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起至2021年1月3日,「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正式在上海外灘展出。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真跡首次亮相中國。此次展覽共有47件作品,其中有9幅是借展於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館藏的莫奈油畫作品。許多書畫愛好者和畫家紛紛投入到參觀大軍之中,這就提出一個問題,看莫奈的畫,看什麼。
19世紀6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繪畫的誕生,其燦爛奪目的光彩照耀著整個歐洲和世界畫壇,掀開了西方現代繪畫史上嶄新的一頁。一百多年以後,儘管現代藝術流派紛呈,印象派繪畫對現世的藝術創作仍在產生巨大的影響。
1840年11月14日,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生於法國巴黎,童年在勒阿弗爾度過。父親庫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國北部港口勒阿弗爾與他的姐夫合夥經營著一家儀器店。
1看莫奈的光
1855年,莫奈15歲的時候,在當地就小有名氣,他為自己作品開出的價格是每幅20法郎。經過畫商的介紹,這位少年畫家被專門描繪海上風光的畫家歐仁布丹所看中,二人從此結識。歐仁布丹動員他「學習用油畫和素描來畫風景」,開始莫奈並不樂意,甚至找藉口拒絕。由於布丹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這位少年。自學成才的布丹,習慣於在露天作畫,這是在工作室無法比擬的,他主張「一定要去尋找自然的純樸的美」、「要頑強地保留最初的印象」。對此,莫奈也深以為然,因為在他的內心裡也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1857年,17歲的莫奈創作了《波爾多紅酒》這幅漫畫。
從1858年起,莫奈開始從歐仁布丹那裡接受了不同於學院派的繪畫思想,學習並動筆畫外光畫。歐仁布丹所強調的是,要特別注意對所描繪對象的第一印象、要注意光,更是在他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就在二人一起到戶外作畫的過程中,莫奈創作了一些有關勒阿弗爾港、海港、日出、海上小船等題材的作品。其中的1幅還與布丹的4幅作品一起在魯昂的展覽會上展出。
在歐仁布丹的建議下,莫奈於1859年5月到了巴黎。來到巴黎,莫奈在那裡見識到了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創作。他認真鑑賞了他們的繪畫長處,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運用了他們的成就。但莫奈並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
莫奈充分運用了不同方向,角度的光照、顫動的空氣來描繪水及水面上的景物和倒影,通過鮮明的輪廓,陰影以及閃動的亮點,創作了一批作品。莫奈採用了色彩分割的方法,也就是不將顏料混合的方法,令色彩共存,採用了這個方法之後,水面便產生了閃爍的效果。水面的閃爍就像照片一樣寫實,可是仔細一看,每一個波浪起伏都是用粗線條畫出來的,運用了黑色、白色、藍色、黃綠色這四種顏色。另外,莫奈還研究出了表現雪的光澤的方法。
2看莫奈的印象
1872年,莫奈創作了日後揚名於世的《日出印象》。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莫奈的故鄉勒阿弗爾港口日出的景象。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這幅作品展出。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這幅畫引起了很大爭議,評論家嘲笑這幅作品說,它比畫到一半的底稿都不如。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這幅畫本不是莫奈畫作中最典型的,但是,由於一位名叫勒魯阿的評論家,在4月25日的《喧噪》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的文章之後,此畫才名聲鵲起。與這幅作品標題不無關係地,該文作者將這次展覽會戲謔地稱之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加之莫奈本人曾經表述過「我所畫的不過是印象而已」這樣的觀點,以及以他為首的這批年輕畫家,確實注意捕捉對描繪對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儘管這些畫家中有些人並不同意這個提法,但印象主義、印象派這個稱號已經不脛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聯展時,乾脆將其用作展覽會的標題。
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日出印象》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當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畫家舉辦展覽時,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誹謗和奚落。有的評論家挖苦說:「毛坯的糊牆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這幅畫的標題,諷喻以莫奈為首的青年藝術家們為「印象派」,於是「印象主義」也就成了這個畫派的桂冠。二戰期間,一名女子來到法國巴黎蒙馬丹博物館,她帶來了莫奈的名畫《日出印象》,因為害怕遭到納粹搶奪,她把包括莫奈早起作品在內的20幅作品帶過來,希望這些畫能和這家美術館的作品一起避難,她的父親就是莫奈的主治醫師,他也是印象派的收藏家,美術館爽快地答應了這個請求,女子非常感激,戰後她將所有的收藏捐給了這家美術館。後來莫奈的第二個兒子米歇爾來到這家美術館,看到了傳說中父親的名作之後,他堅信,只有蒙馬丹美術館才能完美地展現父親的世界。於是,又將莫奈的130幅遺作捐給了美術館。這幅畫1985年前被搶劫,法國被盜藝術品偵緝處於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島一座別墅中查獲。
3看莫奈的畫法
莫奈一生對造型漠不關心,他關心的是正確的層次關係。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
莫奈不只滿足於能夠畫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見的那種方式來作畫;他想要創造一種獨特的效果,達到一種在繪畫上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的。他喜歡所有使人眼花繚亂的東西,他描繪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樹木都洋溢著非同尋常的生命感。他的內心滿懷著難以遏止的激動;從他的觀念看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然而從他本性看,他卻是一個幻想家。
1871年初,莫奈的父親去世,他離開英國。在杜比尼的動員下,到了荷蘭並滯留到年底。在阿姆斯特丹,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繪」版畫之後,其中色調極富生氣的風景畫,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日後,他曾說到:它們的精緻,使我欣喜。我贊成它們的美學原則,利用陰影引起實感,利用片斷引起整體感。荷蘭的港灣、運河、教堂、人家,特別是那裡的風車,使他著迷。後來莫奈在他的廚房裡掛滿了浮世繪的裝飾畫,他成了浮世繪的收藏家。從浮世繪中,莫奈學會了「連作」的畫法。
莫奈常常可以從普通的風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觀察景物細緻入微,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銳,可以就同一處場景畫出十幾幅作品,如《甘草垛》《睡蓮》等。而這僅僅是為了表現同一場景的不同天氣、光線下的不同表象,這是其他畫家很難做到的。
莫奈最喜歡畫水。他在水池裡種了黃、紅、藍、白和攻瑰色的睡蓮,他被睡蓮的美深深吸引了,他對這些花的愛好,與日俱增,使他的目光從整個庭園轉到水與花,前後將近30年,屢畫不厭,並且越畫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繪的巨幅油畫前,觀者會有懸身於怪異水世界上空的感覺,看著白雲的倒影在睡蓮巨葉間的水面滑過。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總理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對克雷芒梭說,他想造一間陳列室,四壁滿掛巨幅睡蓮畫,好讓人在這炮火連天的世界裡,有個可以靜思的地方。克雷芒梭鼓勵他進行這項計劃。可是莫奈的目力日漸衰退,常因力不從心而忿怒地把畫布割破,並曾有一兩次說要放棄這個計劃。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理聽了,便從內閣辦公室趕往席芬尼勸這位老人不要氣餒。「畫吧,畫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會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沒有說錯。莫奈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獻給法國,在巴黎橙園陳列的《睡蓮補壁》油畫,公認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他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目力頗有進步,因此得以在暮年繼續作畫。有時仍會暴躁而把畫布割破。不過在得心應手的時候,他自知已幾乎實現了少年夢想,把「不可能畫得出的空氣美」差不多畫了出來。他86歲去世,死前不久,還一直畫睡蓮,從他寫的信裡了解到,他說在一天工作中得到無比歡樂,他的視線已經永遠離不開水面上的睡蓮和水下的水草,離不開光與影的任何變化。
4看莫奈的執著
1882年3月1日,第7次聯合展覽會開幕,據馬奈說:在這裡,他「發現了印象主義的全部光輝作品」。這次展覽中有莫奈作品35件。1886年的第8次聯合展覽,也是最後的一次,莫奈沒有參加。它標誌著印象主義運動的解體。
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歲的漫長人生始終如一的將創作熱情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畫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
1879年的9月5日,卡米爾終因盆腔癌不治身亡,時年僅32歲。莫奈把死去的妻子逐漸蒼白的臉畫了下來。守護病中妻子的莫奈,極力想挽住妻子的容顏,於是忍著極大的悲傷為她畫了《臨終的卡米爾》。他後來回憶說,在卡米爾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對那已無表情的年輕面孔仔細端詳,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於是,萌生出一個念頭,要為這即將離開我的愛人畫最後一幅畫。等莫奈畫完畫回過神來,為自己的罪孽深重懊惱不已。這位一生無怨無悔支持莫奈的女子,生前不曾擁有一件首飾。入殮時,莫奈將一枚剛剛從典當行中贖回的獎章掛在她的脖頸上,作為最終的安慰。
自1883年,當43歲的莫奈(Claude Monet)在位於巴黎西面約70公裡的吉維尼小鎮Giverny上買下他的房子時,他似乎覺得他要在這裡度過他的餘生了。畫家晚年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裡完成的。吉維尼小鎮Giverny是法國西海岸諾曼第典型農村,位於巴黎沿塞納河到魯昂的中間。住所內環境幽美,景色宜人,有林蔭路、花壇、池塘、小橋¨¨¨畫家晚年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裡完成的。事實上,莫奈在此居住了43年之久,其間建成了他房前的小花園。莫奈開始將他的熱情投在了園藝愛好上,精心選擇花的種類,令一整年都有花開,他的花園看起來沒有經過任何修剪,其實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莫奈在池溏裡種了許多蓮花,這使他發現了實現他綱領的主題:畫一些堅硬的形體、水和空氣,儘量使它們融合在一起。這便產生的組畫「睡蓮」,「仙女池,玫瑰色的和諧」就是這組畫其中之一。這幅畫反映了莫奈一種物我兩融的願望,但它沒有一點悲愴的情調。又在10年後,他買下了與他的小屋隔著一條鐵路遙遙相望的那片土地,借著Epte的支流Ru河,他又建成了他的小池塘,又稱水景庭園。這個庭園融入了日本文化,莫奈在此以他的花園和水園為題,創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大作。莫奈定居後,再也沒有遷居。如今這個庭園,每年有47萬人來訪,這裡是法國的隱秘的名勝之一。
5看莫奈畫作背後的艱辛
1866年的秋天,為了避開討債的人,莫奈自毀了約二百幅作品後,回到勒阿弗爾。這時他的經濟狀況十分不妙,原因是父親對於他和卡米爾的關係很反感,認為身份差異太大,不允許他們結婚,從而斷絕了經濟上的支持,莫奈作品的銷路又尚未打開。為了解決繼續創作用的畫布,他不得不將業已畫好油畫上的油彩刮掉,重複使用。
1867年,懷孕的卡米爾為莫奈的父親所不容,留在了巴黎,莫奈住在姑母家。7月卡米爾生下第一個孩子,只好請在巴黎的巴齊耶作教父代為照顧。此後的幾年中,莫奈始終在勒阿弗爾及其附近,與布丹、瓊康,有時與庫爾貝一起作畫。在這個時期裡,由於與父親的關係緊張,經濟拮据,生活艱難,莫奈曾一度有過輕生的念頭。
1869年,他參加了「蓋爾波瓦咖啡館」裡藝術家的聚會。可能因為很早就離開了學校自感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故而很少參與爭論。這時他的窮困程度,從8月間寫給巴齊耶的信中可以看出,信中提到,由於雷諾瓦送來的麵包,才沒有餓死。一個星期屋裡沒有爐火、沒有照明。到了該月月底,顏料用光,不得不停止了作畫。這時候的巴齊耶也窮的典當了自己的表,雷諾瓦連寄信的郵費都湊不齊。對於莫奈也是愛莫能助。
1873年,在馬奈的幫助下,莫奈在巴黎以北位於塞納河畔的阿讓特伊定居,並在塞納河上建造了船上的畫室。此時,與他一起創作的還有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此後,他經常在船上的畫室作畫,目的是畫出不一樣視角的景物。
1875年,莫奈的畫賣不出去,經濟上再次跌入窘境 ,他又向朋友們伸出了求援的手。為了節省房租,莫奈只好搬到鄉下。1875年6月,在給馬奈的信中他寫道:從前天起,已身無分文,肉鋪和麵包房都不再賒帳。你能夠寄給我20法郎嗎?
1876年,在第2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對於此次展覽,社會上反映比較冷淡。莫奈的油畫《穿和服的女子》,以2千法郎的高價售出。同年,畫家還創作了《火雞》等作品。
1877年,第3次聯合展覽會在丟朗呂厄的畫店中舉辦。展出作品共252件,莫奈作品30件。為了維持生計,畫家以每幅40—50法郎的低價,賣給了畫商肖凱一部分作品。
1878年3月,當卡米爾生下第2個孩子的時候,莫奈又面臨困境,他在寫給左拉的信中說:家中無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錢。在另一封信中又說: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們將被趕到街上。在生活的重壓下,加上長期與官方沙龍對立的結果,背離了當時被多數人維護的路線,這時的莫奈已在考慮如何適時抓住機遇,改善個人處境。
6看莫奈的作品
莫奈是個勤奮的畫家,為人類留下了兩千多幅油畫、五百多件素描。克勞德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
《持陽傘的女人》,這幅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士,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士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士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雖然此畫是莫奈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士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士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士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費勒的塞納河口》,此畫在1865年的官方沙龍上展出,並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評論家評論此畫時說:「用調子所組成的和諧色彩……頗能吸引觀眾們的大膽感覺」。這表現出官方對人們很喜歡這幅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畫表現了豐富的中間調子和那種暗淡、沉著的色階。向深處展開的空間,通過河岸線而處理得十分成功。按照傳統,河岸線標誌著中景和遠景。在這幅畫上,出於莫奈自己的東西,就是表現在前景水的筆觸和雲的筆觸上的「頗能吸引觀眾的大膽感覺」;這些筆觸加強了畫面的傳統效果。
在1866年,莫奈用了幾天功夫完成並展出了他未來夫人的肖像「穿綠衣的女士——卡米爾」。這幅畫是在畫室裡完成的人物畫,有些畫是在外光下畫成的風景畫。「花園中的女人」一畫把這兩種觀察方法結合起來了。這裡的畫面基本上是根據一幅照片安排的,這說明莫奈並不介意使構圖服從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來也該使莫奈想到空間的深遠效果的,然而,莫奈對此也並未介意。使他感興趣的僅僅是平面和色彩對比而已。正因為這幅畫的人物沒有立體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這裡大放異彩和充分顯示其多樣性。婦女衣裙上的花飾,草坪上的鮮花,突出在大片濃綠之中的葉子,從樹葉的空隙之間透露出來的天空,穿透陰影的光線,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麗的鑲嵌畫的效果。但這幅油畫缺乏色調效果:光線和陰影落在了人物所佔據的同一個平面上,因此,光線不能滲透人體,不能成為形的實體。大片固有色起了過多的作用。所有這些合在一起,與其說是真實表現了所見的事物,不如說是一種公式,但這種公式正是一個空前大膽的綱領。這一綱領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線便將滲入中間調子,生命也將滲透每一個筆觸,而整體的統一也就將要形成,那時,藝術就會變得花團錦簇,印象主義就要完全成熟了。這幅肖像引起了爭論,但總的說來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馬奈的肖像畫相媲美。這幅肖像充分顯示出了莫奈的個性:他對造型的淡漠態度,以及這個女人的動勢和她的裙子上顫動的光都賦予整幅畫特殊的說服力;由此而產生了一種動力感和生動性。該畫受到了評論家左拉的好評;有一位詩人為作品作詩,被發表在《藝術家》雜誌上;有的畫商還要求莫奈根據原作再複製一件,準備送到美國去。由於這次的成功,家裡恢復了對他經濟方面的支持。
同年,莫奈展出了《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一畫,這幅畫對於他未來風格的發展具有更大的意義。油畫是他從羅浮宮的一個陽臺上畫的,這幅畫是要表現樹葉上的反光。並排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空氣的振動,依靠這些筆觸的結合而取得了綠黃色的光和綠黑色的影的生動效果。這裡的用筆方法已經是印象主義的了,但色彩還不夠透明,甚至藍色的陰影也還是渾濁的;它們畫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顫動的樹葉相比之下顯得過於密集了。畫中沒有整體的形象,但樹葉的畫法卻給我們透露出一點莫奈的色彩理想來。這年夏天,莫奈創作的《庭院裡的女人們》,在1867年沙龍中落選。
1870年6月,莫奈與卡米爾正式結婚。9月,莫奈將妻、子託付給布丹照顧,隻身一人去了倫敦。在那裡與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1817-1878)、畢沙羅相會,然後,和畢沙羅一起在泰晤士河及公園中作畫。在參觀美術館時,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約翰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作品,使其為之傾倒。為了給莫奈的作品找到銷路,經杜比尼介紹,在這裡認識了畫商丟朗呂厄。此人對於窮畫家們表示了同情,在經濟方面從此一直在支援著他們。
1872年,莫奈還創作了《阿爾讓特依的帆船》。在這幅圖裡中間調子代替了色彩對比,但不是借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過形成一種光的綜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組合。黑色已不再出現於畫家的調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與暗的光譜色彩,它們形成了形的實體。統一的色彩風格很自然地遍及整個畫面:遠景和近景,物體、水和天空,把這一切改造成為一種美妙動人的景象,而渾然一片、不分層次的空間透視,則把這遠景和近景聯成一個整體。紫色和黃色的調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藍色交織在一起,這些顏色的調子差別把這些自然現象區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靜如鏡的河面,仿佛就成了天穹的基礎。幾何學的透視已被忘卻;它已讓空氣的不斷運動代替了。每一種顏色單獨看來十分柔和,它們的整體卻又是強烈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天邊焰火瀰漫,白晝即將消逝的圖景,一條大帆船靜靜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陰影之中。這是一個幻想家的直觀,在這煙霧繚繞、夕陽西下、一片憂鬱的氣氛之中,莫奈仿佛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參與著它的逐漸熄滅。這是莫奈創作中的豐收時期,是他創作了色彩的傳奇。
在阿讓特伊,莫奈度過了快樂的時光。這一年莫奈繪製了《阿讓特伊的罌粟花田》。畫中一個男孩和她的母親在雛罌粟園裡快樂地走著,他們是莫奈不顧家人反對娶進門的卡米爾和他的兒子。在後面見到的一對母子,也是卡米爾和他的兒子,據說這幅畫,意在表示時間的流逝。畫中柔和的光線和母子之間的互動,使幸福凝固在畫中。莫奈用簡單的筆觸,表現了雛罌粟的紅花,他讓這些花時而聚集,時而分散,藉此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使這幅畫變得詩情畫意。關於莫奈的畫,莫奈說,不要去捕捉光,而是直接讓它照進畫布。
1874年,莫奈繪製了《阿爾讓特伊大橋》。該畫是一幅充滿陽光的風景,各種冷暖的色點與紊亂的小筆觸,在深思熟慮中被組合進畫面,使畫面陽光燦爛、風和日麗,洋溢著色彩的旋律。強烈的光被分散到樹叢、河流、大橋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爾讓特伊大橋成為光的傑作。這也是畫家藝術個性的表現。
繪於1877年的「聖拉查爾火車站」是一幅表現巴黎火車站的畫,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場面的實際「印象」。莫奈神往於光線穿過玻璃頂棚射向蒸氣煙雲的效果,神往於從混沌之中顯現出來的機車和車廂的形狀。莫奈相信光線和空氣的神奇效果是最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畫面的調子和色彩,這幅畫出色的表現了力量、空間、對比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