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13:31:15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
近日,古裝武俠劇《劍王朝》開播,故事背景發生在烽火四起的戰國末期,由李現主演的秦國市井少年丁寧武藝超群、為江湖最炙手可熱的存在,網友們誇讚劇中李現一身少年俠氣頗有氣勢,與此同時還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李現的髮型上——突兀的齊劉海。
電視劇《劍王朝》劇照值得好奇的是,中國古人的髮型究竟有沒有劉海?中國古代流行什麼樣的髮型呢?
頭髮在中國古代社會是與社會風俗、道德規範諸多方面密切聯繫的,譬如中國古代素有成人禮之傳統,男子二十歲要將頭髮梳成大人模樣,扎個髻再戴冠即為「冠禮」,而女孩則是十五歲盤發配笄便為「笄禮」。
這種束髮傳統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自周代起,中國便有相當完整的冠服制度,對不同禮俗中對應的服飾、髮式都有明確規範。《劍王朝》所參考的時代背景正好為周與秦漢之間,那麼,此時流行的髮型到底有沒有劉海呢?
先秦至漢代之髮式
男性「束髮為冠」,簡單來說,就是把長發往頂上梳成一束再帶上冠帽。周代男子的髮型多為「椎髻」,也就是把頭髮往頂上束成直立狀的髮髻,根據《漢書·陸賈傳》顏師古註:「椎髻者,一撮為髻,其形如椎」。周代男子把頭髮整整齊齊梳成椎髻後,會用冠帽將髮髻套住、不讓頭髮散亂。
秦漢時期在前朝的基礎上,形成了較固定的髮式,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便可知道當時流行的男子髮飾——
▲兵馬俑:劉海?那是什麼?
這八千餘士兵中,一般步兵的髮髻多向上聳並略偏某一側,似乎是用偏帶裹發定型的,有些還帶有冠帽。根據考古研究,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幘」這種冠飾,它實際上是一種用於束髮的包頭布,即用一塊巾布從腦後向前把髮髻捆住,在前額處打結,使得巾布的兩角翹在前額作為自然的裝飾。這種冠飾在當時可是公認的「時尚」,樂府詩《日出東南隅》中「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這一句,「帩頭」指的便是這種冠飾。
南北朝時期,受鮮卑胡服影響而出現了「幞頭」,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其特徵就是腦後披拂兩條長巾,正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描繪:「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後來,幞頭逐漸成為貴族男子的普遍冠飾,而「卑賤執事低微者」仍戴幘。
▲唐人壁畫上的裝扮,也沒有劉海的痕跡
無論幞頭還是幘,我們可發現,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男子髮型基本上都是長發且束髮為髻,僅僅是冠飾款式上有所不同,而鮮少有額前短髮這種劉海造型。
那麼,劉海造型是否在女子髮型中出現呢?
相比男性,古代女性的髮型更加豐富,她們將烏黑的長髮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樣的髻鬟,用笄將其固定後,配之以各種華麗的冠飾、如步搖等等。周代起,婦女便流行梳高髻,直至秦漢時期仍舊盛行,尤其漢代還出現了許多新的髮髻花樣,有垂在腦後的「墮馬髻」、束於頂上的「盤桓髻」、層次豐富的「縷鹿髻」等等。
▲電視劇《漢武大帝》宮中婦女所梳大多是墮馬髻
當時,長安城內有玩笑語:「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代婦女為了使髮髻高聳,必須用一些支撐髮髻的飾物,因此還出現了「假髻」這種人造髮髻,有的是用別人剪下的頭髮添到自己發中梳作假髻,有的則以鐵絲為圈、外編以發。可見,當時確實以烏黑的長髮、高聳的髮髻為美。
縱覽一遍先秦至漢代的男女髮型,似乎都不見劉海的蹤影,那劉海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讓我們再看看隋唐時期流行的男女髮型。
隋唐髮式
隋唐時期的男女髮式基本承繼了歷代的冠服制度,同時還發展出大量豐富多姿的造型,唐代社會上普遍流行「高冠峨髻」。
以「高冠」為時尚的男性髮式基本上仍以束髮成髻為主,只有冠飾發生了許多創新,出現了進賢冠、籠冠、武弁、紗帽等等林林總總的新冠飾。冠飾的材質也有了很多改進,初期都是較為粗糙的布料如繒、絹等,後期則多用紗羅等輕薄織物,透氣又美觀。
舉個例子,秦漢流行的幞頭,唐代人們為了使其達到「高冠」的效果會在其內部襯以硬物,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裡曾提及:「巾子裹於幞頭之內」,說的是唐代男子會在幞頭內側襯上一種相當於帽坯架的「巾」,襯了巾以後幞頭可被設計成各種各樣的造型。《舊唐書·輿服志》曾記載唐高祖武德時期便流行「平頭小樣巾」;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路樣巾」,式樣高聳而向前傾;玄宗開元時期還出現了「官樣圓頭巾」等等。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的冠飾便是這種幞頭
另一方面,唐代女性髮式的變化更為豐富。當時髮型以巍峨華麗為美,繼承了先秦以來高髻的造型,同時還發展各種新造型如翻荷髻、反綰髻、鳳髻、交心髻等等,雍容華貴間還有一絲慵倦之美。唐宋詩歌文學常有意或無意地提及婦女髮髻之美,譬如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描繪了少女「嬋娟兩鬢秋蟬翼」,韋應物在《長安道》中描繪盛唐佳人之美:「麗人綺閣情飄颻,頭上鴛釵雙翠翹。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聲愁碧霄」。
▲周昉《簪花仕女圖》
除了髮髻,唐代還流行以鬟和鬢做造型。何謂鬟?鬟與髻不同,歷代流行的髻都是實心的發盤,而鬟則一種中空的束髮造型,唐代女子將長發束起再挽成環狀,環形的發束可變化多種造型,環數也可按自己的喜好而定。鬟的造型尤受年輕女性喜愛,按照高低大小可設計成各種花樣不同的鬟式,譬如當時流行的一種「雙鬟望仙髻」便是在後腦勺偏高處將長發挽作雙環型的鬟式。
▲95年《武則天》中,武則天少女時期的髮型便是雙鬟髻
除此之外還有鬢,鬢便是兩耳旁的發,由於鬢自耳邊連於發、唐代女子根據髮髻式樣進而設計各類鬢式,如松鬢、蟬鬢、雪鬢等等,有些婦女也會在髮鬢上飾以花鈿等裝飾、更顯華貴俏麗。
然而,幼女的髮式並無髻、鬟、鬢之分,大都垂於額前;少女髮飾則是四垂短髮,以發履眉目,這不正是劉海的原型麼?李白在《長幹行》中也曾描繪:「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其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便是幼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天真爛漫、青梅竹馬的情韻。那麼我們可發現,古代的劉海造型起初是在小孩、或少年少女身上出現的。這裡引申一個有趣的典故,年輕的婢女一般都梳丫鬟,也就是丫字形的發鬟,當時年輕女孩兒都這麼梳,久而久之便稱為她們為「丫鬟」,也叫「丫環」。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鳳九扮作丫鬟時的造型
實際上,古代小孩在未成年之前,髮型都是自然下垂且有修剪的,自周代起小孩的髮型多為小丫角,男孩子剪髮後留下額上左右兩角的胎髮;女孩子則留的是垂於額頭中央的胎髮,而這種孩童時代所留的頭髮,統稱為「留孩發」。
▲宋代陳宗訓《小庭嬰戲圖》
「劉海」與「留孩發」諧音相近,有一說法認為「留孩發」為民間口語,「劉海」是其書面用語。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一個關於「劉海」的傳說,相傳唐代有個名叫劉海的仙童,他的前額總是覆蓋一列整齊的短髮,模樣童稚可愛,畫家將其畫下而有「劉海戲金蟾」一圖。爾後,人們便習慣將額上留的短髮,稱為「劉海」。
所以,中國古人髮型確實是有劉海,但僅僅作為幼兒或未成年的少男少女的髮式,而非成年男女普遍流行的髮式。
不過,早在上古時期,古人流行過一種類似劉海的自然下垂的「披髮」。「披髮」又叫「散發」,《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了上古時的披髮風俗:位於龍魚北面的「白民國」人,皮膚白皙,披頭散髮。
▲胡軍版喬峰的披髮造型
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由於披髮不便於勞動,人們開始把頭髮紮起來,有段時期流行「辮髮」,後來自秦漢開始「束髮為髻」成為主流髮式,並作為傳統延續下來。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無論男女都沒有短髮劉海的造型傳統,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原為孩子專屬的劉海髮式究竟是什麼時候盛行起來的?
辛亥革命後,社會開始湧現「斷髮易服」的呼聲,強調通過「剪髮」的方式、切斷這與身體直接聯繫的舊觀念,提倡革新意識。中國古代髮型基本上都以長發為美,而劉海造型的誕生,便是由長發到短髮的一次重大變革,其關鍵在於「剪」。剪髮思潮一開始體現在清末男子的剪辮運動,自1919年五四運動蓬勃開展,女性也逐步加入這場剪髮變革。
▲孟小冬與梅蘭芳,兩人都頂著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清爽髮型
民國時期的女性髮式造型豐富,最標誌性、最時髦的髮型就是劉海。此時期的女明星大部分為短髮或者留髮髻,頭髮梳理得光潔整齊,額頭前留有顯著的劉海。民國初年還流行一種短劉海,被稱為「滿天星」,極具特點和代表性,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和文明的象徵。
劉海盛行後一發不可收,成為一股新的審美風尚,當時的影視明星們紛紛仿效,她們以額前劉海搭配不同的髮型,有劉海搭配髮髻、辮子的,劉海的疏密薄厚各有講究,比如當時還發展出一種時髦的短髮燙髮的造型,最大的新意便在那燙卷的劉海——
▲民國影后胡蝶
時髦之餘,劉海造型對於塑造影視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點也有一定作用,比如1987年版《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額前稀疏的劉海增加了林妹妹楚楚動人之情——
▲紅樓夢版空氣劉海
不同的劉海造型,表現不同的性格特色,比如1998年《還珠格格》中趙薇所飾的小燕子,一頭整齊的短劉海看起來俏皮又靈氣——
▲《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劉海造型打破了歷史真實中單一不變的束髮傳統,成為古裝劇的寵兒。2006年,電視劇《雪山飛狐》的背景為明朝末年,歷史上明朝的髮式依舊是束髮,然而劇中主角都配有一頭放蕩不羈的劉海——
▲《雪山飛狐》劇照
即便是沒有明確歷史背景的玄幻仙俠片,也要配一頭劉海——看看胡歌在《仙劍奇俠傳》裡的造型,這頭劉海使原來性格瀟灑的李逍遙更添一股英勇仗義的英雄情懷——
▲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的李逍遙
另一個玄幻劇《山海經之赤影傳說》中,張翰飾演一個雙面角色,分別是「赤羽」和「心月狐」,從正義到邪惡之間的轉換,除了演技和妝容,你還需要一頂劉海——
▲論劉海的重要性
劉海愈發重要,造型也愈發豐富,根據不同的髮型搭配還能有無數的變化。參考一下《青雲志》中李易峰龍鬚劉海+髮髻+披髮的造型——
▲一個髮型包含了兩千年來三大髮式傳統
那麼重要的劉海,肯定得好好搞,畢竟人家劉海也不是萬能的,還是會有意外的時候——
▲得罪髮型師系列之86年版《西遊記》狗啃劉海
如今,「劉海」這種整潔的額前短髮已普遍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易打理又百搭、還顯年輕,現在還發展出諸多「新」造型如齊斜劉海、空氣劉海、法式劉海等等。
那麼,熒幕前的你,喜歡的又是哪一種劉海呢?
參考資料
葉大兵、葉麗婭:《頭髮與髮飾民俗——中國的發文化》
馬大勇:《雲髻鳳釵——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
龔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女子剪髮問題研究
姚霏:近代中國女子剪髮運動初探
王晶:民國上海電影女明星服飾形象研究
搜狐:古人有哪些流行髮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