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點綴了臨沂市羅莊區的初冬?冊山街道房嶺屯村遍野鋪金,飽滿的谷穗壓彎了稻稈,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稻香,收割機正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滿載著豐收的喜悅。更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全新的種養模式讓房嶺屯村稻農們每畝地平均預計增收4000餘元。
「增收靠的是『一水兩用、一地多收』。」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房嶺屯村綠水灣合作社負責人李剛說,「稻在水中長,蝦在水中遊,老百姓指望著它過上小康生活哩!」
位於羅莊區冊山街道最南端的房嶺屯村,土地平整,藕蒲溝、降水溝等老陷泥河分支流過,是「冊山大米」的重要產區。「種植結構單一、經營方式落後,導致稻米品質效益都不高,可惜了俺村這麼好的自然條件。」李剛回憶道,「這麼多年了,增收無望。」
改變發生在2019年。這一年,羅莊區鄉村振興服務二隊進駐冊山街道,在與村黨支部深入調研論證後,決定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生態產業之路。在服務隊的指導幫助下,房嶺屯村黨支部領辦的綠水灣種植農業合作社於2020年4月1日成立,實行村民、村集體和全程託管經營戶「三方入股」,按照「保底收益+二次分紅」的分配模式確保村民、村集體雙增收。
「不光種稻還得養魚養蝦,養不成咋辦?真能賺錢嗎?」種植方式驟轉,部分村民思路難轉。「原來我們光知道種稻,沒想到還可以水稻、小龍蝦、黃鱔一起種養,這麼新穎的種植方式,大傢伙兒都沒有經驗,我這心裡真犯嘀咕。」村民李際華說。為了消除村民的顧慮,服務隊和街道辦事處的領導挨家挨戶做工作、講政策,越來越多的農戶心動了。「看看這些年村裡的巨大變化,咱老百姓跟著黨和政府一定沒錯。」
綠水灣種植農業合作社實行村民、村集體和託管經營戶三方入股的方式,村民按一年800元/畝的標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集體資產、資金作價入股,其中5名村「兩委」幹部自願出資10萬元入股;全程託管經營方以託管費作價入股。在盈餘分配上,優先保證村民每畝每年800元的保底收益,並實行二次分紅。「目前合作社已經完成投入40餘萬元,有機水稻長勢良好,放養的甲魚、黃鱔和小龍蝦已經適應水域環境和生存氛圍,小龍蝦已經陸續上市了,年底稻田甲魚有望上市,將給合作社帶來非常可觀的收益。」服務隊隊員丁一介紹。
和收入一樣,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土地面積也「翻跟頭」般地增長。今年秋收後,土地入股規模已由最初的95畝達到了300餘畝,良田一望無際,如今全部進行綜合種養。據李剛介紹,到2022年,入股土地規模將達到1000畝以上。
稻漁綜合種養給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稻夢空間」,更有力地保障了百姓的「錢袋子」和「米袋子」。
編輯: 提文凡 作者: 紀偉 通訊員 董青 韓晴
【來源:大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