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縣且己村:小菜園「種」出小康來

2021-01-08 紅網湘西站

紅網時刻通訊員 向曉玲 龔家彪 彭浩 瀘溪報導

仲夏時節,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湘西大山深處的且己村,只見一棟棟漂亮的民居掩映在綠樹林中,一片片綠油油的南瓜田生機盎然。美麗的峒河在村旁靜靜流淌,就像母親呵護著懷中的孩子。

「種『金貝貝』南瓜是我們今年的新產業,瞧,這是我們村建設的南瓜種植基地。」近日,在且己村烏地坪,省文聯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肖雙良指著一片面積約50畝的蔬菜示範基地說。

村民採摘「金貝貝」南瓜。

且己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州瀘溪縣潭溪鎮,這裡交通不便、山多地少、缺少產業,曾讓很多鄉親空有一身力氣,卻找不到脫貧致富的門路。2017年,全村323戶1398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7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4%,系國家級深度貧困村。

「金貝貝」南瓜示範基地。

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也守著代代貧困,479多名貧困人口怎樣才能走上脫貧的道路,並且能穩穩噹噹地走下去?深山的鄉親們要致富,「山多地少」的結,到底該怎麼解開?

打包、裝運南瓜。

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發展蔬菜產業,採取秋冬季種植羊肚菌,春夏季種植「金貝貝」南瓜、「墨地龍」冬瓜的循環種植模式,「一地多產」的產業發展路子可以讓每畝地純收入超萬元,這就是省文聯駐村工作隊使出的「脫貧計」。

產業負責人、村主任向民才說:「苞谷、稻子是且己村的傳統產業,但是山多地少,生產力低下,剛夠吃口飯,大部分村裡的年輕人都被逼著外出打工了。」2018年3月,省文聯駐且己村幫扶工作隊到來後,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過「村集體+村屬企業+產業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引導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屬企業,建立起連片成方、宜種宜管宜收的「羊肚菌—南瓜—冬瓜」蔬菜輪作種植基地。帶動村民發展羊肚菌20畝,畝產300斤,每斤可賣到上百元;「金貝貝」南瓜13畝,每個小南瓜價格5元以上;墨地龍冬瓜40畝,畝產2400斤,收益預計可達20餘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2019年還實現了全村323戶農戶全覆蓋,帶動了116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實現貧困戶每戶分紅400餘元。

村民採摘「墨地龍」冬瓜。

「蔬菜基地建起來後,讓我們有事情做,有收入了,真是趕上了好時候!我這個年紀出不了遠門,現在家門口一樣可以務工,能做一點就能賺一點。」貧困戶向民坐說。

今年50歲的向民坐長期患有慢性病,其妻楊玉今年43歲,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本身有殘疾導致不方便行動,平時在家種地務農,依靠著3畝地生活,大多時間閒暇在家,家庭負擔十分沉重。2018年,向民坐成為蔬菜基地的管理員,並在基地務工,年收入達3萬餘元,極大地減輕了家庭負擔。

「今年受疫情影響,基地取消了體驗採摘活動。新鮮的羊肚菌怎麼外銷,成為了他頭疼的事。」正在基地裡忙著的駐村工作隊長肖雙良介紹,他通過微商、微信、網紅帶貨等線上銷售,採取送貨上門的方式,銷往省內長沙、常德和廣東、江蘇等地,僅羊肚菌一項,就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0多萬元。

羊肚菌示範大棚基地。

一旁的且己村黨支部書記向民齊說:「脫貧攻堅以來,我們這個山窩子確實跟以前不同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家家戶戶都搞起了產業。2018年底且己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5%,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更重要的是,村民們都在努力做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目前,且己村羊肚菌大棚及辣椒大棚育苗基地、50畝蔬菜輪作基地產業路等已完成。一地多產、輪作種植的「小菜園」激發出「大動能」,鋪就致富路,確保了且己村的可持續發展。

黃昏時分,華燈初上,村民蹲在屋簷的紅燈籠下,悠閒地聽雨吃飯,幾個山間勞作的大姐,哼著苗歌扛著鋤頭走回家,苗歌聲聲,婉轉悠揚。

相關焦點

  • 文聯人紮根貧困村 小菜園「種」出小康來——湖南省文聯駐瀘溪縣潭...
    文聯人紮根貧困村 小菜園「種」出小康來 ——省文聯駐瀘溪縣潭溪鎮且幾村工作隊產業扶貧紀實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通訊員 向曉玲 龔家彪 彭浩仲夏時節,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湘西大山深處的瀘溪縣潭溪鎮且己村,只見一棟棟漂亮的民居掩映在綠樹林中,一片片綠油油的南瓜田生機盎然。
  • 文聯人紮根貧困村 小菜園「種」出小康來——省文聯駐瀘溪縣潭溪鎮...
    仲夏時節,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湘西大山深處的瀘溪縣潭溪鎮且己村,只見一棟棟漂亮的民居掩映在綠樹林中,一片片綠油油的南瓜田生機盎然。美麗的峒河在村旁靜靜流淌,就像母親呵護著懷中的孩子。「種『金貝貝』南瓜是我們今年的新產業,瞧,這是我們村建設的南瓜種植基地。」
  • 六枝特區金星村:小康菜園為生態宜居新農村添磚加瓦
    自「千家萬戶小康菜園」示範點打造以來,六枝特區巖腳鎮金星村嚴格按照「三個一」建設標準,打造小康菜園,為生態宜居新農村添磚加瓦。走進金星村,村民們正在自家地塊忙著除草整理土地,為建小康菜園做著準備,村民王勝付說:「想吃什麼就在小菜園裡種什麼,小菜園圍上籬笆後,房前屋後的環境整潔了,不像以前亂七八糟,寨子也變得越來越美。」村子環境越來越美,以前垃圾隨處可見,如今,小康菜園的建設,為乾淨整潔的新農村注入了一股活力。
  • 瀘溪縣大陂流村勁推精準脫貧美麗鄉村建設走筆
    峒河明珠的蝶變之路—— 瀘溪縣大陂流村勁推精準脫貧美麗鄉村建設走筆時值仲秋,丹桂飄香。走進瀘溪縣潭溪鎮大陂流村,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譁譁流進農家,錯落有致的磚瓦樓房、光亮通明的太陽能路燈曜曜在眼;繁花碩果,飄香田野;在巍巍群山的環抱下,村莊像鑲嵌在峒河岸邊的一顆璀璨明珠閃閃發光。
  • 峒河明珠的蝶變之路——瀘溪縣大陂流村勁推精準脫貧建設美麗鄉村...
    記者走進瀘溪縣潭溪鎮大陂流村,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譁譁流進農家,錯落有致的磚瓦樓房、亮光通明的太陽能路燈曜曜在眼;繁花碩果,飄香田野;在巍巍群山的環抱下,村莊像鑲嵌在峒河岸邊的一顆璀璨明珠閃閃發光。近年來,大陂流村先後被評為湖南省民族團結文明創建示範村和湘西州脫貧攻堅先進村、美麗鄉村示範村、全面小康創建示範村。大陂流村峒河沿岸油菜花風光帶。
  • 龍遊社陽青塘塢村:「一米菜園」繪出美麗鄉村新畫卷
    龍遊縣社陽鄉青塘塢村,放眼望去,入村口嶄新的文化禮堂、錯落有序的農家小屋,家家戶戶門前獨具特色的「一米藥園」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每塊菜園子都種上了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還有黃精、玳玳果等中草藥,長勢喜人。村民們還將老磚頭、破瓦片、小石頭變廢為寶,用竹籬笆、陶瓷碎片等裝點著自家的菜園,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天在門前就能吃到新鮮蔬菜,黃精成熟後還可以賣了賺錢。」正在種菜的勞大爺高興地說,「以前違建拆除後裸露出來的破磚瓦、爛泥牆、黃泥地十分影響村裡風貌,自從打造菜園後,我門前的『小梨園』、『小藥園』,可受我孫子喜歡了。」。
  • 國網康保縣供電公司:「小菜園」種出「大菜籃」
    原標題:國網康保縣供電公司:「小菜園」種出「大菜籃」   秋收時節曬豐收,正是一年最美時。
  • 我的小康我的村|現實版「開心農場」,就在漢中這裡!
    「想脫貧、要致富,『隨大溜』種個油菜、玉米、小麥?那有啥賺頭,向土地要效益,得換個『搞法』。」該村黨支部書記黃全華說,脫貧奔小康就像河改道,就不能按從前軌跡走,得「變」。
  • 詩情畫意景色新——美麗鄉村示範村瀘溪縣浦溪村速寫
    走進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浦溪村的村道巷寨裡,乾淨整潔的巷道、錯落有致的房屋、舒適雅致的農家院落、綠意盎然的小花園沐浴在春光裡。耄耋白髮的老人在自家的院子裡悠閒地曬著太陽、澆著花,年輕的媽媽推著嬰兒車緩緩地漫步在巷道裡,辛勤的農人在地裡侍弄著長勢喜人的蔬菜,一幅幅如詩如畫美麗的鄉村「春圖」徐徐展開,處處展現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
  • 共享菜園!濟南市章丘區這個村建起「開心農場」
    濟南市章丘區普集街道董趙村「共享菜園」充滿著豐收的喜悅,歡聲笑語不斷。一塊塊菜地被竹籬笆圍起來,竹籬笆邊立著一塊牌子: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共享菜園」。菜園裡鬱鬱蔥蔥,種有小蔥、茄子、辣椒、豆角等等,顯得生機勃勃。此情此景,任誰也不會想到在2019年之前,這裡曾經是一片灌木雜草叢生的荒地。
  • 城市沒有多大空間也能種出菜園的,一起來看看花友的一米菜園
    下面要給大家介紹在小空間裡面養出一個小菜園,下面這些菜園的創意很奇特,有點像升高花床,這是用一些架子搭設出格子狀的小菜園,人們把它叫做一米菜園。一米菜園的創意主要就是為了適應城市裡面空間小的環境,在露臺、院子,甚至小陽臺上都能種出小菜園。栽培的土壤都是使用一些調配好的肥土,對清除雜草和病蟲害都是非常容易的,養護蔬菜也不太難。
  • 想有塊自己的菜地嗎 蕭山這個村要推共享菜園
    在蕭山戴村鎮大石蓋村,一個烏託邦式的菜園正在醞釀。  村書記孫國柱籌謀:將村裡房前屋後的菜園、雜地全都管起來,平整加土養肥後,租給有田園生活情結的人,統一規劃播種,用最原始的方法種出兒時味道的青菜蘿蔔毛豆茄子……種出來的蔬菜,主人自給自足,多餘的拿來交易,像極了老底子農村的菜園。
  • 煙臺海陽打造休閒農場 800塊「小菜園」供市民認領
    昨日,籤完認領協議,拿到旅遊度假區臧家村休閒開心小菜園「認領卡」的曲蓉琳開心地「顯擺」起來。當日,臧家村休閒開心小菜園正式公開認領,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來的居民紛紛「下單」,爭當「開心農夫」。「早就聽說臧家村規劃出一塊對外認領的菜園,我今天早早就過來了,沒想到還成為第一個認領的人。」
  • 湘潭大學博士服務團赴瀘溪縣開展調研活動
    (調研現場 趙程軒/圖 ) (調研現場 趙程軒/圖)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26日訊(通訊員 航宇 孫國洋 閆絮)8月9日至23日,由湘潭大學社會學、旅遊管理、園林景觀設計等專業的9位博士生組成的服務團奔赴瀘溪縣
  • 離離朱實處處紅——來自「中國椪柑之鄉」瀘溪縣的報告
    今年椪柑下樹前,就有大批外地客商前來瀘溪訂單組織貨源……」目前,瀘溪縣椪柑面積已達23萬畝,年產量18萬噸,預計年產值2.7億元;年人均創收1300多元,有6.6萬農村貧困人口依靠種植椪柑走上小康大道。
  • 深度報導E篇|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出彩人生——看瀘溪縣如何破解...
    但就是這樣一個生源現狀,孩子們卻展現出不一樣的精彩:在瀘溪縣,涵蓋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參賽選手每年達1000餘人的縣獨唱、獨舞、獨奏「三獨」暨書畫比賽,已連續舉辦了16屆,該縣連續14年蟬聯全州「三獨」比賽縣市團體總分一等獎。
  • 快樂暑假,瀘溪縣潮地小學校園充滿歡聲笑語
    商報融媒體消息(通訊員 凌伊) 近日,在湘西瀘溪縣達嵐鎮潮地村,潮地小學一反暑假裡安靜的常態,校園中充滿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原來是中南大學的綠袖子支教團在該校開展志願教育活動。CSU綠袖子支教團是中南大學赴湖南省湘西瀘溪縣教育關愛實踐團,在過去的四年裡,每到暑假,一群同樣熱愛公益、有共同信念的學生便自發地到定點扶貧區支教。他們以提升當地教育質量為宗旨,用無私的精神與不懈的毅力,一屆又一屆地傳承公益教育理念,傳播著愛、知識與正能量。
  • 這就是山東|特色種植、休閒農場,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小康成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1日訊 (記者 劉自銳 楊廣科 盧偉霞 韓蓓蓓 郝亞松 王丹玉) 小甜瓜大產業、葡萄四季種、打造休閒農場……小康成色如何,農民收入是關鍵。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各地大力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積極探索農業與採摘遊、休閒農場等旅遊模式結合,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 瑞金黃柏小V菜園:亦菜亦景 可食可賞
    9月8日,記者走進黃柏鄉柏村村,只見村道乾淨整潔,綠樹成蔭,一片片用籬笆圍起來的小V菜園分散在村民的房前屋後,院子裡種滿了青菜、茄子、西紅柿、辣椒等10餘種蔬菜,一派綠意盎然,與一棟棟居民樓交相輝映,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農村生活和農家小菜園裡的大眾蔬菜,黃瓜
    六七口人的家庭大約有十來畝地,那時候一畝地的小麥,也就是三五百斤的畝產量。這些年國家已經不需要農民再交公糧了,那時候可不行,交公糧是按人口來的,好像是每人大約每年要交200 多斤,反正我們家每年都要交一千五六百斤公糧。那時候家家上交公糧後,小麥還有不夠吃的情況,好多家庭都要用小麥換一些粗糧來吃,例如玉米、高粱或地瓜幹,這樣才不會餓肚子,才能吃飽。所以那時候,農村幾乎是沒有菜園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