27名、國家級領軍人才46人,新引進碩博人才3120名、大學生5.4萬名,人才重點指標步入全省第一方陣,人才生態持續優化。
  • 美國強磁場實驗室Hannahs博士到強磁場中心交流
    10月10日,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測試及用戶服務部主任斯克特•海納斯(Scott Hannahs)博士訪問強磁場中心。  在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田長麟的陪同下,Hannahs博士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中心基礎設施、水冷磁體裝置和測試系統相關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強磁場中心創造脈衝平頂磁場強度世界紀錄
    1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創造了脈衝平頂磁場強度新的世界紀錄。此次該校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使用了具有獨立層間加固結構的單線圈磁體,孔徑為21毫米,電容器型脈衝電源供電,能耗7兆焦。
  • 崑山引鳳築巢,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今年以來,我市持續發力人力資源「大平臺、大服務、大數據、大產業」建設,以更優的人力資源配置和服務水平引鳳築巢,廣聚天下英才,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人才市場綜合實力保持全省縣市第一。今年以來,崑山人力資源市場積極打造線上、掌上兩大復工企業招聘專區,擦亮「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免費招聘服務品牌。
  • 歐洲空間局:過去200年 全球磁場強度下降了9%
    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是地球磁場位於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遍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至少幾十年來,這一區域的磁場變得越來越弱,而這也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根據歐洲空間局(ESA)的數據,在過去200年裡,全球磁場強度降了9%。南大西洋異常區似乎是一個特殊的變化點。
  • 印度有兩大優勢!人才風暴還席捲了全球,這值得光榮嗎?
    印度有兩大優勢!人才風暴還席捲了全球,這值得光榮嗎?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很多人提起印度還以為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但是印度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差。印度國內是有著非常多IT人才,而且還去到了美國擔任非常重要的職位。
  • 美國教育——培養和攫取全球人才
    世人皆知,美國用庚子賠款創建了清華學堂,清華學堂發展到現代的清華大學,不知為美國輸送了多少留學生?! 美國全球領先的教育,讓世界各國最好的學生趨之若鶩,通過教育培養並提供薪酬豐厚的工作,加入美國國籍,美國源源不斷地攫取全球頂尖人才。
  • 打造強磁場 擦亮創新藍⑫|「媽媽」式服務,增強人才粘性!嘉興這家企業留住海外工程師
    今年以來,我市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深入貫徹人才強市戰略,開展「創新嘉興」大會戰,舉辦嘉興人才日、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紅船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學子回嘉」大學生就業創業推介會、萬家企業百萬崗位網絡招聘節等系列活動,大力支持企事業單位招引人才,上半年人才集聚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新增海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27名、國家級領軍人才46人,新引進碩博人才3120名、大學生5.4萬名,人才重點指標步入全省第一方陣,人才生態持續優化。
  • 美國研究稱地球磁場曾破了個洞 對太空人是威脅
    電腦模擬的地球磁場圖。  科學家們一直在密切關注地球磁場,因為它是保護地球不受宇宙空間惡劣氣候影響的重要屏障。地球磁場就跟一座通風良好的老房子一樣,有時會被來自太陽的猛烈的帶電粒子穿透,從而導致耀眼的極光出現,或者令衛星和地面通訊系統受到幹擾。  美國科學家16日發布報告稱,近年來的衛星觀測顯示,保護地球的地球磁場受到了迄今為止來自太陽的最強烈能量衝擊,一度出現一個空洞。這一現象是去年夏天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所發射的「西彌斯」衛星系統發現的。
  • 地球的磁場可以用來發電嗎?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理告訴我們 磁通量的變化產生感生電動勢 閉合電路中的導體切割磁感線 會產生感應電流 那麼,問題來了 地球作為一個巨大的磁鐵 我們可以利用地球的磁場發電嗎
  • 呼喚全球人才,智匯兩江、智造未來
    重慶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呼喚全球人才,智匯兩江、智造未來】陶世祥介紹,希望兩江新區通過英才大會能夠招攬到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高端人才,未來兩年重點產業人才需求超過9萬人。希望有人才能夠到兩江新區來,建設內陸開放門戶、重慶智慧之城,兩江新區比任何時候都渴望人才、需要人才,要積極發揮好兩江新區的強磁場效應,呼喚全球人才,智匯兩江、智造未來。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美國切爾滕納姆地磁臺(地磁緯度Φ=50.1°N)確定的K 和ɑk的對應表。其中ɑk以2納特為單位。其他地磁臺以此表為基礎可按一定關係進行K和ak的換算。Ap指數是全球的全日地磁擾動強度的指數,稱為行星性等效日幅度。同理又把每一級Kp轉化為一定的幅度ap,稱為行星性等效三小時幅度,亦稱ɑp指數。其中,ap以2納特為單位。
  • 黑洞磁場強度竟是地球磁場一萬倍
    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對76顆黑洞進行觀察和測量發現,它們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會產生「噴流」。在噴流形成和吸積盤物理學中,磁場可能也起了關鍵性作用。…… 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對76顆黑洞進行觀察和測量發現,它們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會產生「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