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西安交大赴邊遠、基層及重點單位就業畢業生代表座談會在就業創業中心舉行。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宮輝,就業創業中心主任鄭旭紅、副主任李勇,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彭康書院院務主任蘇玉波,南洋書院院務主任劉茹,崇實書院院務主任許春秀,文治書院院務主任張愛萍以及南洋書院畢業生潘奕嘉等15名學生代表參與本次座談會。
鄭旭紅主任首先介紹了今年畢業生總體就業情況。截止6月22日,學校2016屆共有畢業生6414人,其中本科生3290人,研究生3124人。超過2/3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被QS排名前100位的大學錄取的出國出境留學人數大幅增加。就業質量進一步提升,有1128名畢業生進入國有骨幹企業或科研單位工作;862名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119名畢業生到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工作。
畢業生發揚交大優良傳統,傳承交大奮鬥精神,有414名畢業生獻身國防軍工事業,1470名畢業生赴西部地區建功立業。
飲水思源,不忘教誨之恩
作為中組部選調生、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錄用的經金學院碩士畢業生郭穎超分享了個人經歷,將勤奮、謙遜、堅持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而源動力又是交大的精心培育、勤奮為先,如何投身於生活,生活便會如何給予回報。
江蘇省選調生、行政管理本科畢業生潘奕嘉曾任南洋書院21級黨支部書記,來自學校的悉心培養讓他對於基層建設有了新的認識:「一個人可以將基層的事情做好,那麼這個人在哪裡都能做好。」大學四年裡,從西遷紀念館的參觀,到120周年校慶誓師大會,從書院學院感受到的對學生的關愛,到黨支部中組織生活會關心同學,這些因素構成了他步入人民公僕行列的切實動力,基層建設需要星火燎原的力量,需要他投身到基層中去。
來自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碩士畢業生王子予、法學本科畢業生王若溪都對母校和老師表達了熱愛和感謝之情,飲水思源,交大人不忘教誨之恩。
電力電子博士畢業生熊連松笑道:「經歷了三次畢業,這次是真的要離開了。」從本科生一路走來,熊連松見證了交大11年的發展變化,和交大結下了剪不斷的情誼。來自於貧困家庭的他第一次邁入交大時還帶著一些自卑和怯意,參與校內勤工助學打開了他認識世界的第一條通道,而此後正如騰飛塔所寓意的那樣,他開始蛻變成一個擁有著自信的交大人。考上研究生後,又加入研究生會致力於學生工作的展開,並開始了創業的嘗試。腳踏實地是他的信條,如今順利地創辦了「蘇州牛頓眼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實現了他的短期目標。
四川省選調生、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本科畢業生孫苑曾作為120周年校慶志願者,接待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交大人,從風華正茂的成功人士,到耄耋之年的白髮老者,相同的那份來自交大一脈相承的情感歸屬將所有人聚集到了一起,深深的百廿情緣共同鐫刻在梧桐樹下。來自於導師的嚴格要求讓孫苑繼承了嚴謹務實的學風。「你永遠無法弄懂世上所有事,但不能因弄不懂就停止不前。」這句話激勵著她完成畢業設計,並鞭策她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精益求精。
畢業生們不忘母校栽培,更期待見到母校的再一次騰飛。在座談會上暢所欲言,從學生的角度上為母校建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能源動力系統與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劉自強、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賈皓、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生呂品、法學專業畢業生王燕等同學都對現存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對母校美好的明天表達了深切的期待和信心。
宮輝副書記在講話中表示,同學們的建議都是來自於對於交大濃厚的情感,這些問題都非孤立。作為中國一流大學,始終面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是學校不斷成長的關鍵,同時敢於應對和敢於展示自我也是回應質疑的重要方式,改變從一點一滴做起,更需要隨著時間的推動細化落實,「兼聽則明,交大始終會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反思和進步。」
行遠心近,面對嶄新未來
「許多看上去艱苦的地方、孤獨的地方,其實早有交大人在那裡紮根,早有來自基層人民的期許。大學的教育不僅僅局限在書本,有專業知識的汲取,有師生之間的傳承,有同學情誼的建立,更有校友之間穿越時空的肯定和支持。」宮輝副書記表示,學生們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學校,歸功於老師的培養,這就是傳承精神的延續。
這次座談會不僅是同學們與學校情感心靈的溝通,更是引導畢業生如何面對不同於大學的嶄新世界。「走出大學的那一刻,就是重塑自我的一刻,即便是曾經堅信,也需要在這一步上不斷反思。」宮輝副書記表示,一股新鮮血液將會注入到整個社會中去,面對已有的規則、已有的構架,活躍與穩定的碰撞一定會帶來嶄新的觀點和思路,但社會應有的秩序仍應由每個人堅守下去。開啟新的職業生涯,構建新的心理狀態,將會成為所有畢業生不可避免的一步,學會觀察分析,腳踏實地和勤奮進取永遠是成就自我亙古不變的道理。
最後,宮輝副書記為赴邊遠、基層單位就業畢業生代表頒發了證書。
座談會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落下帷幕,來自老師的寄語和鼓勵,來自同學的支持和相守,將會成為莘莘學子的不竭動力,成為交大學生永遠的靠山,在千變萬化的社會裡給予相互力量,成就屬於母校和自己的一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