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因為明朝符合很多人對漢家驕傲和英雄主義的想像,儘管有一部分確實僅僅是想像而已。
明朝非常特殊,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趕走蒙古人而恢復了漢人當政,而明朝最後又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被滿族人竊取了天下,就在元清之間,出現了這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所以,喜歡明朝的人,很難忽略掉這種民族戰爭之間的是是非非。也正因如此,這個群體當中偏激的民族主義者相當多。
先禮
在我眼裡,明朝的出現真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恢復漢家文化,使其能夠更好地傳承下來,這樣的功績,絕不亞於秦皇漢武。
他是個非常愛民的皇帝,這和他的出身有很大關係。底層人民的不幸他都經歷過,元朝官員的飛揚跋扈他也見識過,因而對官員要求十分嚴格,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對老百姓卻非常的好,致力於各種社會福利的建設,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
而明成祖朱棣更是將明朝推向了頂峰,國富民強,萬國來朝,威名遠播海外。一切都在說明這個王朝將繼漢、唐之後再一次成為中原王朝的巔峰。
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鎮出徵蒙古,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明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被蒙古瓦剌俘虜,一般認為,自此之後明朝進入中晚期。
當初北宋靖康之變,都城淪陷,皇帝被俘,建炎南渡,建立南宋,從此宋朝偏安一隅,再也沒能徹底奪回北宋的領土。
明朝土木堡之變同樣是皇帝被俘,但不同的是,朝廷守住了處於邊界不遠的都城北京,並且成功擊退了瓦剌的攻擊,保住了明朝的江山,史稱「北京保衛戰」。
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明朝既無議和、也不遷都,更沒有割地賠款稱臣,而是另立皇帝,組織軍隊,成功抗擊敵人的入侵。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鐵骨錚錚的大明。
而之後出現的明孝宗朱佑樘更是一代賢主。在明孝宗之後,出現過嘉靖中興和隆萬大改革,再之後就是一路下坡,直至崇禎皇帝自殺殉國,明朝滅亡。
最終大明亡於農民起義,而被滿清竊取了天下。
到這裡,大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這句話: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不和親、賠款、割地、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明朝對待外侮,從來是堅決反擊不留餘地,從初期的多次出徵蒙古、到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到嘉靖年間的東南抗倭戰爭、到萬曆年間的韓戰、到崇禎年間的明清戰爭……這種決不讓步的態度,連漢唐都比不上。
所以喜歡明朝,是有道理的。
後兵
但是吹明朝,也是要講道理的。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開始真正去了解明朝,然後開始喜歡上這個朝代,再深入了解之後會發現,這個朝代被吹捧過頭了。
明朝原本一直被人誤解,被很多人認為是最黑暗的朝代,直到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明朝,看到了明朝的科技發達、軍事強大、思想開放、文化繁榮的諸多方面,開始對貫有的概念進行反擊。
這種反擊原本是好的,直到明朝的話題越來越火,很多一知半解和偏激的人加入進來,就開始變味兒了。
開頭說過,明朝滿足人們對漢家驕傲的想像,於是,就像冉閔被吹捧成民族英雄一樣,為了滿足這一點,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無腦吹捧明朝的方方面面。
明吹可以有多能吹,吹到你對明朝粉轉路人的程度。
他們會認為明亡都是小冰河時期的錯,會認為明武宗不是昏君,崇禎皇帝更是千古明君,認為魏忠賢能救國……
他們的歷史知識是選擇性的,比如說如何證明武宗是個明君,就找啊,找他睿智的例子,防患於未然的例子,找那些瑣碎小事,而對他的任性隨情、寵信小人、是非不分完全忽視,然後說:「我大明武宗真是被《明史》黑了!」
這種選擇性證明法,在證明蜀漢後主劉禪大智若愚的時候就領教過了。
當你和他辯論的時候,你會發現他並不在乎真相,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直到你終於明白,還是自己去多看看史書來得實在。
當有人不讓你說明朝半點不好,不讓你說清朝半點好,說話表達觀點必須小心翼翼,不經意間就可能觸動某些人脆弱的自尊心,你就會覺得,這個群體就跟個盛行文字獄的邪教一樣。
歷史本來就是個很小眾的愛好,無論圈內觀點如何,既不影響社會發展也不影響人民幸福,大多數人都只是在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明也好清也好,都是封建王朝,歷史我們可以去了解,可以去總結,但請不要對不去了解的人們施以鄙夷的態度,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要把自己當成「憂國憂民」的明眼人,表現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痛心。
真的沒有人會在乎。畢竟,你的大明朝已經亡了啊。
而對我來說,明朝的出現,使得華夏文明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這就是最重大的意義。明朝是華夏兒女的驕傲,值得人們去了解。但如果你是個無腦吹,請不要吹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