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傷透了家長的心!有什麼辦法解決嗎?當然有。
每位家長首先應從自身找原因——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只有找出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孩子玩遊戲「成癮」的問題,讓孩子愛上學習,讓家庭和睦幸福。
一些不到一歲的孩子,父母抱在懷裡或放在童車上,就拿著手機在玩,旁邊的父母在幹什麼?不是閒談,就是打字牌、玩麻將。這個時候的孩子什麼也不懂,但看著手機上的畫面、聽著手機上的聲音,他開始愛上了手機——是手機陪伴他或她成長。
一些上幼兒園的孩子,為什麼愛上手機?因為父母真的忙。如一位三十歲左右的打字員,丈夫不在身邊,兩個孩子全靠她來管,而打字員的工作內容是繁雜的,隨喊隨到隨時完成。沒有時間跟孩子外出玩耍、交流,只能讓孩子拿著手機玩,才能讓自己安心把工作任務完成。
一些讀小學、初中、高中的孩子更愛玩手機,為什麼?一方面學校禁止學生玩手機,一方面又要求學生下載這個App,關注那個二維碼,還有家長群,加上每位家長都離不開手機,還有不少家長有自己的愛好——打牌、玩麻將、買彩票、上飯局、K歌及其他社會活動等,獨生子女一個人在家能安心學習嗎?電視、手機、象棋等成了他們的玩伴!
到了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才開始意識到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成癮」了,不聽家長的話,而且出現偏激行為——如離家出走,跟父母爭執並打架,甚至有走上犯罪之路的(偷盜、打傷他人)……青少年犯罪是個社會大問題!
在孩子7歲至17歲生理心理髮育的關鍵時期,要想讓孩子走上正規學習生活之路,家長必須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首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
孩子喜歡玩手機玩遊戲的根本原因在於家長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只要家長重視了,希望孩子從小到大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孩子就不會玩遊戲玩上「成癮」!不管是哪個階段(1-3歲、4-7歲、8-13歲、14-18歲)發現孩子有異常了,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努力想辦法遏制,還是有希望扭轉局面,讓孩子回歸正常軌道的。
要讓孩子走上正常軌道,首先是家長自身要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言行,徹底改變自己的「不作為」——整體玩手機看微信、有空就去打牌、玩麻將、喝酒、買彩票,只顧自己一個人樂,忘記了孩子的存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首先要做到才好。
所以,要消除孩子玩手機打遊戲「成癮」的不良局面,家長有必要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除了工作,要把時間還給孩子,跟孩子在一起讀書、做飯、吃飯、打掃衛生、洗衣服、散步、打球,並平等地交流,暢談自己的收穫和感受,不要在任何時候都用家長的口吻來訓斥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要知道,孩子的種種不是都是家長曾經表現不夠好造成的,家長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改變現實才能向好的方面發展。
二是家長工作期間,孩子一個人在家怎麼辦?這段時間需要孩子自覺自律。沒有自覺性的孩子,就靠家長跟孩子一起規劃一起監督來完成。也就是說,利用家長和孩子都在家裡的時間,一起面對目前的處境來想辦法,孩子今後如何努力?必須有一個可以逐步實現的計劃。比如作息時間表,要按照學校的規定來執行,不能遲到,也不能在上課期間睡覺,晚上按時睡覺,不能玩手機!接下來就是每一門功課如何做到預習和複習,如何用心聽課,如何完成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還要買課外書籍看……在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之後,家長應給予適當鼓勵,樹立孩子愛學習的信心,這樣一點一點地進步,才是理想的。
三是家長要樹立信心,有遠見。無論孩子現在存在多少缺點,要相信孩子能一天天健康成長,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不要放棄對孩子的關愛!過去父母養育四五個甚至十幾個孩子都能培養好,為何現在連一個孩子培養不好?!除了客觀原因,關鍵的還是現在的父母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不好,怪誰呢?自己的個性、學識、教育方式方法、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是否還存在不足?
自己懂得感恩,並用感恩的心回饋社會、教育孩子——言行一致,相信「鐵棒磨成針」的故事也能在你身上現實。
祝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父母理想的樣子——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文/徐伍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