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80歲「校對奶奶」錄製《朗讀者》,董卿為何等她到凌晨一點?

2021-02-20 新華每日電訊
   編者按 

在最近開播的《朗讀者》第三季中,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主持人董卿一直等到凌晨一點,才見到新華社「銀髮校對」陳素芬。那個時候,已經80歲高齡的陳老師剛結束一天的夜班……今天,我們一起重溫陳老師追求文字「零差錯」的故事!

「校對奶奶」的白髮與黑夜

「老派文字工作者」守護白紙黑字追求「零差錯」的故事

首發:2019年12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劉婧宇

陳素芬,79歲的新華社退休新聞工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起,三次駐蒙古國,承擔報導任務,感受「外交風雲」。退休後,堅持上夜班幾十年如一日,作為「奶奶級」的「編外校對」,同年輕人一起月出而作、月落而息,為稿件「零差錯」而努力

 

2019年冬至,午後的陽光溫暖和煦。

 

在北京宣武門附近的一間小屋陽臺上,擺著一排大小不一的花盆。盆中綠植鬱鬱蔥蔥,不見一片枯葉,地上也沒有一點水漬,整潔中透著主人的精心。

 

已經79歲的陳素芬,剛熬過一個通宵——退休20多年來,她一直為一家中央時政大報做文字校對。每天按報紙編輯排版時間作息,早已成了她晚年生活的常態。

 

一到晚上,編輯部燈火通明,來自國內外的新聞報導,都匯集到這裡篩選、編輯和排版。不管多晚,陳素芬都會等著版面大樣出來。她不喜歡引人注意,雲淡風輕得像一個「隱形人」。

 

白天在家裡,她最愛侍弄陽臺上的綠植,澆水施肥。上了一輩子夜班的陳素芬,對陽光有著特別的眷戀。

 

寒來暑往,報社的編輯記者換了一茬又一茬,她這個「編外校對」一直沒有變。每天夜裡十點,是校對員到崗上班的時候,她會攏好滿頭銀絲,穿戴整齊,拎著自己的小布兜,準時坐在校對室。

 

在陳素芬的世界裡,人等稿子正常,稿子等人就不正常了。工作中她極少閒聊,只和編輯溝通稿件中的問題,多餘的話不多說一句,直到籤字付印後悄然離去。

 

報社夜班編輯的工作特點,是「月出而作、月落而息」,熬夜成了這個崗位的「標配」。幾年堅持下來,很多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都會有熬不動的疲憊感。

 

前不久,直到一位老記者發問,「校對陳老師快八十歲了,每天跟著大家一起熬,她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年輕的編輯們才突然發現,這個「奶奶級」的「編外校對」,似乎被自己忽視了好多年。「她肯定有什麼強大的動力支撐著,不然哪來這麼大的精氣神?」大家越想越好奇。

12月27日深夜,陳素芬在夜班校對室校對稿件。記者劉婧宇攝

 

烏蘭巴託的夜

1941年1月,陳素芬出生在青島,父親是工人,母親靠做手工補貼家用。童年記憶中,家裡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小時候唯一一次吃到蘋果,還是生病發高燒時。

「苦命的孩子」,她這樣形容自己。每當鄰居給小素芬一點好吃的,她都會開心地帶回家,絕不會吃獨食。

 

解放後,因工人家庭的良好出身,陳素芬有了上中專的機會。

 

1960年,從護士學校畢業後,她被分配到山東省千佛山高幹療養院。每月能掙30多元,工資除了吃飯,全部補貼家用。除此之外,還在療養院後山上開闢一小塊空地,種蘿蔔曬成幹,也寄回家裡。那一年,她19歲。

 

1961年,一紙調令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組織上經過層層篩選,決定派她去蒙古國的中蒙友誼醫院當護士。

 

「政治上必須絕對可靠!」半個多世紀後,陳素芬回憶此事,仍十分自豪於這份信任。

 

於是,她沒有多想,就和幾個同樣懵懵懂懂的小姐妹一起,登上了北上烏蘭巴託的列車。經過兩天的顛簸,終於踏上了這個陌生的國度。

 

當年,中國對蒙古國有很多援助項目,中蒙友誼醫院是專為我國援蒙工人設立的。陳素芬被分配到急診室工作,經常值班到大半夜時,有受傷工人被送來救治。偶爾,還會有幾個醉漢闖進來。

 

由於剛來時就被提醒「獨自外出很危險」,陳素芬她們幾乎不出醫院大門。中蒙友誼醫院外有一條幾十米長的小路,直通中國駐蒙大使館。身處異國他鄉,小夥伴們在這兩個地方,才能有「家」的安全感。

 

當時使館人手緊缺,每逢舉辦活動,就向一牆之隔的醫院「借人」。陳素芬她們手腳麻利,經常被派過來幫忙。在這裡,她遇到了烏蘭巴託分社的翻譯巴塔爾倉,他精通蒙語、漢語,年紀輕輕就已經是黨員。

 

當時的國際環境,巴塔爾倉也是「政治上必須絕對可靠」,才會被派來工作。

 

年輕陽光的陳素芬不但人很熱心,還是交誼舞高手;大個子巴塔爾倉身高一米八三,平時話很少,用介紹人的話形容,是一個「很老實的小夥」,在護士長的撮合下,倆人漸漸走到了一起。

 

回國前,他們在大使館舉辦了婚禮。當時的駐蒙大使成了證婚人。在使館的大禮堂裡,桌上擺幾盤糖果,雖沒有父母的參加,這對新人也收穫了滿滿的祝福。

 

陳素芬至今仍記得,她扯了一塊布,自己手縫了一件紫紅色小棉襖,還託人從國內買了一雙半高跟皮鞋;巴塔爾倉是外交人員,有幾套像樣的工作服,就這樣湊齊了新郎新娘裝。

陳素芬(右四)在中蒙友誼醫院。記者劉婧宇翻拍

 

「桶裝」稿子長蛇陣

1963年,陳素芬從蒙古國回來,進入了新華通訊社秘書處中文發稿組。生活環境好了一些,吃苦耐勞的習慣還一直保持著。她記得當時單位食堂,一份紅燒帶魚兩毛錢。單位發的飯費是足夠的,她卻一直捨不得點這昂貴的菜。

最初,她被分配到校對崗,白班、小夜、大夜三班倒。

 

這是一個容不得任何差錯的崗位。由於技術落後,當時通訊社的新聞編輯發稿流程,現在年輕人根本無法想像:發稿需要細長的紙條,有的寫著字,有的打著孔,大家分工協作。

 

陳素芬每天的工作,從模寫開始:把稿子抄在一指寬的長紙條上。為了方便,每人都有一個帶坡度的小木板,中間有一道用金屬貼片鑲嵌的一指寬凹槽,紙條就嵌在槽內,寫一截,向上拉一截。

 

往往一篇稿子,要分好幾頁。每頁都標上號,每個號對應一個人,大家寫完手頭的,都會主動去拿下一頁。等稿件謄寫完,所有的紙條就按編號順序,首尾相連地粘在一起。然後放在一個鐵皮桶裡,交付下一個程序。

 

60年代,經常會有超長篇幅的重要稿件要播發。無論多晚,只要有稿件要處理,陳素芬和同事們一樣,都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在發稿組辦公室的地上,總是放好多個鐵皮桶,裡面細長的「稿子」連在一起,擺著長蛇陣,成為辦公室一「景」。

 

這只是最初的程序,接下來,會有人對照原稿逐字逐句校對,不能有任何差錯。校對員每人腳邊一個鐵皮桶,一邊看原稿,一邊扯著細長的紙條。

 

形似的漢字很多,多一點、少一划意思大相逕庭。每當發現有差錯的地方,校對員就把錯的字撕掉,粘上正確的字。

 

剛開始,陳素芬也出錯,每次被叫去改錯字,都覺得很窘,心中懊惱「怎麼又錯了」。

 

下次,她就會格外細緻,爭取不被老同志「點名」。慢慢地業務水平不斷提高,錯誤由少到無,她也可以去校別人謄寫的稿件了。

 

經過幾輪校對確認無誤後,這紙條才按中央和省級,分發到兩臺機器,把開頭塞進去,機器「譁啦啦」一轉,這條稿件才算傳送完成。

 

從不相信別人,到不相信自己,校對工作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較真精神。

 

她說:「我們就像一顆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擰到哪個地方,就幹好哪份工作,哪怕沒有值班,也是隨叫隨到。」

 

當年為了提高發稿效率,前輩們也折騰出一些土辦法。比如將報刊樓的角落上下打通,做一個「大炮筒」,每天10層的報房就將稿件分裝好,扔進這個筒。每層都有值班人員,每當聽見「咚」的一聲,就知道來稿了。

 

樓層之間,為了實現「稿件多跑路,人員少動腿」,也在地板上鑿一個洞,上下層之間安裝好傳送帶,將需要處理的稿件標記好,夾在傳送帶上,一拉就去了樓下。樓下的編輯看到稿件,馬上對修改部分做出回應,再把稿子夾好傳上來。

 

現在,新華社報刊樓還是過去的報刊樓,地板上的稿件通道,早就被填掉了。人們在電腦前滑鼠一點,稿子就能與世界相連,融入新華社遍布全球的新聞信息採編網絡。

 

或許在這樓裡,陳素芬最能深刻體會到,這幾十年間,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捷。

陳素芬和丈夫參加那達慕大會。受訪者供圖

 

刻在記憶深處的電碼

陳素芬家電視柜上,擺著她和丈夫巴塔爾倉在大草原上的合影。

 

草原上風很大,她的頭髮略顯凌亂,遠沒有那幾張穿著旗袍參加宴會的照片精緻。1979年,她和巴塔爾倉第二次去蒙古國。兒子就留在國內,由姥姥姥爺看管。

 

在新華社烏蘭巴託分社,丈夫是首席記者。她除了收稿、譯電、發稿等,還承擔起所有一切雜務。

陳素芬在烏蘭巴託分社發稿。記者劉婧宇翻拍

 

「這是組織上交待的任務,做就是了。」辛不辛苦、適不適應,這些事兒,好像從來不在她的考慮範圍內。

 

唯一一點,就是蒙古國蔬菜很少,好在每周都有從北京到烏蘭巴託的列車,「列車員都心腸特別好,知道我們在這邊不容易,就經常幫著從北京買點蔬菜過來,大白菜、蘿蔔之類的,帶一次夠吃幾天的。」幾十年後,對於遠在異國他鄉時,同胞之間的點滴互助,她依然心懷感激。

 

陳素芬有本珍藏到現在的小冊子,只有巴掌大,綠色封面,定價0.25元。記者隨便打開一頁,都是很密的小方格,一個方格一個字,對應著4位的編碼和三個大寫字母,再沒有多餘的信息,還有不少「掯」「徛」等生僻字。

 

這是1974年,當時的郵電部編寫出版的《標準電碼本》,陳素芬不知道翻爛了多少本,這是她保留至今的最後一本。

 

當時駐外分社從總社來的稿件都是一串串數字,要發回國內稿件也要逐字譯為電碼,並在紙條上將對應的碼打孔。同樣,也是一份「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的工作。

 

記者以為譯電碼的工作,就像是諜戰電影裡經常有的鏡頭:報務員一手翻電碼本,一手寫查出來的字,顯得特別緊張。

 

陳素芬笑著一口否定:「那怎麼來得及?電碼都得背下來,一看碼就知道是什麼字,只有偶爾不太確定才去查。」為了保證發稿效率,她這樣要求自己。

 

「0022 0948 0364 3934 7825」,不做譯電碼工作幾十年了,這一串數字她依然脫口而出,這是「中國共產黨」五個字對應的電碼。

 

小小的電碼本雖然只有80頁,看起來完全沒有邏輯,不能靠理解去記憶,背起來相當枯燥。記者很詫異地問:「這怎麼背得下來?」她笑著說:「可能當時年輕吧,記憶力還可以,就這麼死記硬背了。」

電碼本內頁。記者劉婧宇攝

 

這種一絲不苟的認真,滲透到陳素芬做的每一件事中。記得有段時間,駐蒙大使館缺一個出納,叫她去幫忙管帳。有一次,對帳時差了幾塊錢,怎麼也對不上,她飯都顧不上吃,就翻來覆去折騰了快一天,才在一個筆記本裡找到這幾塊錢。

 

就連這樣一個幫忙的分外事,她都不允許出錯。陳素芬說,覺得自己「死心眼」。

 

遠在北京的兒子,卻得不到這麼多關注。單位的電話不能用來傳私事兒,孩子的姥姥姥爺又不識字,陳素芬只能將囑託錄成磁帶,拜託回國的同事帶回去,再隔幾個月,收到另一盤「回信」。

陳素芬(右)同蒙古國領導人交談。記者劉婧宇翻拍

 

一次痛心的「失誤」

陳素芬與編輯打交道,一般都是有事說事,很少談及自己的心情。跟記者談到丈夫巴塔爾倉,她用了簡短兩個字:傷心

「剛退休沒幾天,老巴就走了。」陳素芬習慣叫丈夫「老巴」,她倚在單人沙發上,喃喃地說。

 

當年護士長介紹二人認識時,老巴的黨員身份,給這個不善言辭的小夥子,增添了一層光環。由於精通蒙語和漢語,中蒙邊界談判時,老巴也是工作組成員。之後,外交部和新華社搶著要他。婚後,陳素芬跟著老巴國內國外來回跑,風裡來雨裡去都不在話下。

 

蒙古人喜歡靠酒交朋友,必須喝到一定程度才行。老巴是蒙古族人,在蒙古國採訪到處都得喝酒,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他們第三次派駐蒙古國,老巴外出採訪幾天,回來說胃不舒服。陳素芬以為是喝酒喝多了——這次近30年前的「失誤」,她到現在仍耿耿於懷。

 

這個小小的警報,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簡單熬點粥緩了過去。就這樣沒有檢查、沒有治療,在蒙古國待了四年。

 

1996年,結束駐外回國兩年後,老巴突然吐血,這才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已經有了腹水。擔心自己一休息就徹底成了病號,老巴一直沒有停止工作。

 

1998年,剛退休沒幾天的老巴,一天大清早突然吐血。

 

陳素芬來不及向單位請假,趕緊扶丈夫去醫院。他們好不容易才攔到一輛願意搭載病人的計程車。她手裡還不忘拿個塑膠袋,擔心吐出來的血把人家的車弄髒。等到了醫院,接血的塑膠袋都快滿了。

 

老巴連句遺言都來不及留,下午就走了。

 

醫院要做肝病研究,希望家屬同意解剖老巴的遺體。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這樣的要求很難被接受。

 

陳素芬希望老巴的病例能引人警醒,避免有人犯和自己同樣的錯。在和兒子商量後,她鄭重地在同意書上簽了字,並寫下這句話:「這是巴塔爾倉最後為肝病研究做出的貢獻,希望能造福後人。」

 

整整一天,陳素芬沒有掉一滴眼淚,丈夫倒下了,她得替丈夫撐起來。直到在太平間,手裡抱著他的衣服,見到被醫生送回來的老巴,她終於忍不住號啕大哭。

 

老巴走後,面對眾人的擔心,陳素芬不願過分悲悲切切,說「不行也得行」。

 

一起共同生活過的屋子,已經裝修好的三居室外加一居室的大平層,她沒有多考慮就換給了同事,自己住一間裝修簡單的小房子。她說,那位同事比她更需要大的住房,自己一個人小一點就夠了。

 

她一邊上著班,一邊調整著心情,撕心裂肺的痛慢慢消散,就這樣過了二十多年。

 

「你走了那麼多年,你還在我的身邊;那一天你微笑的臉,如今閉上眼,我還能看見」。《烏蘭巴託的夜》,陳素芬時不時低聲哼唱。

 

老巴,是她這輩子對的那個人。這個小「失誤」成了她心靈上不能觸碰的傷口。

 

「隱形人」追求「零差錯」

由於截稿時間不確定,報紙夜班編輯要熬的夜,似乎沒有盡頭。到後半夜,人會抵擋不住睏倦,頭昏腦漲、兩眼發花,還得瞅著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保證不出錯,這種和生物鐘的直接對抗,一般人真的撐不住。

尤其是後半夜等待發稿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快熬不住了,玩手機、看小說,試著用各種辦法打發這漫漫長夜。而陳素芬一般會閉目養神,時不時在太陽穴擦點清涼油,只要稿子一到手,就開始彎著腰,眼睛湊在離稿紙十公分的地方,一個字一個標點地看。

 

缺錢嗎?不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兒子就不建議她上班了,「是自己閒不住,總覺得可以做點什麼。」

 

目前,她是國社退休返聘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報社年輕編輯記者都尊稱她「陳老師」。說起陳老師,大家最多的評價,「有她在,放心。」

 

關於校對工作,有人戲稱,這個崗位是「隱形」的,工作也是「隱形」的——做了很多別人卻不知道,這又是一門「玄學」,似乎不管看多少遍,都會發現有錯誤。所以現在的出版物都有允錯率,並不苛求百分百正確。

 

在陳素芬眼裡,工作質量不能因為年齡而有絲毫折扣。她覺得,校對人員不能給自己「允錯率」。稿子在陳素芬手裡,向來是用點校法,即用筆點著字一個一個過。她看過的稿子草樣,都畫滿了紅道道。

 

她校對的文章有一段王陽明原句的引用,「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錯將「扳」寫為「板」。古文本就拗口,而且二字差別甚小,編輯和記者都沒有注意到。

 

陳素芬看到這句,雖未讀過王陽明原文,但有著幾十年的文字功底,她憑語感意識到有問題,經過核查,果然是部首錯了。這類錯誤,大部分的讀者都不會注意,但陳素芬有一種執著,堅持自己手裡出來的活,不能有問題。

 

不僅是這類生僻的錯,很多時候,校對需要做的,是和大腦的淺層意識較勁。

 

比如,「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當你看完這句話,都不一定能發現這裡的字全是亂的。因為人眼都是成區域地掃視,大腦會重新組織排列,如果速度夠快,甚至能「一目十行」,只要上下文信息充足,都不影響閱讀。

 

所以有些人看稿子,能速度很快「順」一遍,然後就得出個「沒啥大問題」的結論。

 

幾年前,一個部門發稿,錯將一位司空見慣的外國領導人,名字其中兩個字的順序顛倒了,很多人審很多遍都沒有看出來,只有陳素芬發現了這個錯誤,靠的就是她逐字點校。

 

每當遇到戰役性報導,大家都熬得很晚,迎著第二天的朝陽回家,是常有的事兒。陳素芬也和年輕人一樣,什麼時候在最終版樣籤上自己的名,什麼時候結束,只要沒有籤,就一直處於待命狀態。

 

她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特質,這是我們老一輩新華人的優點,我是向老前輩們學習。」

 

當年19歲開始的夜班,就這樣上了大半輩子,與各種錯誤較勁,也折騰了一輩子。不圖名,不圖利,更不需要刻意地拔高讚美,她只是單純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記者問「這樣的夜班準備上到什麼時候」,她回答:「只要單位需要,我能幹得動,就一直幹下去。」

 

夜班結束,冬夜的寒風中,她包裹著厚重的外套,顯得身影越發清瘦,徐徐前行的腳步,仿佛踩著那首《烏蘭巴託的夜》的旋律:

 

烏蘭巴託的夜,那麼靜那麼靜;

唱歌的人,不會掉眼淚;

……

《非常女記者》專訪陳素芬

               

把劫匪都說哭了!真·「教科書式自救」!

彭麗媛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女童和婦女教育獎致賀詞

戰機低空撞鳥!黑匣子還原飛機墜毀前37秒

垮了!網紅直播「帶貨」,突然闖入便衣警察……

小夥不滿自己身高,到國外做「斷骨增高手術」!結果

城市治理:管得了人,治不了狗?

孩子不慎跌落電動車竟被家長踹倒!警方回應

大學宿舍版《西遊記》組曲,你一定沒聽過!

相關焦點

  • 董卿講述《朗讀者》幕後 曾被老翻譯家拒之門外
    董卿形容,當初籌建《朗讀者》之難是「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為此她和同事調侃「現在明白了吧,做製作人要學會低下你那已經習慣了高昂起來的頭。」   除了錢,真正困難的還是「怎麼樣讓文化節目引發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為此,董卿和模式研發者以及國內的眾多學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究「《朗讀者》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
  • 董卿華麗轉身朗讀者 :因為前20年的使命已經完成
    董卿:因為前20年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央視春晚、《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2017年一開春女主持董卿人氣攀升。特別是《朗讀者》舞臺上,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製作人。  2016年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視導演劉欣提起《朗讀者》的節目創意,當時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觀點。節目播出後引發的熱度超出了董卿的預料。她預期的受眾群是50後、60後、70後和80後,讓她沒想到的是90後和00後成了《朗讀者》的主力觀眾。《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的兩天內,自媒體上與之相關的超十萬閱讀量的文章已經數不過來。
  • 明天,董卿的《朗讀者》走進浙大紫金港!期待你的朗讀,感動全國觀眾!
    近期又一部綜藝界的清流《朗讀者》開播,「朗讀亭」的杭州之旅正圈粉無數。而對浙大人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央視《朗讀者》欄目浙大站錄製時間定於22日早10點至晚10點,「朗讀亭」設在以浙大紫金港校區南草坪為背景的納米樓和校友樓之間的廣場(求是鼎附近),隨到隨錄。
  • 央視《朗讀者》首播 董卿再品美文
    《朗讀者》。此番,董卿以製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在「熱身」階段便引發關注。  董卿曾介紹稱,《朗讀者》不是朗誦節目,不是語言節目,而是人生節目和情感節目,這裡不僅有在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 為什麼做《朗讀者》? 董卿:因為文章在那裡
    因為大家突然覺得心靈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覺得《朗讀者》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敢於回歸到文字的世界,讓大家體會到安靜的、雋永的、美好的體驗,並且在心靈的共振當中,有了一種重新認識自我、認知這個世界的可能。」朗讀者的選擇標準是情懷而非光環董卿也分享了《朗讀者》創作過程中的體會。
  • 央視《朗讀者》推出「朗讀亭」成爆款 董卿邀你一起找回初心
    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著《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為一場2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 董卿攜《朗讀者》回歸央視!67歲濮存昕罕露面,陶勇現身太催淚
    但董卿偶爾在央視的活動中的露面,也相當於是間接闢謠了離職傳言。9月的時候,董卿就曾現身為新一季的《朗讀者》拍攝宣傳片。董卿即將回歸央視,對喜愛她的觀眾們來說自然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在片場裡,一身卡其色連體褲打扮的董卿,看起來非常知性。當她再次展露出她的招牌式笑容時,就讓人瞬間感覺到我們熟悉的那個董卿又回來了。
  • 文章頻道 - 《朗讀者》為什麼會成功?董卿親述從籌備到播出的種種...
    來源:CCTV朗讀者原標題:製作人董卿親口講述:《朗讀者》從籌備到播出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成功?數英對原文有所刪改編輯註:2017年4月7日,《朗讀者》製作人、主持人董卿在總局電話會議上,分享了製作《朗讀者》的經驗和心得。
  • 董卿《朗讀者》:讀到最心愛的文字時,那般歡暢
    緊接著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眾人方知原來唇色所襯不過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蘭,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從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報社的總編輯,媽媽金路德是大學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農村,家境窮困,父親英年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
  • 董卿轉居幕後原因曝光,主持21年想嘗試新事物,做朗讀者製作人
    對於董卿轉戰幕後做《朗讀者》製作人的原因,她說自己做主持人已經21年,文藝綜藝領域她幾乎都已經做過,她渴望觸碰新鮮的東西,說這話的董卿眼裡好像有光,她從容不迫的回答著自己的想法
  • TFBOYS成員王源登《朗讀者》 與董卿暢談「青春」
    原標題:王源登《朗讀者》   王 源   日前,TFBOYS成員王源受邀參加了《朗讀者》以「青春」為主題詞的錄製,同期還邀請了著名導演馮小剛、女排總教練郎平等重量級嘉賓參與節目錄製,分享他們關於青春的故事
  • 新華社79歲校對奶奶的白髮與黑夜:「老派文字工作者」追求零差錯
    「老派文字工作者」守護白紙黑字追求「零差錯」的故事▲陳素芬,79歲的新華社退休新聞工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起,三次駐蒙古國,承擔報導任務,感受「外交風雲」。退休後,堅持上夜班幾十年如一日,作為「奶奶級」的「編外校對」,同年輕人一起月出而作、月落而息,為稿件「零差錯」而努力2019年冬至,午後的陽光溫暖和煦。在北京宣武門附近的一間小屋陽臺上,擺著一排大小不一的花盆。盆中綠植鬱鬱蔥蔥,不見一片枯葉,地上也沒有一點水漬,整潔中透著主人的精心。
  • 董卿攜《朗讀者》回歸央視!
    董卿攜《朗讀者》回歸央視!你……有多久沒有朗讀?美女主持董卿,大眾女神!隨著央視欄目《朗讀者》的回歸,美女主持董卿也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滿足了大家的期待。央視主持眾多,董卿被大家稱為央視一姐,不僅得到大家的讚譽,還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除了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和專業知識外,董卿柔和的性格也得到了大家的喜愛。走在大地上朗讀,讓朗讀扎進大眾的心底。
  • 董卿當上總導演《朗讀者》第三季濮存昕朗誦巴金作品
    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董卿攜《朗讀者》正式回歸央視,間接粉碎辭職央視謠言。近日,時隔800多個日夜,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帶著她的王牌節目《朗讀者》第三季,以總導演、製作人、主持人三種身份與全國觀眾見面。許久不見的董卿,在節目《朗讀者》第三季中,一人任三職,一頭幹練的短髮,別具魅力。最近幾年,已經鮮少能看到董卿活躍在央視的舞臺上,這也讓董卿已經辭職離開央視的傳聞甚囂塵上。今年9月的時候,封面新聞記者曾報導了董卿現身為新一季的《朗讀者》拍攝宣傳片一事。兩個多月過去了,第三季《朗讀者》與觀眾見面。
  • 《朗讀者》展現溫暖情懷 董卿:文字之美難以抗拒
    在《朗讀者》節目錄製現場,董卿一身黑色西服套裝現身接受了新華網的採訪,輕聲軟語,細膩優雅,一如舞臺上的不凡氣度。說到節目的籌備,董卿也坦承節目組最早是有擔憂的:「節目最早創意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提出疑慮,這樣的節目會有人看嗎?會有收視嗎?但當時我就在想,我從小到大很多次在文字的世界裡被感動、被鼓舞,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呼應的。」  《朗讀者》的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從老舍的讀音到許淵衝的動容,都成為了話題熱點,談到節目能取得如此好評的原因時,董卿直言:「主要是得益於時機吧。」
  • 董卿47歲生日到來,劇組一眾為其慶生,生日蛋糕屬實應景
    董卿老師已經47歲了,在她47歲生日的當天,《朗讀者》官方在微博上面特地發文祝賀了一番。他們說,「祝董卿老師生日快樂,希望你能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同時又有最單純的心去信仰」。為了表達對這次生日的重視,《朗讀者》官方特地送給了董老師一個很好玩的生日蛋糕。這個蛋糕看起來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打開的書籍一樣,而且在書籍的右邊,這個蛋糕還安放上了一個朗讀亭,可以說是十分應景了。《朗讀者》第三季已經成為了網友備受期待的節目,在這樣大的宣傳力度之下,相信《朗讀者》第三季切切實實會播放得無比順利。
  • 董卿:親臨廈門大學取景拍攝,行色匆匆為《朗讀者第三季》忙不停
    :【#董卿來廈門了# 廈大,環島路…可以看見她!】視頻中的董卿一如以往知性大方,既有安安靜靜地聆聽,也有操場上活力滿滿的奔跑,動靜結合中讓網友們看到了一個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董卿!董卿到廈門為《朗讀者》第三季打前戰之1——奔跑在廈大上弦場視頻中的第一個鏡頭是董卿身穿一身深綠色的運動裝,戴著一定白色的休閒帽子,看上去很有活力。
  • 越努力越幸運,一起來看看為何董卿如此成功?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 《朗讀者3》特別節目「一平方米」,董卿首度獻聲讀繪本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22:30登陸央視一套。在第二期節目中,疫情期間引發千萬網友關注的「小石榴」一家走進朗讀亭,吸引董卿化身「大姨」首度獻聲帶來一段繪本朗讀。
  • 優雅主持「一帶一路」, 繼《朗讀者》之後,董卿又火了
    說起董卿,大家能想到的就是「知性,優雅,智慧,美麗」,恨不得把全世界最美麗的詞彙都放在她身上,想必董卿這個名字,中國人都知道吧!因為《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她可以說是驚豔了整個中國,至於怎麼驚豔的,咱們等一下再說,但是就在前幾天,董卿又一次的驚豔了全世界,我們一起來看下是怎麼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