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嘉義那天陽光和煦,一出火車站便有大叔上前招攬,問是不是要去阿里山。
坐我的車只要230(新臺幣),坐公車也要200 nei,怎麼樣欸小姐要不要考慮看看喔 !
是要去,要坐公車去。
出發前15天,我發郵件詢問遊大哥上山的辦法。他說坐7322路公車(嘉義-阿里山)到石棹站下,他會開車來接我們到民宿。
車慢慢開離嘉義市區,半小時後開始盤著蛇狀公路上山。7322路公交實際是大型客運車,全程站點很多,約80餘個,但需要車站招手或車上提前按鈴下車才會停靠。巨大的車輛在盤山爬坡甩尾,我一邊緊盯Google地圖顯示著離石棹站的剩餘距離,一邊因為窗外由於緯度升高慢慢變開闊的視野而屏住了呼吸。
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25分鐘,5分鐘:「等到剩下300米的距離時我就按下車鈴。」
「叮鈴~ 下一站 石棹(zhuo)..」(播報聲)
全票下車,悠遊卡扣了大概80餘臺幣。
從臺南火車站到嘉義火車站
【民宿老闆遊大哥】
石棹站邊上有著半山腰的唯一一間的7-11便利店,我們兩個人守著兩個行李,眼神不斷探索著來往的車,直到一輛黑色稍髒的五座車在對面停下來,搖下了車窗。
他看起來大概55-60歲之間,皮膚黝黑,牙齦有大面積的發紅髮腫,能看出來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他往前開調了個頭,解開安全帶,迎下來。深色帶領t恤和及膝短褲,卡其色涼拖,給我的感覺就像我鄉下的老舅一樣。沒等這個想法飛過,行李箱瞬間已經到了他手裡,放上了車。
沒有車,在山上就是寸步難行,從石棹到奮起湖開車約10分鐘,從石棹到阿里山景區門口要一個多小時,而公車約40分鐘才有一班,班次時刻表也只是大概預計到達時間,提前二十分鐘到站等待是基本,中間滿座還不一定停站。帶著不安,我一上車就提了出行問題。
一般民宿主人會告訴你,從A點到B點,搭什麼,約幾點,要花費多久,地圖畫重點,那邊有什麼看,end of duty,就很感激了。
而遊大哥,面對我的七七四十九問,有條不紊地告訴我以下行程:我們可以提前入住、下午到奮起湖(約10分鐘車程)、傍晚去茶園步道散步觀景看日落、6點去村莊吃飯、晚上出發去螢火蟲秘境,來阿里山玩,就是要慢,不要著急,慢下來。
全部,他都接送,只要發訊息打電話給他。
民宿二樓陽臺
【臺灣鐵路文化】
雖然臺灣現在城市之間都可以通過高鐵實現快速接駁,但由於高鐵站與市中心存在一定距離,短距離跨市行程的使用率並不高。 所以,在臺灣遊玩,要成為在地人,那麼搭臺鐵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體驗。
臺灣文化有很大程序上是基於鐵路文化。車次頻繁,區間距離短,區間車、非熱門路線均可以刷悠遊卡進站,隨刷隨走。除了臺北、臺中、高雄等比較大的城市,其餘小地方臺鐵車站刷卡進站後站臺就在面前,像是露天的、速度稍慢的地鐵。
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影響,當時日本人在臺灣設計、修建了很多鐵路,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如今臺鐵車站都仍然保留著濃厚的日式風格。但各個臺鐵車站隨發展、隨地域不同,又有獨自特色:有通過插畫表現的文藝風的(宜蘭站),有通過輝煌建築新舊混搭的(臺中站),更有位於東海岸能同時把大海、山巒、公路收進眼裡底的最美火車站,多良火車站 ...
因為名字被帶紅的臺鐵站也很多,像是「暖暖」站(位於基隆市,梁靜茹歌曲。)、「追分」站(位於臺中,學子祈禱學業順利。)、「成功」站(追分的下一站。)等,因此來臺灣遊玩的也有一部分是鐵路迷,一站站慕名前往,純粹為了收集火車票。
臺南保安車站,有「保平安」的意思
【阿里山小火車】
臺灣阿里山小火車本線(嘉義-阿里山)需要提前15天(翻牆)到阿里山森林鐵路官網購票,屬於熱門線路,旺季時搶票難易程度堪比回老家的春運火車票。
我淡季去,心想不可能吧,遲幾分鐘搶能搶不到?OK,沒搶到,賣盡。
舊時,坐阿里山的蒸汽小火車可以直達到阿里山景區。21大地震過後(1999年,該次地震20世紀臺灣最大地震),直接把阿里山鐵路掀地而起,後半段(奮起湖到阿里山景區)由於鐵道嚴重損壞,至今沒有再通車。
遊大哥載我們到奮起湖的時候,我詢問關於鐵道為何不修繕、重新通車的問題,他表情仿佛仍然心有餘悸,說:「那一年地震,我們在山上斷水、斷電,與外界完全隔離,失聯了15天...後來,當然政府也有多次勘探啊。 當時這條鐵路是日本人修的,技術要求高,現在當地很難做到這個水平... 當然主要還是阻撓的部門也很多,學者是判定處於「不宜開發」狀態,重新通車風險大,是沒什麼可能性了啦。 」
阿里山小火車進站,下圖為膠片。
【奮起湖站】
所以,奮起湖就從4小時的火車本線(嘉義-阿里山)的中繼站,變成了如今阿里山本線(嘉義-奮起湖)的尾站,仍然負責售賣便當、小食、紀念品,以及回憶。
鐵軌通知禁止指示燈沒有亮的時候,遊客可以到鐵路上拍照。奮起湖還有一個火車文化展示館,裡面展示著一些舊式蒸汽式火車的模型,兩側印著一些「你最不能錯過的世界美麗鐵路」的宣傳圖,多數是在瑞士、俄羅斯或日本。
門口最醒目的是展示板上,是在仔細講述—— 臺灣某火車與日本某火車於某年某月締結姐妹姻緣的報導,火車做好朋友也要有儀式感,作為人類我要努力努力。
遊大哥妻子(下文暫且稱為遊大嫂)也是熱情之人,上了車準備出發,叮嚀我們要嘗試的奮起湖三種set:奮起湖便當、草仔粿、手作愛玉。
奮起湖便當賣170臺幣(約40人民幣),內用(堂食)有自助的阿里山茶喝。外帶要便宜很多,約135臺幣(約30人民幣)。
我們內用,選了「奮起號 新鮮現做 茶油雞 」以及「機關手 桂花茶葉鹵雞腿 茶香限定 吮指回味蜜大腿」,味道很好,特別是配菜,臺灣高麗菜、紅姜、阿里山筍等。
草仔粿是一個阿嫲自己做的,攤位不大但客人很多,都幾盒幾盒地買走送人。在塑料保溫箱裡拿出來的時候溫熱的。我挑了原味(鹹)和紅豆(甜)各一,甜的在下午茶時間,配著一杯巨大檸檬愛玉吃掉;鹹的在隔天去往祝山的小火車上解決了。
奮起湖鐵路便當、草仔粿攤
祝山小火車?是的。
阿里山五絕第一絕,就是日出。
遊大哥強調兩點,一是,昨晚201客人,是3點20分拼車上山看日出的,上山看日出要有心理準備起早;二是,決定要不要看日出也不能糾結太久,因為祝山支線(看日出專線)車票需要提前一天購買,奮起湖車站下午4點就會停止售賣。
臨時決定,我們要上山,要看日出。
【頂石棹步道群】
民宿位於石棹,公車報站是石卓(zhuo),遊大哥糾正,正確讀法是石棹(zhao),不過沒差。
著名的阿里山茶,實際上應該是石棹茗茶。石棹茗茶是在阿里山壓倒性的名聲下,失去了姓名。民宿被一大片茶園包圍,山上也有供客人觀賞的制茶體驗課。遊大嫂說,我們明天起早去看日出,到了清晨,她們就要進行今年的第一次採茶。
住到了石棹,是在阿里山的驚喜收穫,驚喜就在於,翻遍螞蜂窩的攻略,也只有阿里山遊客園區裡面的介紹,沒有秘境之說。在茶園與茶園之間,除了採茶,石棹遊玩還可以通過五條步道群,體驗何為漫步雲端。
如果你三月底到四月初來,最適合走櫻之步道,聽在地人介紹,阿里山的櫻花數量、種類一點不比任何其他地方的遜色。已是四月末五月初,我們略過櫻之道,以茶之道為起點,穿過一片竹林沿著霧之道,最後到達雲之道,沿著參天杉林和恬靜茶園,到達日落觀賞最佳點。
阿里山五絕之一,是雲海。
原本遊大哥說今日太陽高掛,水汽不足,看到雲海機率不大。但我們誤打誤撞到達步道最高點時,雲層開始蠢蠢欲動,遮擋太陽,快速移動,美景不僅用眼睛切切實實地儲存下來,而且也錄到了極美的延時視頻,作為回憶。不一會兒,雲就飄到了我們身邊。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被雲懷抱住。
隨著能見度降低,我們開始往回走,走到民宿路口的時候,霧氣突然退去,眼前又亮起來。我摸摸頭髮,有溼潤的水汽,嗯,不是做夢,確實被雲(或是霧)擁抱過。
雲裡霧裡,下圖圖一為膠片。
【螢火蟲秘境】
遊大哥問我會不會英語,今晚要和202房一家(夫妻帶一對小朋友,丹麥人)去看螢火蟲,能不能幫忙當翻譯。
剛好傍晚從步道往回走的時候,我們看到有外國人一家四口在路口的茶店裡體驗制茶,還看到茶店主人通過按計算器告訴他們一斤的價格。當時我跟小夥伴感嘆:「外國人來臺灣旅遊,好偉大。還帶了兩個幼兒園年紀的小朋友,絕了的偉大。」
莫非是他們?真的是!
我們在吃飯的時候見面,為了稍後的力所能及的「翻譯」工作(人家平時講丹麥語,我講粵語,英語是可以但沒有必要的存在,且人家小朋友壓根就只會丹麥語),我盡力搭話,事前親近了解一下。
還是很會侃,一家人會經常一起旅遊,這麼遠是第一次。女兒是7歲,兒子是4歲,到阿里山已經是旅行的第10天,小孩子在飛機、火車、汽車上都會睡穩,不煩人,但在夫妻想睡覺的時候會開始蹦躂。夫妻都喜歡茶,但丹麥沒有濃厚的茶文化,平時沒機會接觸。
等等,等等。
我們6個人(四大兩小),坐進了五座車。遊大哥叮囑,我們會比其他人早去一點,看到的螢火蟲會最多。樹林裡不要開燈,不要大聲說話,黑暗裡比較危險,要注意不要往深的地方走,不要糾結拍不到螢火蟲,眼睛可以儲存,如果要回去,打給他回來載我們,然後沿著步道往上走到高速公路等他。
他一直說一直說,說到最後補了一句,你翻譯給他們聽吼。
天啊!這比我看到滿森林閃爍的螢火蟲還要猝不及防(誇張!
手機拍的螢火蟲飛翔軌跡
樹林裡真的很黑,完全沒有一絲光亮,除了撲簌撲簌的螢火蟲,迎接不暇的星星點點。隨著時間,你唯一能聽到的就是黑暗中的腳步聲,越來越多。我往後要顧丹麥一家人,往前要顧我的小夥伴,她往前走,到深處拍螢火蟲。不一會兒,丹麥一家人沒了聲響,我著急地往回走,在原來下車的地方找到了他們。
小朋友就是小朋友,三分鐘後,對黑暗的害怕代替了螢火蟲的新奇,吵著要回去了。
原本被丹麥爸爸抱著沒有精神的小兒子,一下車看到民宿的狗狗又開始活躍起來。幾個小朋友圍著狗狗摸啊摸,像是黑暗從來沒有來過。
我才告知遊大哥我們買了祝山支線車票的事,讓他幫我們安排凌晨上山的拼車。遊大嫂把我們領進廳內,拿出阿里山景區的地圖講路線,回到房間後,他又送來了兩份麵包,說是隔天上山的早餐。
民宿孩子們
【祝山日出專線】
阿里山第一絕,森林鐵路。
日出的時間是5點31分,列車時間是4點20分,出門時間是3點20分,起床時間是2點45分。
天啊!瘋了吧。
確實是瘋了,而且不止我一個。當天早上4點,阿里山山頂溫度不到10度,排隊上山的人不在少數。出於突然,我沒有準備好上門衣物,只穿著一件短袖,其他遊客不是輕羽絨就是厚夾克。
正當我面對低溫茫然的時候,送我們上山的師傅把他的運動外套借給了我,並且在我們遞1000塊(新臺幣)支付600塊(新臺幣)拼車費的時候,他說身上沒有找零的零錢,但沒關係,我們可以先遊玩,等回民宿的時候把衣服和車費一併放在遊大哥那就好,到時他去取,就走了。
事後我發現,他也沒有特意去交代遊大哥這兩件事,完全就是很信任。
另一件比較瘋的是,是偶遇到沙浚漢大哥一家。
沙大哥父親是河北人,三兄弟出生在韓國,在臺灣成長,現在一人定居在桃園,一人在臺南,一人在韓國,全部都已落葉生根。
他們的這趟旅行,是為了慶祝父親80大壽而團聚在一起。距離他們的上一次見面,已經是25年前。而25年前,我才生出生。我打趣道:「看來我的出現隱隱中有讓你們團聚的魔力唷」
沙大哥很逗,韓語、國語、閩南語三種換著來,沙大哥今年50多歲了,歲月並沒有在他臉上留下什麼痕跡。他很活躍,問我們有沒有吃遊大嫂準備的麵包,然後從袋子裡面想摸點什麼出來給我們,出來就變成了韓式比心。還大玩土味情話:
「欸你今天怎麼那麼奇怪?」
「怎麼奇怪」
「怪可愛的」
心態真的很重要,旅途中真的學會很多,希望我的五十歲,也能夠那麼精彩,那麼多陪伴。
與沙大哥一家人合照
【祝山日出】
阿里山第二絕,日出。
祝山的日出是一下子,就跳出來的,非常驚豔。
祝山日出常年有志願者駐點解說,全程非常愉快。志願者是一位長者,男性,站到高處,響亮地,以講單口相聲的方式介紹著祝山、小笠原山的歷史由來,講到必要時會摻雜部分日語,說是一場表演也無妨。看日出的不乏攝影發燒友,哪個位置佳,只要看三腳架集聚地就可以了。
祝山日出平臺上,視野裡能看到單獨聳立著一棵樹,非常細,被稱為「生命之樹」,在我看來有點突兀。解說者突然提問黑壓壓的觀日出人群:
「你們這裡有人看過阿里山五絕裡的「巨木」嗎?」
「沒—有—」
「那現在你們看過了。」
「??」
「因為這棵樹!(指著,停頓)再過一千年!(停頓,舉起一根手指)就是巨木!(洪亮)」
人群裡傳來被說服的笑聲。
日出後,我們走向小笠原山,沿著小笠原山步道走回來的時候,陽光透著樹幹縫隙穿過來,特別美。由於沒有搭到下山到沼平的列車,於是我們要從阿里山頂走下園區,大大影響了原定10點回到民宿、收拾退房回嘉義市區的計劃。
但我又想到,遊大哥說的,要慢下來,不要著急。
【漫步阿里山】
阿里山第三絕,神木。
我們從祝山往下走,經過了塔山步道(總長3500m),沿途參天林裡只有我們。塔山步道沿著沼平車站方向走,才開始遊大嫂給我們畫的遊園計劃。
經過阿里山閣大飯店往前走,首先經過阿里山姐妹潭,姐妹潭確實是兩個,姐潭稍大,妹潭稍小,但水都一樣清澈見底。陽臺打在上面,如果真的有天上,那仙池應該就是長這樣。
然後路過受鎮宮,進入巨木群棧道(阿里山五絕之一)。我越來越喜歡大自然,就跟喜歡攝影、寫作一樣,他們都有一樣的力量,若干年後還會讓記憶保持鮮活。我在巨木群裡大聲喊,回聲一直飄蕩。巨木長到一千年,在倒下來巨大的根上會以強大的生命力繼續覆蓋生長。在大自然裡,千年不是不可想像的事,它就在你眼前,讓你自愧渺小,讓你嘆為觀止。
到達神木火車站的時候,偶遇兩隊結伴登山的老人家,幫他們和倒塌的神木分別拍了合照。
對了,在神木下來,慈雲寺的附近,有一條賞櫻的步道叫「櫻木花道」,真的。
左為妹潭 右為姐潭
【下山】
從小笠原山山頂一直走到景區門口,走遍阿里山八景,最快下山的公交是10點10分,下山約需要一小時。我發訊息給他,說不好意思耽誤了退房時間,他也是回,沒關係喔慢慢來。
好不容易坐到臺灣好行列車7239,繞行奮起湖,人很多,11點30分我們才到達石棹。我發訊息給他,等他來接。他接我們回民宿,等待我們收拾好行李,又送我們回石棹等,趕12點10分的7322公交下山。他繼續往前,掉了個頭,在7-11便利店門口接走了新來的那個女生,也幫她抬行李放到後備箱,我們在對面看著,像昨日重現一樣。
他總是說阿里山要慢,慢下來。對待客人,我真的就沒見過他「慢慢來」。
客人來,客人走。
石棹站邊上的那間半山腰唯一的7-11便利店,每天要見遊大哥很多面。
他從這裡接走他、她和他們,
他從這裡送走他、她和他們,
大多數都是最後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