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閏年,會出現什麼情況?
不會怎樣,至少在初期,可是逐漸地,日曆年將與太陽年變得不同步。這是因為我們的日曆年通常大約有365天,但實際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轉時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才能經歷整個四季。
每年,日曆年都要比太陽年短大約1/4日。逐漸地,1月1日將在冬季的更早時候到來,然後在秋季到來。大約在780年後,元旦將與夏至碰在一起。
如果我們從來沒有閏年,那2016年2月25日將是2017年7月11日。
這假定你從公元前46年羅馬凱撒大帝和埃及克利奧帕特拉女王的時期算起。通過克利奧帕特拉,凱撒在前往埃及亞歷山大港的途中碰到幾位埃及天文學家。這些埃及人計算出羅馬人沒有想到的一件事,即一年的天數並不是整數。
每年大約有365.2422天。隨著潮汐力非常輕微地讓地球自轉變慢,這個數字也會逐漸變小。
《曆法:人類為確定真實和準確年份的史詩般鬥爭》一書的作者戴維·尤因·鄧肯說:「我們使用的計時器——地球,沒有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所需要的那樣準確。」
他說:「自然對象一直是我們的計時器,但我們總是要校準。」
這樣就有了閏年和2月29日這個閏日。
按照凱撒的新曆,羅馬帝國在3個有365天的年份後加上一個有366天的年份。這使日曆向前躍進,讓日曆年與太陽年匹配,防止二者太不一致。
每年將有365.25天。
為了給轉換做準備,凱撒必須讓羅馬曆趕上來。在那之前,羅馬人一直使用陰曆,因此在公元前46年,凱撒在日曆上加了80天,那一年成為眾所周知的「混亂年」。
遺憾的是,凱撒的每4年加入一個閏年的計劃弄巧成拙了。
據鄧肯說,太陽年額外的.2422日和日曆年額外的.25日之間的差異相當於11分14秒。
這聽起來可能不大,但4年後,二者差了大約45分鐘。大約125年後,二者差了一整天。
羅馬儒略曆保持1600年未變。最後,在16世紀70年代中期,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相信,必須採取些行動。日期偏差得太大,都難以跟蹤假期了,尤其是復活節。
因此,他組織了一場曆法改革,目的是弄清復活節——和其他所有日子——真實準確的時間。
曆法改革委員會確認,羅馬儒略曆太過頻繁地加入閏日。實際上,他們算出,他們差了10天。
委員會建議,從日曆上減去這10天,並給閏年制度增加一條規定,即每400年中要減少3個閏年。
如果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的才是閏年。這就是為什麼2000年是閏年,但1900、1800和1700年就不是。如果格裡高裡歷在今後84年保持不變,那麼2100年就不會加入閏日。
羅馬天主教國家迅速採用了教皇的新曆。但新教國家懷疑羅馬的法令。許多新教國家沒有採用這個曆法,直至1775年。
鄧肯說,英國及其在美洲的殖民地在1752年改用新曆法。到那時,他們與格里高利曆相差了11天。
格里高利曆也有自己的缺點。每年,它會有大約26秒的偏差。
鄧肯說,到4909年,這一差異加在一起將達到1天。
他說:「我們可能決定再次作出調整。」
很可能不需要那樣做。如今,我們的計時系統幾乎與太陽分離了,它是以原子鐘為基礎的。
我們現在不是把秒定義為一天的幾分之幾,而是用計算機計數銫原子的振蕩次數:9192631770次振蕩等於1秒。這要比跟蹤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精確得多。
不過這並未完全簡化我們的日曆,因為每月的天數仍要在30和31天之間(或在28和29天之間)交錯。
曾經有一些曆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法國在1792年推出的一個曆法有12個月,每月30天。每周10天。然後他們在每年年底增加5天(閏年增加6天)。這些天是假日。
1902年推出的另一個曆法包含13個月,每月28天。每月將從星期日開始,星期六結束。
每年最後一天將是「年日」。在閏年,將在一年的中間增加一個閏日。
憑著精確的方法,科學家能夠弄清地球與原子時間相差多少,而且他們還時不時地引入1閏秒,讓我們的時鐘重新與我們轉得越來越慢的地球同步。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深空網絡的主管鮑勃·徹爾克說:「公認的時間定義是原子時間。根據地球確定時間不穩定,它會搖擺不定。」
徹爾克必須知道。他的小組管理一組天線陣列,它們用時間跟蹤遙遠的飛船。
徹爾克說:「閏秒對深空導航非常、非常重要。」他說,相差1納秒——十億分之一秒——在太空中相當於1英尺。
埃及 開羅-1月6日,在埃及首都開羅的一座科普特教堂,一名科普特兒童參加東正教聖誕節慶祝活動。埃及科普特人按照儒略曆法,於每年的1月7日是東正教的聖誕節,東正教裡僅次於復活節的第二大節日。作為當今世界東正教信仰的中心之一,各地隆重慶祝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