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大丘陵山地農機研究團隊開展山地拖拉機遙控爬坡性能試驗
楊福增教授在向企業代表介紹丘陵山地新型農業機械
果農當場欲「截留」的果園施肥
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研究團隊負責人楊福增教授與汪懋華、陳學庚兩位院士在交流
楊福增教授與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在工作
西部網訊(通訊員 靳軍)11月中旬,一場名為「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研發方案論證與討論會」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簡稱「西農大」)舉辦,會議涉及的主要內容是該校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農機項目三個重點專項課題。
與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機械發展終身榮譽獎獲得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懋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兵團農機專家陳學庚,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北工業大學智能信息處理專家張豔寧對該校西北丘陵山地農機研究稱讚有加並予以熱情指導,因事未能參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農業機械與裝備關鍵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也通過電話對此予以祝賀和勉勵。
三個即將啟動的研究課題為何能引起四位國家級科技領軍人才的肯定和支持?這其實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機研究工作多年來聚焦丘陵山地農機方向,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結果。
獨闢蹊徑 冷門變熱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研究團隊帶頭人楊福增教授,1993年碩士畢業於該校農業機械系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並留校工作,為了掌握現代農機發展所需知識,曾先後到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進修。2009年,正在西北工業大學師從張豔寧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的楊福增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將農機研究重點從平原調整到丘陵山地。這一年,他43歲,已經評上教授。
「做平原農機研究的人太多,要想超越他們很難」,楊福增說,西農大農業機械研究歷史悠久,成就突出,但丘陵山地農機研究是一個空白,也是社會的需要。
楊福增的老家在甘肅會寧農村,那是一個典型的黃土丘陵區,走出山村20多年了,那裡的農業生產依然是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作業方式:人扛、牛耕,農業機械幾乎見不到影。「我都羞於告訴父老鄉親,自己是學農業機械的。」想起家鄉的困境、農民們的艱辛,楊福增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據了解,我國丘陵山地佔國土面積的近70%,而這裡生產的果品僅佔全國50%左右、糧食也只有30%左右,原因在於丘陵山地農業生產地塊碎小、山高坡陡、以人畜力為主,全國丘陵山地機械化水平僅佔10%,西北更低,不到5%。丘陵山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與平原地區差距大,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楊福增認為,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農機行業一定會為滿足國家需要而轉型升級的。
「凡事預則立」,楊福增決心帶領團隊開展丘陵山地農機研究,「我們要幹今天不熱,明天一定會熱的事情」。團隊一面加緊學習,一面找上級主管部門要支持,找團隊和企業合作,而楊福增也把在西工大學習到的拼命精神帶回了西農大,帶領團隊以辦公室、實驗室為家,告別了節假日。慢慢的,一個又一個關於丘陵山地的收穫紛至沓來:該校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研究團隊拿下了第一個「山地遙控耕地機」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得到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和楊凌示範區專項資助,至今已獲批山地農機類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達到30餘項。
與此同時,全國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研究也漸漸升溫,「十二五」期間,農業部就將南方丘陵山區列為農業機械化重點發展區域。越來越多的山區農戶呼喚「新農機」,有網民甚至直接通過政府網上書總理,希望政府能牽頭研發並推廣丘陵山地農機。2015年,「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智能農機裝備計劃,都將丘陵山地農機研究納入其中,丘陵山地農機開始成為農機裝備研究的熱點。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編輯:石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