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年之前,心理髮育不夠成熟,很容易沉迷於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娛樂活動中,比如遊戲、小說、電視劇等等。
由於自控能力差,很多孩子一旦沉迷進去,就像吃了會上癮的「毒藥」而無心學習,成為一個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人。
雖然他們能從其中獲得「快樂」,但這些快樂實際是「垃圾快樂」,有害無益。
因「垃圾快樂」灌輸太多,高一孩子不慎住進ICU
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手機一族的人均年齡,越來越低齡化,不少孩子2、3歲就開始接觸電子產品,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垃圾快樂」中,無法自拔。
鄰居家的孩子阿傑今年16歲,剛上高一,據了解從小學到初中,阿傑一直是班級裡的模範學生,成績穩居全年級前三。
初中畢業的中考,他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學校高中部重點班。
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子,媽媽一直非常自豪,為了獎勵兒子中考正常發揮,也為了滿足孩子日常上網課的需求,媽媽特地給阿傑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生怕耽誤了孩子的學業。
眼瞅著半學期的時間過去了,學校組織的線上期中考試,阿傑的成績卻是一落千丈,直接落到了班上末幾名。
媽媽詢問孩子為何下滑,孩子謊稱線上老師講太快自己跟不上,媽媽無奈只能讓孩子多勤勉跟進,利用晚上的時間,自己在書房多溫習線上課程。
可實際上,阿傑根本不是跟不上,而是完全沒聽,每天的線上課程的時間,他都用來打手遊了。
就這樣成績不斷下滑,再加上最近媽媽允許自己晚睡「補課」,這可讓阿傑抓住了機會,幾乎一整天都抱著手機「嗨到爆」,一玩就是數小時。
可畢竟年紀還小,雖然從阿傑從遊戲中獲得了快樂,但身體開始逐漸吃不消了,前段時間餐後突然暈倒,被家人趕忙送往醫院,醫生經過檢查確診孩子是腦部急性缺氧,直接安排進了ICU。
這可把全家人嚇壞了,難不成是學習時間太長的過?此時媽媽再查孩子的手機,看到滿屏的遊戲app,才算明白了一切,雖然很氣憤,但看到孩子躺在ICU的模樣,還是擔憂更多。
憤恨不已的媽媽,一甩手就把害娃的手機摔到了地上,垃圾快樂也為之瓦解……
媽媽自己的一番好心卻換來了孩子的「墮落」,還害了孩子健康,媽媽倍感後悔,卻已是來不及了。
沉迷於「垃圾快樂」中的孩子,未來多半沒出息,父母要有教養格局
學習是艱苦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努力;而玩樂卻是輕鬆的,能帶給人最直接的快樂。
但這種快樂屬於「垃圾快樂」,只能讓人們短期內沉迷,從長遠來看,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好處,甚至會毀掉他們的一生。
「垃圾快樂」會慢慢侵蝕孩子的內心,讓他們喪失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只為了獲得短暫的滿足而玩物喪志、不思進取,這樣的人未來不可能成功。
因此,面對自制力相對較差的孩子,父母需要警惕,千萬不能讓孩子陷入「垃圾快樂」的陷阱。
1、以身作則
現在很多父母自己都離不開手機,在家的時候整日拿著手機玩,孩子們也會有樣學樣。再加上模仿是孩子的本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一對愛玩手機的父母絕對教不出一個愛看書的孩子。
所以,榜樣的力量非常重要,家長要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孩子,以身作則,這比對孩子說教千萬遍更有用處。
2、多陪伴孩子
沒有人是天生喜歡玩手機的,大多數人玩手機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愛玩雖是孩子的天性,但他們更喜歡在戶外玩耍。大自然能帶給孩子更廣闊的心胸和氣度,不會讓孩子拘泥於手機的天地中。
所以,父母應該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到戶外玩耍,帶孩子多出去看看世界,這樣的孩子見多識廣,也沒有多餘的精力沉浸於「垃圾快樂」中。
3、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當一個人感到無所事事、找不到方向時,就容易沉浸於那些能帶來短暫快樂的事物上。特別是孩子,當他們的小天地裡只有學習時,一旦被手機蠱惑,就會很容易貪圖享樂、不思上進。
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幫他們找到能成就自己的事情,並教會孩子堅持的重要性。當孩子有了目標和方向,就不容易迷失。
總之,孩子是否容易沉迷於「垃圾快樂」中,跟父母的關係非常大。父母陪伴和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迷失自己」的根源。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和努力的過程。希望每一對父母都能讓孩子遠離「垃圾快樂」,健康成長。
你有哪些好方法讓孩子遠離「垃圾快樂」呢?都來說說吧!
ps: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