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還是日本還是中國,姓氏最初只屬於貴族統治階級的,到後來,才普及到普通民眾,中國在秦漢以後,就已實現姓氏普及,而日本直到明治政府時期才實現。
一、日本人的姓氏
日本主要由大和族組成,漢字亦是日本流行文字。日本在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薰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
中國很早就打破氏姓之貴賤,人皆慎名,生而有姓氏。而在日本,歷來嚴種姓之別,因此姓氏往往必須由天皇賞賜,朝廷不時加以甄別,以防一般百姓冒姓。
在幕府時代,即武家時期,武士有「苗字帶刀」的特權,所謂的「苗字」就是擁有姓名權,日語詞彙「苗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姓」。
明治維新以前的一般日本老百姓如農民從來無姓,也無名,縱然有名也僅以兄弟排行相稱,如太郎、二郎、三郎等,中國則有伯叔仲季。
明治以後何以突然允許一般百姓擁有姓氏?日本的一般民眾是在進入明治以後,才有姓名權。首先日本新政府立志改革,老百姓連姓名都沒有就更別談什麼文明開化!
但明治新政府在課稅徵役時發現,許多日本人無名無姓,管理起來很麻煩。為了方便戶籍管理和激勵國民,明治政府決定,一般老百姓可以擁有姓氏權,可以給自己取姓。
二、日姓源地名學華人
眾所周知,日本人姓名中多含松下、小泉、井岡、山口、板垣、藤野、田中、木村、麻生、村上、井上等地名或處所名,此法源於中華民族以自然物或封地或居住地為姓氏的慣例。
中國五千年前的伏羲以「風」為姓;其助手後柏皇氏,以柏為圖騰,居柏皇山,子孫都以柏為氏;神農生於姜水,故姜姓,黃帝生於姬水,姓姬,居水邊軒轅丘,子孫以軒轅為氏。
另如池、元、高、江、冀、裴、上官、歐陽、閭丘、澹臺、東門、西門、南宮、北邊、北鄉、三川等等,以上單姓或複姓都是以地名或居所等命名的,這些姓都有數千年歷史了。
因此,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姓氏以居住地居多,例如,住家的周圍是稻田的農民就根據「田」的特徵讓他們姓田中、田邊、藤田、吉田等;如果住在山腳下,如山上、山下、山口等。
再如今日本人中姓「松下」、「松本」的,他祖上老家的房子肯定是在一棵大松樹下;從日本人以上姓氏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祖先大多來自農村。
有史載,隋大業三年,中國與琉球已有來往,日文源於漢字或直接用偏旁或略變形。日本在學習漢字的同時也接受了漢姓命名之法,亦在情理之中。
三、日本姓氏的來源
除了居住地作為姓氏外,其次是以職業為姓氏,日本人姓「犬養」的,按漢語的意思似乎他們的家族都是「狗養的」,實際上,「犬養」、「豬飼」姓的祖先可能是養狗、飼豬的。
不過,也可能是「犬養」家的先祖本無姓氏,來登記戶口的時候又沒有帶禮物孝敬管理戶籍官員,戶籍官因此不喜歡他,欺負他沒文化,便在戶籍上也填寫上「犬養」二字。
再如「豬口」姓、「豬股」姓、「御手洗」(即廁所的意思)姓等,大概同出一路。在古代社會,為了避免災難往往故意起一個骯髒的名字。
而「十七女十四男」、「數十萬人」等就無法想像了。硬要加以推測只能是如此,該農民在報人口時,因他家有人「十七女十四男」,此人口數便陰差陽錯地成為他家的姓氏。
日本人的姓一般由一至五個字組成,其中以複姓居多,三大姓是「鈴木」、「佐藤」、「田中」,一如中國的李、王、張。姓「田中」的之所以多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姓的農民多的緣故。
總之,日本姓氏雖然沒有中國姓氏文化發展久遠,但是其文化來源還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日本姓氏以居住地的思路,更加彰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跡。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