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收穫新作者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許多不安,在生命中的某個節點,人一旦真正體會到衰老和死亡的存在,便再也無法擺脫恐懼,哲學、美學、文學都無法解決。」
汪若這篇名為《六十歲的中文系女教授》的小說,刊登在7月出版的《收穫》雜誌上,與韓少功、周嘉寧、翟永明、毛尖、吉狄馬加等作家的作品共列。不同的是,這是一篇「網絡小說」,來自於5月18日上線的移動創作出版平臺「行距」。
網絡寫作與傳統文學創作不應處於分道揚鑣的狀態
「是的,我們現在接受在線投稿,你的才華一分鐘都不需要等待,我們每位編輯都在『行距』上出沒。」今年5月,居於中國文學期刊金字塔尖的《收穫》宣布,將直接通過手機APP軟體接受在線投稿。而此前,包括《收穫》在內的嚴肅文學雜誌長期只接受紙質投稿。
雖然只是投稿方式上的小改變,但足以窺見文學生態系統的悄然嬗變。
在線投稿,是「行距」APP為《收穫》訂製的一個功能。在「行距」的開發者、「讚賞」IP平臺創始人兼執行長陳序看來,以往,網絡寫作只存在雙邊關係,創作者的作品優劣靠用戶的點擊量判定。也因此,「同質化、文學性弱、IP泡沫等問題隨之出現。」而優質文學創作的三方關係機制,既有作者、讀者,也有編輯和出版人,到網際網路時代演變成簡單雙邊模式,難免缺乏專業判斷和審美引領。
但在當下,在覆蓋生活各個角落的網絡空間,零門檻的草根網絡寫作明顯壓倒傳統優質文學創作。陳序坦言,「年輕人在網上提到文學,只會想到《尋龍訣》《盜墓筆記》等,很難想到莫言、餘華。惟一一個在線誕生的茅盾文學獎作品《繁花》,也不是在主流網絡寫作平臺創作、發布的。」
「源於草根的網絡寫作與經過沉澱的優質文學創作不可能一直處於分道揚鑣的狀態,這是一個能力錯配的問題。」陳序認為,「我們希望探索在移動網際網路上,優質文學創作如何重新繁榮。」
痛點就是起點。與其它網絡文學社區不同,「行距」APP引入了優質文學創作的三方關係機制,目前已有近百位包括《收穫》雜誌編輯的一流文學編輯和中信出版的資深出版人入駐。文學創作者在「行距」上創作作品,完成後只要在標籤中輸入「收穫」,稿件就會自動提交《收穫》編輯部初審。作者還可以在移動端通過分享,投稿給在線的出版人。
「專業篩選不會完全被市場取代,未來更大的可能是專業篩選與讀者篩選的一種有機結合。」陳序說。而《收穫》今天的試水,正是看到了市場變化的可能。
數據顯示,上線60天,「行距」APP已聚集超過1000名作者和超過1400個作品,近30個作品進入出版、影視等IP轉化環節。而汪若,是《收穫》承認的第一位「行距」作家。
拓展領域,希望建一個影視行業的劇本工廠
「這是《收穫》正式跨出擁抱網際網路的一步。」《收穫》主編程永新說。
程永新介紹,《收穫》創始人之一巴金先生曾提出,文學雜誌就是出人、出作品,「《收穫》讓投稿平臺更直接地向對文學有極大熱忱的年輕寫作者敞開。我們肯定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的寫作者加入這個行列。」
道理很簡單:今天的時代,讀者、寫作者在哪裡,平臺就需要搭建在哪裡。
變化,是切實存在的。曾憑《繁花》摘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金宇澄分析,「如今的時代,可說是中國文化水平最高的時代,有那麼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與東、西方自由溝通,按各自的興趣進行各類研究,網絡更是提供了大量的空間和自由度,因此如今的讀者見多識廣。」
講故事的人,總是與聽故事者為伴。金宇澄的《繁花》,最開始便是在網上寫作。也因此,他感受到,「如果我們繼續按50後或更年長作家的路子寫,擺出試圖啟示他人的姿態,是不智的。小說作者和讀者將日趨平等。作品的優劣並不在於發表在文學雜誌還是網絡上,主要看作者處在怎樣的寫作立場。」
網絡,無疑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等交流舞臺。
用程永新的話來說,與過去單向度的投稿方式相比,如今《收穫》的實踐,是將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平等性與傳統嚴肅文學雜誌的審稿制度結合起來。「時代變了,文學發展的形態變了,需要我們打開思路,尋找更多的渠道,吸引更多的新人參與到文學的生態鏈中。」
程永新一直希望,《收穫》可以發揮原創作品集聚的優勢。「《收穫》雜誌一直是容納華語文學原創作品最好的平臺,我們希望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下,提升優秀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傳播力及價值。」
除了在線投稿,一個優質文學IP孵化器也在啟動。
需求旺盛和泡沫化結合的影視市場,急需更多元豐富、更優質的文學IP。「行距」從投稿中挑選出好的文本,就可以向下遊進行轉化,此前,《收穫》編輯部經常做影視版權代理,但從沒有商業化運營。去年口碑上佳的電影《烈日灼心》,正是根據《收穫》發表的長篇小說《太陽黑子》改編。
於是,在「行距」上選稿的同時,《收穫》作為獨家合作夥伴和文學服務商與「讚賞」正在共同搭建優質原創文學IP開發平臺。《收穫》資深編輯、作家走走將出任這個平臺的文學合伙人,蘇童等一些知名作家的版權也將交由這個平臺代理、開發。程永新和陳序一致表示,「我們希望建設一個影視行業的『劇本工廠』」。
(責編:湯詩瑤、陳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