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來說,伏地挺身主要是練胸肌,那麼胸肌感受應該最為強烈。
但是很多人練完伏地挺身胸肌沒有感覺,肩膀和手臂酸脹不已。
這叫代償,這說明肩膀和手臂的的訓練效果,大於胸肌的訓練效果。
所以絕大部分人練胸肌,手臂會明顯變粗,但是胸肌不會很飽滿。
不過不用擔心,今天給大家推薦4個伏地挺身的實用技巧。
那麼以後練胸肌,你的胸肌就會又脹又疼,胸肌自然也會更加飽滿。
肩關節外旋,手指指向身體兩側
我們一般做伏地挺身的時候,一般手指指向身體前側。
甚至於有些人說伏地挺身一定要手指併攏指向身體前側,這是標準。
這是哪門子的標準,這是誰說的標準?
手指指向身體前側,肩關節就發生了內旋,那麼在做伏地挺身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聳肩、圓肩。
而且胸肌有時候不能低於肩關節,導致胸肌挺不出來。
所以這樣一來,胸肌刺激就會變差。
建議以後練伏地挺身,找個伏地挺身支架來做,或者手指指向身體兩邊。
也就是肩關節外旋。
這種狀態下,可以矯正圓肩姿態,防止聳肩的發生。
好處就是可以始終保持胸肌低於肩關節,讓胸肌的孤立性更強,刺激性也會更高。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樣其實對手腕關節的友好程度更高。
手臂夾緊身體,推起時手肘內收
那我們一些人學過健身教練,或者知道胸肌的關節活動。
「因為胸肌具有使肩關節水平屈的功能,所以做肩關節水平屈的動作,可以練到胸肌。」
所以在做伏地挺身的時候,他們認為手肘要打開,不能夾緊身體兩側,要與身體兩側夾角45度。
45度都出來了,真的很專業(胡謅)。
但其實有點例外,新手來說,他的肩關節不穩定,所以需要背部來輔助肩關節穩定性。
所以應該手臂夾緊身體兩側,這樣你的手肘不會亂晃。
胸肌刺激也會更加精準,
同時推起來的時候手肘可以內收,也就是手肘不能往外面撇。
等你練的時間長了,那麼就可以嘗試用寬距伏地挺身,這時候你的肩關節可以控制手肘不亂晃了。
小臂垂直於地面
如果你練完伏地挺身,感覺肱三頭肌,尤其是手肘位置酸痛。
那麼這種就叫肱三頭肌代償有點多,主要原因就是,屈肘幅度太大了。
什麼情況會導致屈肘幅度變大呢?
當然是你做伏地挺身的時候,手肘靠近地面的這個狀態。
俯臥下沉的時候,小臂與地面夾角變小,就說明你的屈肘幅度越大,這樣胸肌伸展幅度就會減弱。
胸肌刺激當然不好。
所以做伏地挺身,在俯臥過程中,儘量要保持小臂與地面垂直,也就是九十度。
當你撐起來之後,可能會大於90度,但這個時候影響就不大了。
只需要注意下沉的時候,小臂垂於地面就行了。
了不起的籃球夾胸伏地挺身
最後一點就是介紹一個動作給大家,這個動作是伏地挺身系列裡面,唯一一個8次就能讓胸肌充血的動作。
這就叫籃球夾胸伏地挺身。
這個動作可能有些人會弓背、甚至有些人做的不好。
無所謂,只要進行這個動作,你的胸肌都能又脹又疼。
原因是籃球夾胸伏地挺身,是「連推帶夾」的一個動作類型,這種動作胸肌孤立性最強。
那麼鑽石伏地挺身行不行?
略微差一點,因為手腕不夠中立,所以你的肩關節活動幅度會受到影響,會出現屈肘代償。
除非你的手腕柔韌性很強,鑽石伏地挺身才能等同於籃球夾胸伏地挺身。
好了,以上4個技巧,你選擇任何一個技巧,都能感受到胸肌明顯的刺激提高。
假如你一次性4個全用了,那恭喜你,你的徒手胸肌打造,效果已經是最高了。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