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可帶兩歲的寶寶來家裡做客,我家倆娃在一旁玩奧特曼的卡片不亦樂乎,小可家女兒則怯生生地躲在媽媽懷裡。我說:「小女孩就是文靜,多乖呢。」小可看了一眼女兒,說:「這哪裡是乖,她是不敢過去。」看著我疑惑的眼神,小可繼續說道:「別人都以為這孩子是膽小,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其實不是,哪個孩子不喜歡和別人玩呢?」
聽完小可的講述,原來她平常上班忙,就把孩子留給奶奶帶,誰知道孩子奶奶卻從來不帶小孫女下樓玩,說是怕被別的孩子欺負。
小可發現問題後,和婆婆溝通過好幾次,但是絲毫沒有改變,她為此也很發愁。小可女兒的眼睛一直在看向兩個哥哥的方向,我就給小可出了個主意,看能否改變婆婆的行為。
沒過來兩天,小可就打電話來說:「我婆婆破天荒地帶娃到小區兒童樂園玩了,你這辦法真不錯,真心感謝!」
人是社交動物,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一味地把娃封鎖在安全區域內,你以為的保護實則是一種傷害。
利用淘氣堡化解婆婆心結
有朋友好奇,我給小可的方法是什麼。很簡單,就是讓小可帶著女兒和婆婆一起去趟淘氣堡。兩歲的寶寶,也許語言表達能力尚有欠缺,但是對於兒童樂園的興趣卻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可回家後告訴婆婆,女兒想去淘氣堡玩,她怕一個人照顧不過來,讓婆婆跟著一起去。婆婆欣然答應了。孩子一路上都很興奮,買票、換鞋之後,寶寶卻一直不肯進去玩。
看到這一幕,婆婆有點著急地說:「帶你就是來玩的,你怎麼不進去呢?」小可能看出來孩子眼中對海洋球、滑滑梯的渴望,但是看著淘氣堡裡跑來跳去的小朋友們,女兒緊緊地拉住媽媽的衣角。
小可蹲下來和女兒說:「寶寶,你有點害怕是嗎?媽媽明白你的感受,我和你一起進去。」女兒這才踏出了玩耍的第一步,小可形影不離的陪伴了半個小時之後,終於有機會休息一會兒。
婆婆說:「你這陪著也夠累的,快喝口水。」
小可說:「媽媽,其實我並不需要這麼累,小可已經兩歲了,你看這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她這麼大的,家長都是坐在一旁看著就好。」
婆婆問:「難道是咱家孩子膽子太小了?」
小可笑笑說:「她一點都不膽小,您看,她現在不是別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嗎?她就是平時和小朋友玩得太少了。」
婆婆若有所思地說:「我不帶她下樓,是想保護她不被別的孩子欺負,誰知道卻把孩子弄膽小了。」
看著婆婆自責的樣子,小可趕忙說:「沒事的媽媽,現在還來得及改。」
從淘氣堡出來以後,女兒累得睡著了,婆婆說:「從來沒見過她玩得這麼開心。」
這不,周一小可剛到單位,婆婆就發來她帶娃下樓玩的視頻,小可開心得趕忙通知我勝利成果。
孩子生活在人為製造的安全區域,情況讓人擔憂
其實像小可婆婆這樣的奶奶並不是少數,她們肩負著照顧寶寶的重任,生怕一個不小心孩子磕了碰了,無法向兒子兒媳交代。更別提萬一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若是受傷了更不好交差。
為了避免這些麻煩,她們所選擇的方法就是帶娃到安全的地方獨自玩耍,要麼就是自己陪著玩。這樣做,大人的麻煩是避免了,對於生活在人為製造安全區域的孩子來說,就會像小可女兒一樣,出現奇怪的表現。
比如:看起來很膽小、缺乏自信、家裡橫外面慫、不會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等問題。
雖說每個寶寶的性格都不太一樣,但是想要和小夥伴玩耍的心情是一樣的。小可婆婆給娃製造的是一種安全區域,還有的家長會帶孩子出去玩耍,但是卻一直在"直升機"遙控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不要跑!慢點!」
「別碰那個東西!」
「去把你的玩具要回來!」
「... ...」
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背後想表達的意思,也是要把娃困在安全區域內。家長把一切未知的危險或者需要孩子去解決的問題,全部都包辦,不給孩子自我處理的機會。
不少家長覺得自己把孩子保護得很好,但孩子越大,尤其是在上幼兒園以後,就會開始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不解地問:「難道是我們對自己的孩子不夠了解嗎?」想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如何,處理問題的能力如何,我建議帶娃去趟淘氣堡。
從淘氣堡看孩子的表現
有寶媽說:「經常帶娃去淘氣堡玩啊,這能看出來什麼?」確實,現在淘氣堡基本上是每個孩子的遊玩勝地,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過,在沒有大人幹涉的情況下,自家娃在淘氣堡是怎樣的表現?
為何建議大家帶孩子到淘氣堡進行觀察,一方面,淘氣堡在封閉環境內,大人目之所及,就能看到孩子的行蹤,基本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淘氣堡裡的陌生孩子居多,便於觀察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處理矛盾的能力。
父母的措施得當,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家娃是怎樣的一種性格。是軟弱任人欺負還是高情商善於變通,或者強勢霸道。無論看到孩子的哪一面,一味地斥責都並非最佳處理方式,建議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第1、 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不立刻插手。
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創造獨立處理問題的時間和機會。
第2、 若孩子主動求助,也不要置之不理。
此時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遇到什麼問題,想要如何解決等。
第3、 切莫不管不顧,任由孩子去解決。
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如果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她可能會更加覺得沒有安全感。而對於性格強勢霸道的孩子來說,父母的置之不理則是在默認他的行為。
第4、 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不過度保護,也不一味打壓,讓孩子明白何為社交,也是逐漸提高情商的方式之一。能夠讓孩子在各種矛盾和衝突中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的性格有天生的因素,但主要還是靠後期的培養和引導。家家都希望擁有一個樂觀開朗、敢說敢做,有勇有謀得孩子,切莫藉口孩子年齡小,就讓他們生活在「無菌」環境中。我們都清楚,遇到過問題方能學會解決的方法,孩子的社交亦如此。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