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巴中一名90後老師楊棵瑞在招生宣傳路上偶遇養蜂人割蜂蜜,心想能否發明一種蜂箱可以讓蜂蜜自然的流出。這樣不僅乾淨衛生,還增加蜂蜜總產量。
回到學校後,楊棵瑞等3名老師和幾名學生一起,開始給蜜蜂建巢安家。最終,他們設計了一種透明自動取蜜蜂箱,可用「鑰匙」扭動,將蜂巢錯開,產出的蜂蜜可以在重力和物理擠壓下流出,蜂巢裝置槽道設閘閥可以像水龍頭一樣可以開關自如,蜂巢外加有透明的蓋子,可觀察蜂巢情況。
2017年底,透明自動取蜜蜂箱正式投入使用,與老式的蜂箱相比產蜜量上升。通過實驗數據估算,單箱產蜜量上升30%左右。面對這一數據,11月1日,楊棵瑞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們將進一步改進,將對產品進行升級。
↑楊棵瑞
偶遇現割現賣蜂蜜
萌生設計更方便蜂箱想法
2006年上半年,巴中職業技術學院90後老師楊棵瑞前往四川甘孜州路經雅安等地招生宣傳,汽車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奔馳。
楊棵瑞介紹,自己是第一次走在高原的路上,風景不錯,氣候比較好,花多。途中遇到有追趕花期的養蜂人高原奔波「趕花」,偶有路邊賣蜂蜜。
木質的蜂箱放在路邊上,養蜂人全副武裝,現場割蜜賣給路過的人,就是「現割現賣」。楊棵瑞感覺稀奇也去看了看,他說:「當時在割蜂蜜的過程中,看見養蜂人會將蜂巢的部分雜質和小蜜蜂割掉。」
這種傳統方式割蜂蜜的方式,讓楊棵瑞覺得很不科學,蜂蛹被割之後數量減少,費時且易空巢,直接導致蜜蜂和蜂蜜的產量減少。
2017年初,楊棵瑞到金川縣時發現,在金川縣高原上的花期特別長,一年有7個月的花期,「那是養蜂的好地方」。
但通過了解發現,當地養蜂的人不多,養蜂辛苦不說,產蜜總量也不高。加上傳統方式養蜂和割蜂蜜傷了蜜蜂,直接影響收入。
「當時就在想,怎麼樣能讓蜂蜜像水一樣自己流出就好了,乾淨衛生,可以親眼目睹蜂蜜一點點的流出來。」楊棵瑞說。這樣免去中間取蜜環節,蜂蛹也不會被割死亡,不會影響蜜蜂的數量和蜂蜜產量。
楊棵瑞認為,如果利用當地花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養蜂,大有可為,也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透明自動取蜜蜂箱
給蜂蜜安家
讓蜂巢錯位蜂蜜可流出
回到學校後,楊棵瑞又到養蜂的李相承老師老家觀看了一次割蜂蜜和提取蜂蜜。楊棵瑞看完提取蜂蜜過程,說自己想發明一種可以讓蜂蜜自動流出來的蜂箱,李相承還開玩笑的說:「有本事就造出來」。
楊棵瑞回答:「我就是在籌備這個事情」。
楊棵瑞從養蜂人處獲得了解,蜂箱中蜜蜂要先築巢,再採蜜。通過老式蜂箱的觀察發現,蜜蜂的蜂巢是六邊形,「當時就想,直接給蜜蜂安個家,弄好點,它可以擰包入住。」楊棵瑞說。
通過圖紙的設計,蜂巢確實好設計,蜜蜂免去築巢,可以直接採蜜。「後來發現不對,這樣設計蜂蜜流不出來。」楊棵瑞說,為了這個問題,楊棵瑞費了不少功夫。
有一天,楊棵瑞發現,學校的大門可以伸縮,人們就可以通過大門口出行,他突然靈機一動,為什麼蜜蜂的家不能移動(多邊形變形原理)一下呢。
楊棵瑞把蜂巢設計成合成式的六邊形,一排排蜂巢「高低凹凸有致、上下錯落」,利於蜜蜂走動。並且將每一列六邊形分為兩半,通過「鑰匙」的轉動,六邊形的蜂巢錯開一條小縫,蜂蜜在重力和物理擠壓的作用下,自然地從縫隙往下流。
↑人工製作可「變形」的蜂巢
「在下面蜂巢的下方安上一個槽子,蜂蜜通過槽子可以從兩頭流出。」楊棵瑞說。
李相承介紹,在蜂巢下面的槽子兩頭加上蓋子,「就相當於一個水龍頭一樣」。打開槽子兩頭的蓋子,可以用瓶子直接接蜂蜜。
通過進一步的改進,在蜂箱的上方加了一個透明蓋子,可以觀察蜂巢的情況。歷時兩年時間,2017年10月份,可以像自來水一樣接蜂蜜的蜂箱誕生了。
產量有提升
透明自動取蜜蜂箱升級
2018年11月1日,紅星新聞記者在楊棵瑞的辦公室看到了他發明的蜂巢。通過辦公室老師的介紹,這個蜂巢已經獲得國家的專利證書,發明人是以楊棵瑞為首的3名老師和一名學生。
從獲得國家專利到現在,楊棵瑞等發明的透明自動取蜜蜂箱在巴中和阿壩州的部分蜂場投用,總共不到10箱。
蜂蜜產量怎麼樣?李相承介紹,自己家就有一箱蜜蜂使用的透明自動取蜜蜂箱,家裡60多歲的父母就可以操作,原來老式木質蜂箱一箱蜜蜂一年的蜂蜜產量在5斤到6斤,在使用透明自動取蜜蜂箱後,產量相比去年有所提高,增加了1.5斤左右,免去割蜂蜜的麻煩。
楊棵瑞介紹,透明自動取蜜蜂箱的產量在巴中的產量不高,原因是今年巴中的花期短、雨水多。在甘孜州使用透明自動取蜜蜂箱的養蜂人反饋說,因為一年有7個月的花期,產蜂蜜的效果比巴中好一些,單箱蜜蜂產蜂蜜的量要大很多。
↑蜂巢上的蜜蜂
「最大限度提高30%左右,要想多產蜜,還得提高蜂箱的數量。」李相承說。
楊棵瑞表示,透明自動取蜜蜂箱是通過蜂箱中的蜂蜜被流出,沒有吃的,蜜蜂會不停的採蜜,這是通過物理刺激來增加蜂蜜的產量。
楊棵瑞說:「從現在的情況看,透明自動取蜜蜂箱比傳統的蜂箱有優勢有市場,下來將進一步改進,想辦法提高蜂蜜的產量,降低蜂箱的製作成本和降低養蜂人的成本。」
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紅星新聞記者 張楊 攝影報導 編輯 唐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