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純文學雜誌《大家》,右為其「野雞版」。二者裝幀極為相似,但內容相去甚遠。
本報記者 王夢婕攝
「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90年代文學轉型期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唯一與《收穫》一道兩摘『魯迅獎』的國家核心中文期刊,中國文學第一大獎『大家·紅河』文學獎主辦單位……」
頂著這一串光環的,是一本名為《大家》的著名文學雜誌,阿來、池莉、于堅等作家均為其撰稿。但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發現,該雜誌居然存在一個「野雞版」:
「同一個刊號、刊名、類似裝幀,一本是高端文學,我這本是『雜貨鋪』!」浙江某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沈欣(化名),指著手裡的《大家》苦笑著反問,「還是同一個編輯部編的,這雜誌社也太有想像力了吧?」
中國青年報記者隨即展開調查。據推算,該「野雞刊」每年為雜誌社斂財,不會少於2000萬元。
核心期刊「野雞版」?
今年3月,在花了5800元版面費後,沈欣終於拿到了夢中的《大家》雜誌。
雜誌上,有她一篇小論文,3000餘字。與汽車維修、IT教育、裝飾藝術等種類繁多的近300篇論文擠在一起,「密密麻麻地擠了463頁」。
但這個《大家》,跟她想像中完全不同。
據中國知網(中國知網是國內知名的學術期刊電子資料庫——記者注)、國家圖書館等機構收錄的名單介紹,《大家》雜誌是純文學雙月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53-1108/I,由雲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管,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官方」色彩濃厚。
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顯示,《大家》屬於中國文學作品類核心期刊。《總覽》對它的介紹是:「大型綜合性文學期刊。主要刊載反映現實生活、有濃厚時代氣息和現代意識的中短篇小說精品,兼及詩歌、散文、文學評論等。」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的散文《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羅偉章的長篇小說《太陽底下》、武歆的中篇小說《米脂的黃昏》……點開該雜誌社的官方博客,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大家》每期約200頁,在上面發表文章的,多為文學名家。
「中文核心期刊,還帶『官字頭』背景,文章水平也高,挺靠譜的。」這些因素,讓急於找地方發論文的沈欣動了心。
沈欣所在的學校,每3年就有發表兩篇論文的任務。其中1篇,必須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下屬於二級目錄的雜誌上。儘管版面費「高出別人近一倍」,但她最終還是屬意《大家》。
但沈欣拿到的《大家》,卻是一本旬刊,封面寫有2012.3(下)字樣,光目錄就佔了9頁,「厚度已經不像一本雜誌了」。
記者從沈欣提供的其中一期這樣的《大家》上看到,其上論文多以「淺析」、「初探」等為題,平均篇幅不超過1頁半,內容卻包羅萬象:《寧夏回族女作家馬金蓮訪談》、《淺談現代標誌設計新趨勢》、《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淺析》、《如何加強商業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組織管理工作》、《英語詞彙教學新理念》、《「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樣式的優化》……這些小論文,被「雕龍學札」、「大家藝術」、「大家百科」、「百戲競技」、「今日語言學」、「育人千秋」、「商企大道」等欄目收入麾下,各居其位。
「這肯定不是能當選核心期刊的《大家》。」沈欣肯定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但她不確定的是:「到底是我被中介騙了,還是《大家》另有一本『野雞版』?」
每月3期,一月斂財上百萬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昆明調查發現,中介沒有「忽悠」沈欣,她拿到的《大家》,的確與正本《大家》出自同一家雜誌社。
「你的作品發不了文學版《大家》,你要找的是理論版吧?」在位於昆明市中心的雲南新聞出版大樓10層,當記者以投稿名義來到這家雜誌社時,該社一名自稱「編純文學稿件」的編輯,這樣向記者提示。
該編輯隨即拿出了兩本《大家》。記者看到,其中一本「理論版」,就是沈欣拿到的「野雞刊」。
記者仔細對比後發現,「野雞版」《大家》與其正本真假難辨,二者共用一個國內刊號CN53-1108/I,一個郵發代號64-61,主管和主辦單位、編輯部地址、廣告經營許可證號、網址和E-mail均一致,電話號碼相鄰,副主編都是韓旭,兩套編輯部「人馬」裡,絕大部分(9人)署名相同。不僅如此,兩本《大家》的封面裝幀都頗為統一,甚至價格都是12.8元。
撇開內容,也許唯一能引人懷疑的是正本《大家》的印刷地點,寫著雲南新華印刷廠,「如有質量問題,請寄印刷廠質量科調換」;而「野雞刊」的印刷地,則是雲南新聞圖片社印刷廠,「調換請寄編輯部」。
但沈欣顯然注意不到這些。為了讓論文出現在這本「野雞刊」上,她和同事們通過中介付出的「代價」,一篇5000字以下的論文普遍為4000~5000元。
中國青年報記者諮詢了數名論文中介後發現,這一價格還屬於「中等水平」。最貴的報價,來自中國雜誌網一名自稱塗老師的人,為5000字以內9000元。
「《大家》的版面費一直比較貴,去年4000元不鬆口,今年才降了一些。」四川中介江老師說,「這些雜誌都是兩個版起賣,你最好湊夠4000字,划算點。」
在該雜誌社,一名叫王磊的編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文學版《大家》1994年就創刊了,而「理論版」《大家》2010年1月才創刊,「目前理論版上、中、下旬都出刊。」
記者在這裡隨機翻閱發現,眾「野雞刊」薄厚不一,厚的約「容納」300篇論文,薄的也有150篇。與沈欣一樣「中槍」的,近一半是河北省專科院校的講師和副教授,來自遼寧、江蘇、重慶等地的也不少。
對版面費問題,王磊編輯一直避免正面回答。記者幾次追問後,他吐出「1000元」這個數字,這是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遇到的最低報價。
而記者對2012年1月中旬刊裡的10餘名作者隨機採訪後得知,他們的花費,普遍在4000~5000元之間。
《大家》雜誌社官方博客顯示,1998年,該文學雜誌社開始走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之路。
據記者初步估算,按照平均一期200篇論文、每篇論文收益3000元計,每期「野雞刊」可為該雜誌社斂財60萬元,每月近200萬元,一年不少於2000萬元。
中國知網、國家圖書館均尋不見
有趣的是,無論昆明還是北京,你在報刊亭等地方,很難找到《大家》的身影。
「我們是定點發售。有圖書館會訂購,我們出刊後,就直郵圖書館和訂購人。」王磊說,兩個版本的《大家》,每期合計發行量約2萬份。
「你發在理論版的論文,可以在中國知網上查到,北大圖書館也有。」他提示。
然而,在中國知網(CNKI),中國青年報記者隨機輸入刊發在「理論版」《大家》的10餘篇小論文後,發現結果均顯示為「0」。
記者同時看到,文學版《大家》雜誌,確在知網學術期刊大全的收錄之列。知網的客服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知網收錄哪些內容,是根據與雜誌社的合作協議來的。「《大家》編輯部沒提供的內容,我們就收錄不了。」
「知網對『理論版』《大家》的收錄很不穩定,時有時無。」一位自稱嚴編輯的論文中介向記者私下透露,「說明這個雜誌挺亂,很多收錄關係還沒理順。」
此外,在北大圖書館,記者也遍尋不到這本「野雞刊」的蹤影。
在該圖書館文藝期刊室中,閱覽架上只有正本《大家》雜誌,標明為文學雙月刊,旁邊則排列著《當代文學》、《當代作家》等。
「《大家》在我們這裡,從創刊號到最新一期都有,但從沒見過『理論版』。」面對記者的搜尋,該期刊室負責人也很好奇,「《大家》難道還有兩個版本?」
在國家圖書館,記者遇到的情況類似。
「國家圖書館以『收齊中文期刊』為原則,理論上,國內所有具有ISSN號和國內刊號的期刊,均會被國家圖書館收藏。」面對遍尋不見「理論版」《大家》的詢問,國家圖書館諮詢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果他們收錄的紙質刊物中,沒有「理論版」《大家》,「這個雜誌的合法性,就比較可疑」。
我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明確指出:「一個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只能對應出版一種期刊,不得用同一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
「按照『一刊一號』原則,如果用同一個刊號出版兩種期刊,涉嫌違法。」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非法出版物鑑定辦公室負責人王軍科,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
「難道我花了那麼多錢,就買了本非法地下出版物?」得知記者的搜尋結果,沈欣長嘆一聲。
已非核心期刊,斂財還在繼續
更出人意料的是,中國青年報記者從北大圖書館辦公室獲悉,在2011年最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即使正本《大家》文學雜誌,也已被移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的序列。
該最新版《總覽》顯示,《大家》雜誌在1996年、2000年、2004年及2008年,曾是中文核心期刊。但在2011年,在被索量、被引量、影響因子、Web下載量、被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等9項評價指標下,《大家》「核心」不再。
儘管這份核心期刊要目在去年12月就已面世,但沈欣收到的今年3月下旬《大家》「野雞刊」封面上,還赫然印著「中文核心期刊」字樣。
記者今年5月底在《大家》雜誌社暗訪時,接觸到的兩名編輯均未透露《大家》「已非核心期刊」這個關鍵信息。「你發文章可能要等等了,6月份的3期都排滿了,努努力,爭取7月下旬能排上你的。」王磊編輯這樣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們是中文核心期刊,從有核心期刊起一直都是。」另一位純文學編輯肯定地表示,「今年還要評一次,最新結果還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