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城市邊上的湘江裡面遊泳了。
剛好發過大水,雖然水不是黃色的,還是能看到洪水的痕跡,很多原來淹不到的地方現在都還泡在水裡,長了青苔,滑的很。
入水以後,往江心遊了一會,感覺身心舒暢,很久沒有去河裡遊泳,快二年了。
遊泳很消耗體力,既能鍛鍊身體,也能看出身體是否健康。
當年主席為什麼要暢遊長江,裡面包含的蘊意慢慢體會吧。
我是自小就學會了遊泳的,所以,看到每年夏天,很多遊泳館招生海報,就有點想不明白,遊泳應該怎麼教呢?
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不一樣,可能,如何學會遊泳也是一個區別吧。
小時候,家裡門前那條河很寬,水很大、很清。
聽大人們說,水裡面還有水猴子,所以還特意立了一個碑鎮壓它。
每到中午或者下午我們這群孩子就去河裡洗澡。在這些洗澡的過程中,手腳並用,不知不覺就會遊泳了。所以,要我說出怎麼學會遊泳的,我還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印象中就是沒有刻意去學就會了。
那個時候農村窮,但是環境好。
只可惜環境好,並不能改變農村中人們的生活。
當時連馬路都沒有,只有一條曲折的據說是清朝時候就修建好的石板官道,延綿伸向遠方。
河裡有有甲魚、螃蟹、水草等等。
我記得有一種身上有藍色、紅色花紋的魚。
這種魚成群在水裡遊來遊去,它們只生活在乾淨清澈的水裡,把它們抓上來,如果不放到井水裡,很快就死了;在渾濁的水裡,它們很快也會死掉。
我一直記得這種魚,但是除了在家鄉外再也沒有見到過。
學會遊泳後,我們還會趁著下大雨發洪水,從上面那個水壩跳下,一直隨著水衝到下遊才上岸。
那時候我們怎麼做,包括去水庫洗澡,沒有大人幹涉,也不知道害怕。
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群人一起走路,天氣熱了,看到一些池塘或者大水坑,這時候我們往往就會放下書包,脫掉衣服,一起到水裡面嬉戲。
記得在家鄉和中心校中間路段,有一個像鍋底一樣的大塘,每到下雨就會有一池塘的水,然後再乾涸。
我們就趁著裝滿水的時候,跳下去暢遊一番,而不顧這個塘其實很深很深。
有一次,我們去一個鄰近村的水庫那裡洗澡。
水庫都有一個洩洪的通道,經常有水往下流,很光滑。
我不知道,從那裡走過,然後整個人就順著這個斜坡滑下去掉到下面的水坑裡。
當時真的覺得害怕,也知道以後不能在光滑的地方走。
現在想一想,生怕當時往下滑的時候跟著滑一塊石頭下來,那就完蛋了,會被石頭砸到的。
那些時候,老師也告訴我們,不能私自去野外遊泳,我們那個學校就有勇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小學生,我們還去給她掃了墓。
但總的來說,可能那個時候孩子多,不值錢,亦或者那個時候條件不好,大人們忙著吃飽肚子和發展的事,無暇顧及孩子們的事吧。
初中,我到了縣城就讀。
看到了兩條比我們家鄉更寬更大的河,然後,在學習之餘,也跟著同學一起去那些河裡洗澡,覺得比在我們那條小溪遊泳更好。
印象中,有一次中午,我們一群人就這麼出發,順著河流走到了上頭適合洗澡的地方。大家脫了衣服就在那裡洗澡,在河中間我試著站了一下,踩不到底。
有一次,我還和其他人一起趁著下大雨河裡漲水,從河這邊遊到了河那邊,沒想到水流太急,不能夠再遊回來,沒辦法,我們光著身子從下遊的一座橋過來,卻被一個同學看到,害的我這事跡後來都在班裡面被傳了出去。
隨著我越走越遠,家鄉的小河的水越來越少,大家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
通了電,修了路,很多人到外面打工,回來建新房等等。
我小時候看到的那種魚也再也沒有見到了,原來彎曲的小河也被人工強行拉直了。
再後來,走入社會,在工作的地方,就更少去河裡遊泳了,有時候也就是到遊泳館和大家一起泡泡水,畢竟沒有在河裡那種暢快。
有時候是想著要下河,也準備好了,但總是被種種瑣事給牽絆,不能成行,然後就是然後了。
這兩年來第一次遊泳,感想頗多,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