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京的喜歡始於那條長長的長安街!
一個人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從西單開始,沿著長安街不停地走,一直走到王府井。
從夕陽落下,一直到華燈初上!
北京的美是內在的,在一條沒有摩天大廈的長街上 ,你能感受到那與眾不同的文化底蘊。
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最喜歡帶孩子去的地方,不是遊樂場,也不是shopping mall, 而是那些歷史味道很濃的地方,不管是氣勢磅礴的皇家宮殿,還是市井氣十足的後海胡同,或是散落於城市角落的樓閣廟宇,總會告訴我們這個城市的輝煌過去。
佇立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你會分不清是紐約還是北京,但是歷史的建築會告訴你,城市特有的印章。
寒假來了,帶孩子來北京旅遊,一定要去這四個小眾的地方,它們真的不一樣!
遠古人的家
有一天,我們在翻看《人類的事故》,面對世界上最古老的"露西"(曾經生活在非洲的衣索比亞;
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人類直系祖先),女兒問我:媽媽,我也想看看中國的"露西"。我問:你不害怕嗎?
女兒特成熟的說:我不怕,我的骨頭就是這個樣子。
「那好,我們周末就去看看北京的遠古人吧」。
周末一家人前往位於房山的北京人的周口店遺址。此去的目的只有一個帶孩子看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對於很多家長和孩子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歷史課本裡面的「北京人」貫穿了幾代人的學生時代。但是,真正見過它的人很少,可能很少有家長會想過帶孩子來這個冷門的地方吧。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人不多,設施很新,有北京猿人的,以及山頂洞人的,還有不同時代的劍齒虎,鬣狗,野牛等動物的化石。通過大量的考古資料和實物,展現了北京人的進化。
來到博物館,第一要看的就是北京人頭蓋骨。我們通過先進的多媒體看到了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隨著時間的變化,頭蓋骨的大小,下頜的大小都在不斷變化,最終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女兒說:從猿到人實在太不容易了,再過幾十萬年,人類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無法作答,但是也罷!留給她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吧!
其實看這樣的博物館,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古老的硬硬的文物下,隱藏著很多秘密和故事。
雖我們淺藏輒止,但是能達到給孩子啟蒙的目的,也就夠了。
出了博物館,我們進入了龍骨山,這也是挖掘北京人頭蓋骨的地方。輾轉之後找到了1號洞,即使今天看去,仍舊充滿了神秘感!高高的陡直的山,有零零星星的標識,很難想像,百年前的考古學家是如何發現和挖掘的。
走在幾百萬甚至上億年形成的龍骨山中,那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油然而生!我們的祖先是歷經了什麼樣的磨難,跟大自然,跟動物競爭,才進化成人類呢?
結束北京人遺址的參觀,回家路上,孩子說:我知道我是怎麼來的了,但是我不知道我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都笑了:這是個有高度有深度的哲學問題,你想好答案要告訴媽媽哦!
看故宮的角樓
600年前,也就是1420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手裡奪取了皇位,遷都北京,於是有了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想去一次不難,但是,故宮又很大,故事很多,想一次走完,走透卻很難。
我們每去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有時候是看獅子,有時候是看脊獸,有時候看花園,有時候是看寢宮。
最近一次,我們專程去看了故宮的角樓!故宮有四個角樓,看角樓的最佳地點就是隔著護城河,看著被故宮城牆頂起來的玲瓏奇巧的角樓。
為什麼要專門去看護城河呢?因為很多人眼裡的最美故宮,就是透過護城河拍攝的故宮角樓。
與其在家看照片,不如帶孩子真正去體驗一次。
時間就選在傍晚,剛剛好!
跟孩子去,當然要講故事。我給女兒出了一道選擇題,你看著角樓看上去像什麼呢?
是雞籠子,鳥籠子,還是蟈蟈籠子?
用了排除法,答案被定為了蟈蟈籠子。她當然沒見過那個時候的蟈蟈籠子。
當時,對於角樓的是什麼樣子,設計師可謂傷透了腦筋。一次又一次總是不能讓皇上滿意。絕望的工匠為此吃飯睡覺都不能安心。有一天,一個賣蟈蟈的來了,負責故宮的設計人員聽見蟈蟈叫,就感覺心煩意亂,正想哄他走,但是被蟈蟈籠子一下子就吸引了。
於是,他買下了蟈蟈籠子,按照此籠提交了一版設計,一下子就通過了。
現在故宮的角樓是 9 梁 18 柱 72 脊 ,就是那個時候蟈蟈籠子的樣子。
頤和園長廊的畫
作為中國園林景區設計的傑作,園裡的亭臺、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是,每次我帶孩子去頤和園卻最喜歡看長廊上的畫。
頤和園的長廊 東 起 邀 月門, 西 到 石 丈 亭, 共 14000 餘 幅。 這些 畫有大有小, 有的有故事, 有的有景色。畫中的故事都是來自中國古代文學著作, 民間傳說、 戲曲或神話故事。
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爭取有朝一日把這些故事能給孩子講全,可能未來很久都要為這個事情努力學習。
每次去都要給孩子講的一個故事就是《漂母分食》。這幅畫講的是是韓信的故事。韓信小時父母早亡,他沒有生活來源,只能去別人家裡蹭飯。 後來忍受不了別人的白眼,他就去淮河邊釣魚。淮河邊有一位老婦,看到韓信可憐,就常常給韓信一些吃的。
韓信非常感謝這位老婦,說以後定報答!
豈料,老婦人聽到這話後竟然大發雷霆:我是看你可憐,一個大男子漢,不能養活自己,誰要你報答了?
後來,韓信一直記得這位老婦人的恩情,當官後不忘報恩!
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它可以告訴孩子兩件事,一要自食其力,二是懂得感恩!
頤和園長廊的畫,記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讓孩子懂得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民俗故事。
帶孩子去之前,父母別忘了準備幾個小故事。
北京最古老的橋
對北京的橋有印象是因為小時候聽那首《北京的橋》。後來到了北京,對大大小小的橋已經失去的當時的新鮮感,但是唯有一座橋,一直在我心裡,偶爾會找出它的照片看看,這就是盧溝橋。
盧溝橋,是北京的第一古橋,它歲數最大, 知名度最大,從金代至今,就橫跨在永定河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說起盧溝橋,有兩個人一定要說。一個是馬可波羅,一個是乾隆皇帝。
盧溝橋的英文名字是 marco polo bridge,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馬可波羅當時也不知道這座橋叫什麼,只是感覺太美了,索性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感謝馬可波羅把盧溝橋介紹給全世界,並稱為"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美的橋!"從此,盧溝橋名揚四海。
清朝最喜歡題字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如今在盧溝橋東的碑亭內,有漢白玉碑一塊,上面的題字"盧溝曉月"就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筆。「盧溝曉月」也成了京城八景之一。
當然,說到盧溝橋,不能不提"盧溝橋事變"。當時 ,橋西是日本人佔著,橋東就是宛平城,由國軍29軍守著。日本人藉口士兵丟了,就過來了。29軍就不幹了,這才有了 盧溝橋畔第一聲抗日的 炮聲, " 盧溝橋 事變" 爆發了。這讓盧溝橋更加聞名於世了。
如果你帶孩子一起去盧溝橋,可以在城牆上找找,至今還殘留的累累彈痕。
北京很大,可能花上一生也弄不清它的前生今世,
但是,孩子很小,在幼小的心靈上種植歷史的種子,卻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寒假帶孩子玩北京,玩出不一樣的體會和經歷,又何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