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向曉玲 龔家彪 彭浩 瀘溪報導
仲夏時節,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湘西大山深處的且己村,只見一棟棟漂亮的民居掩映在綠樹林中,一片片綠油油的南瓜田生機盎然。美麗的峒河在村旁靜靜流淌,就像母親呵護著懷中的孩子。
「種『金貝貝』南瓜是我們今年的新產業,瞧,這是我們村建設的南瓜種植基地。」近日,在且己村烏地坪,省文聯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肖雙良指著一片面積約50畝的蔬菜示範基地說。
村民採摘「金貝貝」南瓜。
且己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州瀘溪縣潭溪鎮,這裡交通不便、山多地少、缺少產業,曾讓很多鄉親空有一身力氣,卻找不到脫貧致富的門路。2017年,全村323戶1398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7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4%,系國家級深度貧困村。
「金貝貝」南瓜示範基地。
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也守著代代貧困,479多名貧困人口怎樣才能走上脫貧的道路,並且能穩穩噹噹地走下去?深山的鄉親們要致富,「山多地少」的結,到底該怎麼解開?
打包、裝運南瓜。
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發展蔬菜產業,採取秋冬季種植羊肚菌,春夏季種植「金貝貝」南瓜、「墨地龍」冬瓜的循環種植模式,「一地多產」的產業發展路子可以讓每畝地純收入超萬元,這就是省文聯駐村工作隊使出的「脫貧計」。
產業負責人、村主任向民才說:「苞谷、稻子是且己村的傳統產業,但是山多地少,生產力低下,剛夠吃口飯,大部分村裡的年輕人都被逼著外出打工了。」2018年3月,省文聯駐且己村幫扶工作隊到來後,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過「村集體+村屬企業+產業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引導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屬企業,建立起連片成方、宜種宜管宜收的「羊肚菌—南瓜—冬瓜」蔬菜輪作種植基地。帶動村民發展羊肚菌20畝,畝產300斤,每斤可賣到上百元;「金貝貝」南瓜13畝,每個小南瓜價格5元以上;墨地龍冬瓜40畝,畝產2400斤,收益預計可達20餘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2019年還實現了全村323戶農戶全覆蓋,帶動了116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實現貧困戶每戶分紅400餘元。
村民採摘「墨地龍」冬瓜。
「蔬菜基地建起來後,讓我們有事情做,有收入了,真是趕上了好時候!我這個年紀出不了遠門,現在家門口一樣可以務工,能做一點就能賺一點。」貧困戶向民坐說。
今年50歲的向民坐長期患有慢性病,其妻楊玉今年43歲,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本身有殘疾導致不方便行動,平時在家種地務農,依靠著3畝地生活,大多時間閒暇在家,家庭負擔十分沉重。2018年,向民坐成為蔬菜基地的管理員,並在基地務工,年收入達3萬餘元,極大地減輕了家庭負擔。
「今年受疫情影響,基地取消了體驗採摘活動。新鮮的羊肚菌怎麼外銷,成為了他頭疼的事。」正在基地裡忙著的駐村工作隊長肖雙良介紹,他通過微商、微信、網紅帶貨等線上銷售,採取送貨上門的方式,銷往省內長沙、常德和廣東、江蘇等地,僅羊肚菌一項,就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0多萬元。
羊肚菌示範大棚基地。
一旁的且己村黨支部書記向民齊說:「脫貧攻堅以來,我們這個山窩子確實跟以前不同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家家戶戶都搞起了產業。2018年底且己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5%,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更重要的是,村民們都在努力做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目前,且己村羊肚菌大棚及辣椒大棚育苗基地、50畝蔬菜輪作基地產業路等已完成。一地多產、輪作種植的「小菜園」激發出「大動能」,鋪就致富路,確保了且己村的可持續發展。
黃昏時分,華燈初上,村民蹲在屋簷的紅燈籠下,悠閒地聽雨吃飯,幾個山間勞作的大姐,哼著苗歌扛著鋤頭走回家,苗歌聲聲,婉轉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