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熱播的綜藝節目讓「乘風破浪」這個成語火了。臨近高考,不少媒體寄語考生要做「乘風破浪的少年」。對於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90後黨員幹部、公職人員,也有人說他們是「乘風破浪的年輕人」。總之,「乘風破浪」在這些語境中,都代表追求夢想、敢拼敢贏、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乘風破浪,本意是指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形容辦事一帆風順,發展迅猛。《宋書·宗愨傳》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歷史典故。河南南陽人宗愨是東晉書畫家宗炳的侄子。宗愨年少時,有一天,叔父宗炳詢問他的志向,宗愨回答,「願乘長風破萬裡浪」。宗愨14歲時,就曾挺身而出,擊退上門打劫的十幾個盜賊,後來他屢立戰功,成為南朝宋的名將。《宋書》的作者,南朝文壇領袖、史學家沈約稱讚宗愨「以將帥之材,懷廉潔之操」。由此,乘風破浪,也比喻志趣遠大,勇往直前。
乘風破浪,不只是少年志,遇到困難挫折時,依舊保有「乘風破浪」的勇氣與理想更為難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詩仙李白在《行路難》中寫下的千古佳句。很多人都能在詩句中感受到長風勁吹、雲帆卷浪、跨越滄海的豪情壯志,但別忘記此句的前一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人懷著一腔抱負來到長安,卻不得施展,被「賜金還鄉」。行路難,並非「冰塞黃河、雪擁太行」的路途艱難,而是人生道路的蜿蜒崎嶇、前途未卜。在經歷「拔劍四顧心茫然」和「今安在」的叩問內心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讓詩人做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必有一日,長風破浪!
品味歷史文化,往往能感悟哲學的智慧。風浪,是指水面上的風與波浪,多寓意艱險。古詩文中有很多這樣的表達,「寄語棹船郎,莫誇風浪好」,「風浪如山鮫鱷橫」,「風浪大作,舟人失色」,等等。然而在積極進取、無畏艱險者的眼中,風浪也可以成為實現勝利目標的重要助力。「長風駕高浪,浩浩自太古」,「長風八萬裡,夜入通明天」,還有「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變艱險為機遇,有可能造成險情的長風、暴風,亦可為我所用,在危險中找到更有利的變化條件,從而衝破險阻獲得成功。
當下,「乘風破浪」這個成語的火爆,其實也應和了人們的心理狀態。2020年,大家正在親身經歷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風浪。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儘管在中國等一些國家已經得到有效防控,但還有不少國家疫情病例屢創新高,目前還看不到能夠得到遏制的「隧道出口」,因此引發一系列影響世界深刻變化的問題。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事關人民群眾生活,也事關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民族,人們希望在各方面都能「乘風破浪」,有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未來。
決戰決勝之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疫情帶來前所未有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前進的航路上,依然風高浪急。但「乘風破浪」是必須要有的戰略自信和必勝勇氣,有自信和勇氣,才能把穩舵、不偏航。同時,也需要有駕馭風浪的本領和能力。有本領有能力,才能化危為機、危中尋機,善於因勢利導、借勢求變,把握主動權,在變化中思進取、謀發展。
長風萬裡,中流擊楫。在拼搏進取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寫下自己「乘風破浪」的詩句,從而匯聚成中國這艘巨輪無懼風雨、乘風破浪,堅定駛向勝利彼岸的宏大篇章。(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聶新鑫)